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现货市场的发展
如果说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OTC市场是一群巨人,那么我们的OTC市场只是一个婴儿。这个婴儿不是股票,债券,期货,产权,外汇,银行OTC市场,而是现货OTC市场。
现货市场从2009年津贵所挂牌黄金、白银等品种的上市交易,标志着中国现货市场做市商制度开始。
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随后2010年现货市场开始慢慢起来,虽谈不上火爆,但是全年交易量却直追上海黄金交易所。
2011年国家开始整顿,直接停止了除上海黄金交易所外其他所有现货交易所的黄金交易。但是此举不但没有打压现货市场,反而如火上浇油,让交易所满地开花。
2012年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出台了更严厉的整顿措施,但却在实际上帮了现货市场大忙,让股票外汇方面人才、资金向现货市场转移,进一步促进了现货市场的发展。
而随着四年市场的培育,以及人才培养,资金的沉淀,模式的成熟,2013年现货市场进入迅猛大发展。这一年,交易所、会员爆炸式增长。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2013年的迅猛大发展为2014年埋下隐患(恶性竞争,低门槛,缺乏监管)。2014年一个“315”可谓是给蓬勃发展的现货行情,浇了一瓢冷水,把现货从业人员浇的人心惶惶,透心凉。可是喜剧性的一幕是在两周之后,“315”负面影响消除,行情继续快速发展和壮大。且此年开始,诸多交易所、会员单位的业务开展由传统的电销模式,进入互联网直播室模式。
2015年,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但是“泛亚件事”成了行情再次整顿的为导火索。
2016年现货行情何去何从,目前政策面依然不甚明朗。此为这个市场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这六年的发展里程里,我们的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但是同样我们存在比较多问题。
第一、管理层态度不够明朗。如前文所说,对整个做市商市场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的长远战略规划。
第二、没有自己的定价权。
金融市场一项核心作用就是资产资本定价,且金融市场是赢家通吃,一旦一个市场掌握了定价权,那么其他所有的市场就变成了这个市场的影子。所以谁掌握了定价权,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话语权。
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尤其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方兴未艾的现货市场。以我国黄金现货市场为例,我们的黄金现货是几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纸黄金,都是做市商交易模式。但是我们的黄金做市商本身并不产生价格,而是外部直接引入价格。这个直接外部引入就是伦敦金价基础上加上汇率变化而已。所以作为传统黄金消费大国,我们却并没有自己的定价权。
第三、小军阀割据。缺乏全国统一的现货交易平台。
目前我国现货市场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有上千家现货平台,平均每一个省几百家。更有害的是,还有不少的黑假平台,让投资者血本无归。不但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四、没有有影响力的做市商。
正是因为缺乏全国性影响力的大平台(交易所),而交易所在起做市商的作用,所以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做市商。
第五、缺乏有效监管。
“泛亚事件”已经为市场的健康发张敲响了警钟,所以现货市场应当纳入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统一监管。还有就是要提高我们的金融监管水平,而不是一管就死。
第六、缺乏实体企业的参与。
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现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如对冲,实物交割,仓储等,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