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蕾
2010年3月,国家层面首次出台的《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大力开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
《指导意见》的出台激发了资本市场的体育投资热潮,虽然目前资本市场已经涉足体育这块“处女地”,但是仅是少量资本,对于整个体育行业资本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如何实现资本市场与体育产业的无缝衔接成为关键。
为了实现资本市场与体育产业的无缝衔接,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笔者提出一种体育联姻金融要素市场的新模式——体育交易所。该模式能有效突破我国现有体育产业的瓶颈,并可承担中国体育转型的重大使命,完善中国体育行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所谓体育交易所,是汇聚体育信息、体育物品的信息平台,是实现体育产业交易双方无缝对接的中介平台,是实现体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高效配置功能平台,是一种集金融、创新、信息与体育产业于一体的体育创新综合平台,目前国内尚属空白。通过在体育交易所一系列交易行为,促使分散的、少量的资本迅速集中起来投向体育产业,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体育交易所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交易所中存在多种差异较大的交易标的;
(2)交易所中交易主体较多;
(3)交易双方在信息透明的背景下进行交易。
通过体育交易所平台,使体育投资者由原来的国家与政府、投资机构扩大为集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公司企业投资、个人投资等于一体的多方投资者大舞台。使体育行业需求方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既面对所有的行业,又面对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打破行业、地域等多方面的制约,进而通过依托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最优整合来获取最大价值增值。
体育交易所交易范围可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1) 体育明星物品、体育纪念品等的拍卖;
(2) 体育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转让、租赁等;
(3) 体育存量资产证券化、体育产业基金、体育保险、体育资金信托等;
(4) 体育场馆及各种赞助、体育俱乐部股权、电视转播权、某项体育赛事等的招投标;
(5) 体育彩票、体育旅游等信息发布;
(6) 集合风险投资运动员及职业体育俱乐部等;
多种交易标的可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交易需求,打破体育与资本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促进交易双方实现高效交易。
交易方式上,体育交易所可允许多种交易方式并存。交易方式是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具体形式,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需求,体育交易所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交易是否公开分为私下协议和公开交易;
(2)根据商品是否证券化可以分为证券化交易和非证券化交易;
(3)根据是否需要组合包装可分为直接产品交易和人为设计产品交易;
(4)根据交易双方是否集中交易分为分散交易与集中交易;
(5)根据交易主体的多少,存在1对1、1对多、多对多三种交易方式;
(6)根据是否需要交保证金分为保证金交易和全额交易。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交易所里一个商品的交易方式不局限在一种交易方式上,而是实现多种交易方式并存。
体育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开创了体育产业新篇章,在传统交易所交易模式基础上,即挂牌、电子竞价、拍卖、协商等交易模式,还可引入体育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运动员、俱乐部的份额交易等模式,融资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易模式,这些创新交易模式的引入在满足体育产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还能活跃体育市场,将体育产业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变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以盘活体育资产存量、挖掘运动员及俱乐部潜在价值。
体育交易所的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

当需求方需要筹备资金时,可通过体育交易所平台选择交易标的,或者根据其实际需求,体育交易所帮助其设计合适的交易标的,然后选择交易模式,通过合适的交易标的及交易模式的选择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投资者根据交易所汇聚的信息发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当然整个过程是在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下,在国家体育政策、环境及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