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都百货江湖的两个大佬

九月伊始,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东侧,一个堪称成都“奢侈商业”的地标——仁和春天百货低调迎来了自己20周年的店庆。依旧是高冷,门可罗雀,似乎在彰显其只服务于少数人的高逼格定位。

向东延伸不足百米,一墙之隔,成都老百姓耳熟能详且年代感最强的——成都人民商场(下称“成商”)亦坐落于此。只是多年前的改换门庭,让这家略显老态的商业有了新的名字:茂业百货。

揭秘成都百货江湖的两个大佬

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两家消费层级差距颇大的百货,其实背后都是同一个老板。

是的,一位来自广东潮汕的富豪,黄茂如。黄老板在华南资本圈名头响当当,福布斯也排得上号。

揭秘成都百货江湖的两个大佬
黄茂如

在黄老板接手仁和春天百货前,其实,仁和春天百货的老板姓陈,叫陈立仁。

提起陈立仁,他可是成都商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早年其一手打造的仁和春天百货曾令隔壁土气的人民商场相形见绌,黯然无光。

揭秘成都百货江湖的两个大佬

陈老板也借此从起家的珠宝行当转身成为炙手可热的商业大亨。而接下来的十余年,沿着高端奢侈的路线,陈又先后拓展了两家店,均在成都可圈可点的黄金口岸,成为成都奢侈品圈的领军人物。2009年,陈立仁首登胡润排行榜,成为名义上的四川富豪。

揭秘成都百货江湖的两个大佬
陈立仁

不过,此后数年或是陈老板难以回首的。

在转向人人羡慕的房地产开发后,其对现金流的操控显然已非百货运营来得游刃有余。

沿成都的城市中轴线人民南路一路向南,在距离约9公里的四川天府新区辖区内,一座名为“仁和春天国际”的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正待开业。据业内人称,时间已较原计划晚了四年,期间还差点被卖掉。这个商业体的主人正是前述仁和春天百货的前老板陈立仁。早在多年前拿下该地块时,陈意欲将其打造成为仁和奢侈品百货的招牌旗舰,而如今却是另一番连开业都艰难的景象。

2015年10月,成商集团公告:以24.47亿元的总代价现金收购陈立仁控制的仁和春天百货人东、光华两店。次年4月,带有人民商场烙印的成商集团正式更名为茂业商业。

黄茂如在西南一战成名。此役,也被成都本地业内人士看成是陈立仁的“完美”谢幕——审时度势,待价而沽,不失是明智之举,特别是当他遇到黄茂如这种有钱又有平台的大财主。

事实也证明,随着成都新兴高端百货商圈的崛起,仁和春天的传统奢侈品百货经营日渐式微。2017年,与仁和春天一同扬名成都奢侈品圈的同城高端百货“美美力诚”率先陷入困局,讨薪催债事件频出,公司最终在新三板摘牌,并屡次被法院列为失信人

1、不过,商场远比想象的残酷。拿着一堆银子的陈老板,日子也没见好多少。

其一直冠以“仁和春天国际广场”的南门新项目,几经周折之后在开业在即的前夕,悄然更名为“仁和新城”。让金哥哥心生狐疑的是,除却这个拖沓四年久不开业的商业体,其位于南充、达州的商业项目几乎都陷入了延期再延期的窘境,真不知陈老板从百货套现的资金都到哪儿去了?

是暗度陈仓,还是悄然遁形,不得而知。

2、陈老板见好就收,但烦心事还是一桩又一桩。黄老板的情况似乎也不太妙。

2017年,仁和春天旗下人东百货、光华百货两店净利润分别为:3929.36万元、10238.53万元,较收购时披露的资产评估报告预测金额,相差达4528.47万元和6809.45万元,完成率仅为46.46%和60.06%。

这无疑让成商付出了高额商誉减值的代价,也正因为此,已更名为茂业商业的成商不得不就此事破天荒的发布了情况说明及致歉公告,这着实令金哥哥唏嘘一番。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砸下20多亿真金白银的黄土豪竟然会在成商隔壁老陈家马失前蹄。

3、事出反常必有妖。对成商而言,调性或许自多年前黄老板入主之刻起就已埋下伏笔。

正是在完成收购仁和春天百货的2016年,成都财经圈注意到,专营百货多年的成商仿佛成功渡劫,完成了从商业百货到商业资本的华丽蜕变,平添了几分贵气。

数据显示,仅2016年,茂业商业门店数从上年的9家激增至38家,业务覆盖除四川,扩展至广东、山东、内蒙古等地。资产总额由28.84亿元扩大到约158.38亿元,劲增约4.5倍。

