连花清瘟荟萃治疫“三朝名方”

疫之为病,历史悠久。根据《中国疫病史鉴》的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规模瘟疫。我们的祖先运用中医中药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瘟疫,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使得五千年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至今。

相比之下,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能有中医药的庇护。我们的中医药不仅在古代庇护了我们的祖先,也在现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流感和新冠疫情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连花清瘟就是典型代表。连花清瘟组方传承荟萃了汉代、明代、清代的三朝名方,并创新加入了藿香、红景天,经过规范化现代研发流程,成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的专利中成药。

连花清瘟30次列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权威单位发布的专家共识或诊疗方案及指南,入选国家医保目录(甲类)、国家基药目录品种。“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的这些,除了根据现代标准获得的研究证据,更多的是得益于站在了“三朝名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下面,我们就讲述一下这三朝名方。

连花清瘟荟萃治疫“三朝名方”

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石甘汤

东汉末年分三国,战乱四起,瘟疫频发,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里面的陈琳、徐干、应玚、刘桢在同一年内死于瘟疫,当时疫病流行之猖獗可见一斑。

曹植是这样描述的,“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可以看出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死于瘟疫的人,场景十分悲惨。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七”。是什么样的疾病能造成这么大量的死亡?那就是瘟疫,在当时叫做“伤寒”。《伤寒论》正是张仲景整理自己治疗瘟疫积累的临床经验后,写成的典籍。书中所记载的许多方剂都对疫病具有治疗作用,其中就包括“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具有清热宣肺平喘的功效,是《伤寒论》中治疗温病邪热壅肺、肺气上逆所致咳嗽、气喘,咳痰、身热、口渴、咽痛等症的药方,对后世医家治疗瘟疫等外感热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中医治疗方药中,麻杏石甘汤基本占到了诊疗方案推荐的中医方药数量的一半,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90%以上的有效率,也充分反映了麻杏石甘汤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大黄

中国古代灾荒疫病频发,尤其明代更是瘟疫的多发期。

对于当时的情况,《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也就是说死于瘟疫的人多到无法计数。《崇祯实录》也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甚至到了“丁尽绝,无人收殓”的地步,可见当时的疫情有多严重。

医师吴又可在治疗瘟疫时发现,在用石膏退热的基础上,加用大黄通大便,可以更快地驱邪外出,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先证用药,截断病势”,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针对这种情况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了治疗瘟疫“下不厌早,下不厌频,驱邪务尽”的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使用大黄可以通过泻下通便实现通腑泻肺、清肠安肺、清泻肺热的作用。

在当时,明代医家对大黄格外重视,有人称大黄为荡涤积滞的“良将”,就连《西游记》也借悟空、沙僧之口称赞大黄。比如,当悟空在祭赛国行医,使用大黄的时候,沙僧说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

清代乾隆年间,突发大范围瘟疫,一时间满街都是送殡的魂幡、散落的纸钱,病痛和恐慌不断蔓延。

当时的名医吴鞠通注意到,尽管运用麻杏石甘汤和大黄能够让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但许多瘟疫患者在发病期间仍会出现明显的发烧、嗓子肿疼、头痛、周身酸痛,需要找到合适的药物尽快解除患者的痛苦。他认为这是风热外邪侵袭人体所致,必须用辛凉解表的药物让邪气发散出去,于是创制了经典方剂——银翘散,一直沿用至今。

银翘散是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病“风热在表,兼有热毒蕴肺”的代表方剂,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对发热恶寒、咳嗽鼻塞、周身疼痛等病症具有良效。

现代中药连花清瘟在上述麻杏石甘汤、大黄、银翘散的基础上,还创新性的加入了芳香化湿护脾胃的广藿香和增强免疫固正气的红景天。金元时期的本草名著《珍珠囊》中记载,广藿香能“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可以减轻苦寒药物引起的胃部不适。红景天生长在海拔1800-2500米高寒地区,俗称“高原人参”,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耐缺氧能力,保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肺纤维化。

