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西方艺术品情结
近年来,中国藏家的购藏兴趣不断扩展,他们不仅局限于收藏中国艺术品,同时还对各类西方艺术,如印象派、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珠宝、腕表、极品佳酿等类别也产生了购藏兴趣。国外拍卖公司希望通过这些探索性的展览进一步了解中国市场,也希望通过持续的展览、推广,提高内地买家对西方艺术的认知度和鉴赏力。
早在2010年,苏富比第一次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搬到内地,共展出21件西方艺术品。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对此解释说:“见到欧美拍卖场上的实际交易,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一方面是看重中国内地潜在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展览方式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新的藏家。然而,4年时间,中国的新富阶层和潜在藏家就发展成为西方艺术品的主要客户。
4月26日佳士得上海拍卖会取得1.25亿元的总成交额,沃霍尔作品《摹爱德华 蒙克自画像、窟窿手臂与麦当娜》以全场最高价1203万元成交,毕加索的《女人头像》以1083万元成交。拍卖之后,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表示,拍卖结果显示了中国买家与国际买家的平衡分布,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佳士得在国内市场推销西方艺术品的进程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国内市场对于西方艺术品的需求和高价的西方艺术品消费的接受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此外,由于进出口税收和保险制度的制约,很难在内地交易真正顶级的西洋艺术品。
尽管如此,西方艺术品深受中国买家追捧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北京苏富比总经理温桂华看来,西方艺术品之所以受到藏家关注,关键在于西方艺术品成熟的流通渠道。西方艺术品市场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流通领域广,而且价值稳步提升。但她也认为,海关税收制度限制了中国买家购买西方艺术品的便捷性和流通性,她更希望形成全球性流通的不仅是西方艺术品,还包括中国艺术品。
而万达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则表示,相比国内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近现代书画而言,具有原创性和稀缺性的西方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更具收藏价值,而且价位也更划算,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更容易“捡漏”,他也透露,万达在未来还会购买更多的西方艺术品。
赞同中国富豪购买西方艺术品的观点认为,这些买家已具备将企业的经营国际化和收藏国际化结合运作的国际视野,开始把艺术品投资眼光从国内投向国际。然而,对于中国富豪购买西方艺术品的热潮,社会各界的质疑与否定也不绝于耳。有人认为,中国买家这一举动与中国游客在海外购买奢侈品、去高档消费场所的性质一样,土豪的资本能够购买的只是艺术品的价格,而不是了解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而更多人的顾忌在于,中国不要重走日本20世纪80年代疯狂购买西方艺术品的老路,中国买家如果在未来几年为西方艺术品疯狂,而真正需要资金和扶持的本土艺术和市场反而被忽略。也有业内专家表示,主要问题在于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的研究不多、认知度不够。一位收藏家也表示,这些买家或许很富有,但他们或许对西方艺术及其市场并不了解,一掷千金的购买并不能换来艺术品审美能力的提高。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