谁都知道,N多年前吃了百货甜头的黄老板就通过深圳茂业的招牌,囤积大量商业地产资源,总值超百亿,百货只是其中一项而已,甚至算不上是最优质的。

揭秘成都百货江湖的两个大佬

但要如此明目张胆左右倒右手并购套现,自然少不了一顿质疑,所以要收得公正透明,不拿话柄,自然也得费一番功夫。

因此,无怪乎在百货景气紧赶着要下滑的2015年,黄老板就抢着对成商的股东们许愿了,声称“要在未来四年内整合其控制的境内外的所有百货零售业务,全部注入成商”。而仁和春天百货的高价现金收购,则恰好可以彰显其做大百货,看好百货的雄心。尽管美中不足,最后交代起来有些跌份,但终究还是可以说明高价买的并非只有我黄老板自己的资产,如何估值甚有参照。

4、于是乎,撇开仁和春天个例,我们看到了一副有根有据的高溢价关联收购蓝图——

  • 2015年6月,拟以85.6亿元收购茂业华南区资产,旗下和平茂业、华强北茂业、深南茂业、东方时代茂业、珠海茂业增值率分别为664%、1168%、577%、1206%、709%;
  • 2015年10月,拟以24.7亿元收购仁和春天百货,旗下人东店、光华店,增值率分别为511%、465%。
  • 2016年3月,拟以15.6亿元收购内蒙古维多利集团70%股权,增值率172%。
  • 2016年6月,拟以28亿元收购茂业秦皇岛、重庆、泰州三地资产,增值率分别为6%、230%、397%。

该笔收购历时一年修订,泰州茂业资产最终被放弃,总价从28亿元降至22.67亿元,最后再缩水至19.87亿元,但最终交易终止。2018年茂业分步收购相关资产,其中3月以4.03亿元收购重庆茂业资产,增值率达330%;9月,拟以19.92亿元收购秦皇岛茂业,增值率为62%;以5.66亿元收购泰州茂业97.31%,增值率增至1608%。

5、2018年6月,拟以2.18亿元收购电商公司优依购38.2428%,增值率149%。

不难看出,以上收购除去仁和春天百货这个特例外,溢价超过200%的交易基本上都出自东家茂业之手。这也难免给人留下高溢价输送利益的口实。加之市场风向的快速转移,商业地产与百货业的加速萧条与没落,已然反衬得黄老板的逆势而为,着实是吃相难看。

而一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作,更被会认为是典型的耍流氓。

在为高溢价收购仁和春天百货而不得不公开致歉之后,其斥资近百亿收购的重磅资产华南茂业亦未能守住节操,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不达标。好在经自家人的哺育关照,不像仁和春天差得那么离谱,而最终仅以兑现股份补偿收场。而另一厢几次三番收购不得的秦皇岛、泰州茂业资产,则仍因诟病的高溢价质疑而面临监管机构的强烈关注和问询。

黄老板背后的压力无疑巨大的。所以不难理解,近两年成商的高管换得是如此之勤,从证代到董秘,到财务总监、总经理、董事长等几乎无一幸免。

揭秘成都百货江湖的两个大佬

6、从目前来看,黄老板既要在百货零售业做强、做大,又要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绝非易事。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质押融资、补充质押、增持计划、重大资产重组等密集运作之下,茂业商业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各类问询及监管函更是纷至沓来。

颇有意思的是,9月发布的两则监管公告,一则直指公司在高速并购后经营业务出现的管理问题——其中,茂业一直给消费者推广的会员积分竟然是一个形同虚设的东东;一则则直指近两年关联并购屡屡出现的高估值、高溢价等核心问题。而对于后者,茂业商业以个别问题还需进一步核实和细化由,申请延期回复。

本文转载自成都财经圈,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
上一篇 2018-09-07 21:54
下一篇 2018-10-01 23:55