连花清瘟荟萃了三朝名方,既有清瘟解毒、针对病毒发挥积极作用的药物,又有芳香化湿护脾胃、提高免疫固正气的药物,全方祛邪与扶正兼顾,具有“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的积极干预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抗疫“治中有防、防中寓治”防治结合的独特优势。

连花清瘟能有这样的功效,是传承创新中医药精华的结果。正是因为我们有宝贵的中医药,才有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才有朝气蓬勃的14亿中华儿女。正如“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所说,我们应该像保卫长江黄河一样保卫我们的中医药,坚决不能丢失我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坚实保障。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22-12-21
下一篇 2022-12-22

相关推荐

  • 多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药落地,四川专家提醒:用药也需因人而异

    随着奥密克戎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成为了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需求。2023年春节前后,多款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陆续获批。 多款口服抗新冠病毒药落地四川 2023年春节前后,多款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陆续获批,并落地四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学科主任唐红教授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病。对于传染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是针对感染病原的治疗。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很好地抑制病毒复制才能够阻止后续病毒和机体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系列器官损伤,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重症发生。因此,在今后的新冠防治过程中,疗效好、使用安全且便利的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是我们最期待的”。 目前国内共有五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口服药,分别为辉瑞的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默沙东的利卓瑞(莫诺拉韦胶囊)、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捷倍安)、先声药业的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先诺欣),君实生物的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民得维)。据唐教授介绍,这五款药物不易受新冠病毒变异影响,可对新冠变异株产生抗病毒作用,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推荐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 抗病毒药物应尽早用,不同病程人群都可获益 “虽然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的第一波已基本过去,但从国外的流行数据可以看到新冠病毒有可能会变成常驻病毒。当人群的免疫屏障一旦降低,可能会出现再感染;也有可能新的亚型导致反复感染。在感染早期,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强烈建议最好是5天之内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果用药过晚,产生炎症风暴,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器官损伤。” 高风险人群范围的划分与管理也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明确提到:对于未达到重症病例诊断标准,但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且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亦可按重症病例管理: ①年龄>65岁; ②未…

    2023-03-13
    2.4K
  • 继连花清瘟后的又一抗疫中药,一文带你了解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连花清咳片也成了19个省(市)新冠中医药防治方案和指南的推荐用药。 连花清咳,是谁? 连花清咳片和连花清瘟“师出同门”,都是新冠肺炎较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可达到98.61%,咳嗽咳痰缓解中位时间分别缩短3天,胸部CT表现改善率提高14%。连花清咳片可明显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提高呼吸功能,减轻肺损伤。 连花清咳片因其对于新冠病毒的基础、临床研究及实践中显示出的有效性安全性,此前已累计进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世界中联《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成药防治方案》和19个省市的新冠中医药诊疗方案及居家指引推荐。 除了防治新冠,它还能缓解其他病症吗? 连花清咳的组方依据“宣肺泄热,化痰止咳”治法,融汇古方化裁,以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杏仁、

    2023-01-27 大健康
    2.5K
  • 连花清瘟、连花清咳入选《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两保一稳”清单》

    近日,中国中药协会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发布的防治新冠疫情中医药方案(指南、指引),结合全国重点医药企业以岭药业及其独家品种连花清咳等列入。 ▲《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两保一稳”清单》发布通知截图 290种中成药产品,连花清瘟首位列入 据悉,各省市区政府中医药方案(指引、指南)中推荐的中药,包括中成药、医院制剂、方剂、外用药等多种类型。本次“两保一稳”清单仅列出了在国家药监局数据库中有生产批号的中药品种,总计290种药品。其中,中成药清单(成人)共计215种,中成药清单(儿童)共计75种。 本次清单按推荐频次排序,连花清瘟胶囊位列“两保一稳”中成药清单(成人)首位,连花清瘟颗粒、连花清咳片分列第3位、18位,展现了此类中成药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治的积极作用。 ▲部分“两保一稳”中成药清单(成人) 发挥中医药优势,抓好“两保一稳”工作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成为我国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以集合传统经典名方及临床实践研制的呼吸系统创新中药连花清瘟、连花清咳为例,国家及多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指南的推荐中,曾多次列入。 作为国家中医药重大成果“三方三药”之一,连花清瘟以中医络病理论“肺络证治”为指导,在新冠感染治疗中重点针对“疫毒袭肺、壅滞肺络”的病机特点,宣肺泄热,清瘟解毒。该药汲取了中医药两千年抗击疫病的用药经验,以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为基础方,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病用大黄的用药经验,同时配伍藿香芳香化湿护脾胃,红景天调节免疫固正气,由连翘、甘草13味药物组成,体现出“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的积极干预策略。 连花清咳与连花清瘟“师出同门”,同样源于中医络病理论中“肺络证治”的指导,重点针对新冠感染“痰热壅肺、气道壅滞”导致的咳嗽、咳痰,以“宣肺…

