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政策推出后,“阳敌”护体火遍全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对感染病毒的焦虑。尤其一部分人“阳过”后,各大药店的退烧药几乎是抢购一空。
与此对应的,资本市场上,医药板块也是空前的高热。
自12月5日至12月16日,10个交易日内,8个涨停板,累计涨幅达115.82%。
12月14日,经过几轮涨停后,新华制药收到了来自深交所的关注函。
深交所的下场也没能阻挡资本市场的热情,从12月2日收盘价的21.36元,到12月6日封停,新华制药已涨至46.1元。
据12月16日新华制药公告,公司是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多个品种,主要品种产能和规模均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实现了产业链配套,通过了欧美规范市场质量认证。
公告中还称,公司生产的布洛芬实际市场份额接近40%。

布洛芬赚钱吗?
作为一家创始于1943年的老牌药企,新华制药还是一家国企,过往的业绩从数据上来看也比较平平无奇。
2021年,公司营收65亿,其中原料药占比43.50%,制剂占比43.90%,两项业务的毛利率都在30%左右。
据了解,新华制药2019年毛利率超33%,2020年降到30%左右,2021年只剩27%。
较低的毛利率主要在于,布洛芬作为大宗原料,技术门槛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上主要通过控制成本获取优势,提价的空间不大。
另外,据相关研报查阅,药监局官网显示,布洛芬片的生产厂商有272家,这里面有66家是上市企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就从成品上再度压缩了提价空间。
所以尽管市场需求量较大,平时的布洛芬还是相对不怎么赚钱的。
据公司三季报,2022年前三季度,新华制药营收54亿元,2021年同期数据为49亿元多,这样看公司药物卖得还行。
而公司的中报显示的增速更低,新华制药2022年上半年营收36.64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35.51亿元,同比仅增长3.19%;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94,甚至比2021年同期的超2亿元还低。
不止营收增速慢,包括布洛芬在内的解热镇痛类等原料药的营收和占比也降低了。2021年上半年该品类原料药营收为15.33亿元,占比43.17%;而2022年上半年该品类原料药营收为14.97亿元,占比40.86%。
在新的防疫政策下,可以预见,即使未来几个月内,新华制药的相关品类药物销售量还会出现增长,但在监管的注视下,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增长,能否应和得了飙升的股价,还有待商榷。
高位套现
长期关注医药板块的股民可能知道,早在今年4月份,新华制药就有过一波涨停潮。
从4月26日到5月27日的21个交易日中,新华制药斩获16个涨停板,媒体报道主要是与阿兹夫定的战略合作有关。
此轮变动,让新华制药从盘中最低9.15元/股,涨至最高38.30元/股。
2022年11月10日至14日,华鲁投资未提前披露减持新华制药414.32万股,涉及金额0.99亿元。
11月24日,深交所向新华制药发出监管函,文中指出,华鲁投资是华鲁控股集团的一致行动人,而华鲁控股是新华制药的控股股东。
据文件披露,2022年4月华鲁投资认购新华制药特定对象发行分股份3709.20万股,增持新华制药5.54%的股份,增持后华鲁投资及一致行动人持股39.86%。
而半年前,新华制药的股价仅为6.74元/股,而华鲁投资此次违规减持的均价为23.90元/股。
另外,2021年12月29日,新华制药就曾公告员工减持计划,但直到2022年上半年蹭上阿兹夫定的热度,才于5月12日公告完成第一轮坚持计划,实际减持约404.2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6%,减持均价约为24.28元/股。
也就是说,此次减持计划套现了约0.98亿元,据公告显示,其中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共计12人,认购79.1万份,占员工持股计划的25.44%。
之后,又有8位公司董事和高管在7月27日至29日,以22元/股的均价减持28.19万股,合计套现约620.82万元。
公司业绩平平,大股东和公司高管却多次高位套现。
而第四季度的营收数据估计又会迎来一波增长,起码短期内从国人的需求的来看,这个基数还是比较可观的。
但如此难得的时机,能否给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就要看明年新华制药公布的财报了。
需要囤药吗?
其实纵观疫情开始到现在,从N95到连花清瘟,从断货涨价到回归平常,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已经展现出了非常优秀的产能实力和应变能力。
新华制药作为全球最大的布洛芬生产企业和原料药出口企业质疑,产能在8000吨左右,而2021年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量为1700吨。
即使是新的政策下催生出了更多的需求,以新华制药8000吨一年的产能,加上亨迪药业已有的3500吨产能和新建的5000吨产能合计8500吨,这还没算其他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和国外的一些企业。
而理论上来说,一吨布洛芬原料可以生产333.33万粒0.3克规格的布洛芬制剂,从原料供应上应该是完全充足的。
但我们在实际购买中却发现货架早已被抢购一空。
这与市场的恐慌情绪不无关系,原本一个人买一板就足以应对短期需求了,结果出现某一小部分群体在焦虑情绪下囤积大量药物,甚至有人在社交软件上教人换多个账号定位到偏远地区购买库存,然后让外卖员发快递寄过来的。
姑且按捺住情绪先不论偏远地区的配送效率远不如城市的配送保供效率,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囤积了这么多的药物,其最终归宿,大概率也是下水道,而这可能是那些留守在偏远地区的老人小孩也是易感人群的救命药。
再者,布洛芬这类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而非治愈新冠的药,我们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
买一板子药有备无患可以理解,大量囤积则犯不上,与其挖空心思连偏远地区都不放过,还不如好好吃饭补充营养,多注意休息和消毒,做好个人防护。
而对于那些药企来说,扩产以现有的人力和技术想来不难,如何趁着风口,提高公司研发能力超越原料市场,真正实现韧性更大的创新研发领先,才是这些医药龙头更需要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