相关推荐

  • 海澜之家2024年营收209亿元 连续6年位居A股服装上市公司榜首

    尽管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待提升,部分商品销售和服务消费较为低迷。在此背景之下,4月29日,国民男装品牌海澜之家(600398.SH)发布了2024年财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9.57亿元,并连续六年名列A股上市公司服装行业榜首,归母净利润21.59亿元。 此外,根据欧睿数据,海澜之家凭借产品力提升和渠道优质管理,以5.0%的男装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排名第一。 20多年来,海澜之家集团始终坚定地走品牌服饰发展道路,打造特色鲜明的服饰品牌,提升服装产业链效率,探索服饰零售新模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加大数字转型力度,提升运营效率。 品牌年轻化发展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日益精细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创新随着消费升级,促使服务提供者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丰富服务种类。根据新华网报道,年轻人消费态度上,有58.6%的消费者选择“只买需要的”。 在此背景下,海澜之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布局科技功能,打造品质、IP时尚、环保三大产品系列,打造极致爆款单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场景的个性穿搭需求。 公司不断扩充产品品类,在衬衫新物种上,不仅有茄克式衬衫,还增加了衬衫套装;在运动休闲类产品方面推出夏季的韵彩自然POLO衫。 在科技功能方面,海澜之家在24年春季推出了远行茄克,兼顾户外运动和日常休闲两个应用场景;24年的极光羽绒服,做到了800蓬95绒的最高配置。 在IP方面,海澜之家“龙腾九州”系列是夏季热卖系列,从原创、非遗、国风、国潮等多个维度,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这不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支持。 报告期内,海澜之家在研发方面的费用投入突破2.88亿元,同比提升43.82%。 2024年1月,由海澜之家冠名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发射,这也是全球首创的全…

    2025-04-29 消费
    3.0K
  • 营收净利双升,学大教育多元布局激发增长新动能

    4月26日,学大教育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和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学大教育实现了营收、净利润两位数增长。同期,学大教育彻底甩掉了回归A股时所背负的高达23.5亿元的债务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另外,报告期内,公司个性化教育业务、职业教育、文化阅读、医教融合等各大核心业务均取得不俗的业务表现。 2024年末,学大教育董事会审议通过,拟以不低于1.1亿元且不超过1.5亿元资金回购公司股份,这一回购计划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内在价值的长期信心。叠加业绩快速增长,债务出清等利好推动,资本市场对学大教育的发展信心持续提升。公告显示,学大教育已出资5999.52万元完成对120.86万股股份回购,并于3月末完成上述股份注销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投资者。 财报发布后,华泰证券发布研报,对公司股票目标价调高至64.78元/股。另有银河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多家券商给予“买入”“推荐”“优大于市”评级。2025年开年至今,学大教育股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较年初上涨约24.06%,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反映出对公司业绩复苏和长期成长性的高度认可。 营收净利连续两位数双增,财务结构全面优化 财报数据显示,学大教育在2024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86亿元,同比增长25.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16.84%。报告期内,学大教育实施股权激励产生了股份支付费用4525.08万元,若剔除该部分影响,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5亿元,同比增长达34.04%。自2021年实施战略转型以来,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营收、净利润的两位数增长。 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得到延续。一季报显示,公司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22.46%;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增长47.00%。 根据财报来看,公司业绩的持…

    2025-04-29 资本
    784
  • 金叫唤 | 保底30万件酒的协议泡汤了

    老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但有时候,不成买卖便成仇。 今天金哥带你看看酒业合作双方撕破脸皮前后,裹挟其间的喧嚣、浮躁甚至粗陋,以及可能的套路和陷阱。 “甲方”是来自陕西白水的杜康酒业销售有限公司,它的大股东是陕西杜康酒业集团。 说起杜康酒,就不能不提及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历史上,杜康酒还曾引发了一场跨越陕豫两地的“杜康”商标之争,好在如今一切都平息了。 目前白水杜康确定5万吨产能目标,正在冲刺“全国清香白酒行业前十”。今年4月,陕西杜康酒业集团董事长张红军还告诉媒体,要坚持“让每一位合作商都有钱赚”的原则,实现合作共赢。 听闻此言,不知道来自安徽阜阳的心丽酒业公司(化名)负责人又会作何感想?四年前,心丽酒业以“乙方”的身份与白水杜康签订了一份名叫“商标许可及技术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该协议除了第一条说到“商标”外,其他内容主要事关酒水的买卖。 该协议明确乙方“保底灌装任务”为30万件(500ml*6)。 同时约定,如乙方未完成协议任务量,需在协议签订时限,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支付保底任务量未完成件数的对应款项。 任何一方存在违约,协议规定按“合同总结算金额的30%”承担违约责任。 双方合作时间从2021年9月14日至2023年1月21日。 一字一句阅读完上面的协议内容,你会发现:30万件的保底灌装任务,心丽酒业即使不能按时完成,但也得限时把全款给付了。 一件6瓶,白水杜康以“每瓶6元”的价格跟心丽酒业结算。那么,30万件酒对应的酒厂货款至少是1000万以上。 对于这样的合作,白水杜康应该是熟门熟路。心丽酒业的实力又如何呢?成立于2018年的心丽酒业,注册资本50万元,股东是两个自然人。 不过,2021年,被认为是清香名酒的起势年。加上白酒行业当年涨价范围广频次高,这是不是也给了心丽酒业足够的自信,金哥就不知道了。 反正最后双方都信心满满地在协议上签了字。 彼时,…