    2023-01-27
    2.6K
  • 连花清瘟治疗流感重在“对症”

    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被大家熟知,其实它在感冒、流感的临床治疗方面已经有多年的使用历史,被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多次推荐。 当前很多患者或者医生使用中成药时,会看说明书使用。一说流感,在选择药物说明书中含有“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成药后,却因不会分辨其病情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纠结于“寒”“热”之中难以抉择。 事实上,流感属于中医的“温病”范畴,发病之初的咽红、轻咳,其实也是体内蕴积热毒反应在上呼吸道的表现,至于流感一开始就表现为发热或高热、嗓子疼、咳嗽,更是热毒蕴结体内、袭击于肺的表现。有的学者认为流感有所谓“寒包火”之象,所谓的寒也是冬季风吹着凉,诱导了流感发生,寒不是主流,内火才是病的根本。 连花清瘟治流感,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流感患者初期表现为发热或未发热、咽部发红、轻咳、无汗等症状,这属于风热犯卫证,也有不少患者一开始发病就表现为高热、咳嗽、痰黏不能顺畅咳出,口渴想喝水,嗓子疼痛、眼睛结膜充血等症状,这属于热毒袭肺证,这两类流感患者都可以选择连花清瘟作为治疗药物,而这两个型也基本代表了流感人群多数发病情况。 连花清瘟组方中汇聚了三个朝代治疗外感热病流行的著名方剂,如汉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清代的银翘散等,其中麻黄、薄荷可以发散风热犯卫证患者的外邪;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等可以治疗嗓子痛,杏仁、鱼腥草可以治疗咳嗽、咳痰,生石膏、大黄可以清肺泄热,让热毒袭肺证患者体内蕴积的火毒通过大便排出,整个药方组合针对的是发热、咳嗽、痰黏不能咳出、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样一个外感热病的症候群,协同发挥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因此只要症候群相同,不论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都可以使用连花清瘟进行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机构实验证实,连花清瘟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乙型流感…

    2023-01-26
    2.2K
  • 中医药治疗推荐连花清咳《新冠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第一版)》发布

    1月11日,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第一版)》(以下简称“指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提出了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凝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六大治疗方案,为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疗水平提供指导。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着眼于“祛邪扶正”,以不变应万变,在抗击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次发布的中医药治疗内容中,“指南”针对非高危人群(风热袭表证)低热,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头胀痛,面赤,咳嗽,痰粘或黄,口干欲饮,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临床表现,建议使用连花清咳片、六神丸等药物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同时建议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其中,连花清咳片因其对于新冠病毒的基础、临床研究及实践中显示出的有效性安全性,此前已累计进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世界中联《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成药防治方案》和19个省市的新冠中医药诊疗方案及居家指引推荐。 连花清咳片是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外感咳嗽的创新中药,于2020年5月获批上市并于当年通过谈判进入医保。该产品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特点,其组方融汇东汉张仲景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和明代叶文龄清金化痰汤清热化痰加减化裁而来,有助于减少痰液生成、降低痰液粘度、促进痰液排出,可以有效解决多种呼吸系统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中,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痰液阻滞气管,影响肺之通气换气功能,导致病变复发或加重的临床难题。同时,还具有保护气道黏膜,缓解气道痉挛,改善气道阻力,减少气道炎症反复发作导致的肺损伤及显著的镇咳作用。 疫情期间,连花清咳片开展了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

    2023-01-25
    2.1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