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周期太长,价格有着很强的不可预见性。”麦钊认为,价格不透明严重制约了大宗商品产业的发展。
价格波动也让上游厂家遇到同样的烦恼。山东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电商负责人郭帅告诉记者,在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流极不对称,“价格反映的时间比较长,我们的价格也不能及时到达客户,客户的价格反馈也如此”。
5年前,这一南一北的两家公司,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塑料交易所签订了入场协议,成为这个交易平台的一员。这个国内第一家塑料电子交易所成立于2005年,提供塑料现货电子交易、塑料仓储物流、货押融资等服务。其发布的“广塑指数”是我国第一个由交易所发布的塑料原料商品指数,确立了塑料行业的“广州价格”,价格信息被国内外塑料行业企业高度关注。
目前,广东塑料交易所客户超过30万家,年交易总额3000亿元。据广东塑料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红兵介绍,塑交所不仅仅是服务于广州市的企业,其客户70%到80%都是省外企业,体现了“广州价格”的辐射能力。
“价格公开透明后,我们可以把当前价格提前预售,把利润锁定,实现套期保值。”麦钊表示,比如现在就能以当前价格提前销售10月份的货,几个月后碰到价格下降,也不会影响其利润。
而对于上游厂家而言,货物价格的调整也不再是难题。“最大的好处是阳光销售,全国各个地区的价格都公开摆出来,销售更加灵活。”郭帅解释道,价格挂出来后下游没人接,说明价格高了,就通过系统自动调低价格,能够承受的下游厂家就会接单。如果接单的人多了,说明下游需求大,还可以相应调高价格,“供需关系很明显”。
在郭帅看来,有了这个第三方交易平台,货物价格调整就可以完全交给市场。“业务员说了不算,老板说了也不算。比如业务员说这个价格卖不出去,但是交易平台上有人接单,说明价格有需求,不需要调整,避免了因为内部因素而使公司利益受损”。
关键
整合原材料市场打造“广州价格”
上游产能发展比较快,下游加工能力也在大幅增长,渐渐就有了对服务业的需求,广东塑料交易所就有了发展契机。再加上这个行业需要的营销、技术、人力、行政、财务等方面的人才,在广州基本上都能找到。
事实上,广州的塑料生产实业比较少,上游厂家基本上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产能达到2000多万吨。为何全国首家塑料电子交易所会在广州诞生?
据蔡红兵介绍,2005年到2006年期间,全国的塑料产品现货交易中,1/3的交易量都集中在广东珠三角地区,而广州塑料行业辐射地区的规模更是在全国排在第一位。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塑料消耗地,产需倒挂非常严重,全国塑料资源集中流入南方市场。
“上游产能发展比较快,下游加工能力也在大幅增长,渐渐就有了对服务业的需求。”蔡红兵表示,过去互联网还没发展起来,交易双方要出差才能见面。价格变化后,有的交易方还不能履约。传统的渠道交易还要自己找物流和仓库,给经营带来非常大的负担。
市场需求催生了相应的服务业,广东塑料交易所就有了发展契机。在蔡红兵看来,尽管很多产业由于转型升级而外迁,但广州的商贸传统为塑交所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十年前也在大力推动创新平台的建设,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早在2004年,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就决定利用广州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区位优势,将广州多个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原材料市场进行整合,建设电子交易平台,形成相关产品的“广州价格”。
彼时,电商才刚刚起步,搭建电子交易平台的人才则成了关键。蔡红兵发现,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广州的电商人才集聚,“这个行业需要的营销、技术、人力、行政、财务等方面的人才,在广州基本上都能找到,人才环境较好”。
在众多因素的促成下,广东塑料交易所应运而生。实际上,不仅仅是塑料行业,其他大宗商品如木材、煤炭等行业也面临塑料行业此前曾遇到的价格不透明、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过去的传统交易模式必须被打破。
在广东塑料交易所成立的同年,广州华南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和广州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成立,此后,广州华南煤炭交易中心、广州华南石化交易中心和广州钻汇珠宝交易中心陆续成立,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广州价格”。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