    2025-04-29
    2.0K
  • 2025年一季度业绩大幅回暖,主动“踩刹车”的舍得酒业强势复苏

    近日,舍得酒业(SH600702)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舍得酒业实现营业收入15.76亿元,环比增长75.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1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经历连续三个季度的理性降速后,舍得酒业业绩强势呈现“V”型反转。这份成绩单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回应,4月28日,舍得酒业股价盘中涨幅一度达2.49%,位居板块前列。 近一年来,舍得酒业以不破不立的决心主动“踩刹车”,全面实施控量挺价策略。在坚守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下,舍得酒业聚焦核心市场、深化渠道改革、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成效稳步落实,向上拐点已现。 深蹲起跳,一季度多项核心数据重回增长轨道 历经多年的规模式扩张,白酒行业正面临渠道堰塞、价格倒挂等系统性风险。在存量竞争与强分化叠加的产业变局中,唯有主动释放结构性压力,方能在新周期窗口期构筑起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支点。 一季度报数据显示,舍得酒业经营动能提速,多项核心数据大幅改善,为2025年业绩全面修复奠定基础。 经营质效双升,强化发展韧性。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42亿元,同比增幅达106.76%,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营业成本与管理费用同比分别下降11.25%和25.24%,形成“现金流倍增+费率双降”的良性财务状态,进一步夯实抵御市场波动的安全屏障。 渠道动能释放,双线协同增效。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坚定“聚焦打造N个小区域、高占有的基地市场”策略,优化经销商网络,集中资源扶持优质合作伙伴,有效恢复渠道信心。截至报告期末,合同负债2.06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0.413亿元。线下精耕的同时,线上渠道打开了增量空间,电商销售额突破至2.05亿元,同比增速36.71%。双渠道势能共振,为市场拓展注入持久动力。 产品结构优化,毛利修复企稳。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继续聚焦核…

    2025-04-29
    2.1K
  • 酒鬼酒缩水、多品牌协同难题待解,中粮酒业2025年百亿营收目标能实现吗?

    你知道浓眉大眼的中粮酒业,2025年的目标是什么吗? 争取2025年实现“整体营收”破百亿,这是中粮酒业成立5周年时对外宣布的。时间是2021年,也算是它的“十四五”规划。 而中粮酒业更长远的目标则写在中粮集团的官网上,打造“中国最优秀的综合性酒类公司”。 什么是“最优秀”?在金哥看来,可能不是中国的“帝亚吉欧”,至少也是中国的“保乐力加”吧。 中粮酒业的全称是“中粮酒业投资有限公司”。雄心勃勃的它,旗下拥有一些响当当的品牌:“长城”“华夏”“桑干”“五星”“酒鬼”“内参”“雷沃堡”“孔乙己”,以及进口酒商号品牌“名庄荟”。 一、实现了哪门子的“协同”? 中粮酒业今年能顺利实现营收百亿的目标吗? 金哥查了下,在中粮酒业2021年宣布百亿目标时,酒鬼酒(000799)当年的营收为34亿元。 而2024年,酒鬼酒预计营收仅实现14亿元左右。 四年时间,营收不增反减,还缩水了20亿元,这无疑为中粮酒业的“十四五”规划能否顺利收官,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酒鬼酒“喝大”的背后,其他品牌能否顶上,并弥补这个“缺口”呢? 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公开资料来评估下。 中粮孔乙己酒业有限公司,是中粮酒业100%控股的黄酒企业。多年来,中粮酒业一直试图推动“孔乙己”混改,但迟迟没有下文。 据金哥了解,2023年“孔乙己”实现营收约6152万元。而同期的黄酒上市公司,最少的营收也有5亿元。两相比较,“孔乙己”的体量跃然纸上。 长城葡萄酒,是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2021年,其曾提出在2025年努力实现营收50亿元。 不过,这只是愿景描述而已。这里有一个可资参考的案例:作为葡萄酒行业领军企业的张裕,2024年营收32.77亿元,同比下降25.26%。 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光景,恐更是一言难尽。 金哥注意到,之前有媒体披露:由于中高端产品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再叠加消费萎缩等因素影响,长城…

    2025-04-23
    1.8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