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消费金融十大关键词盘点 牌照将成2018年命门

一部分掘金者激流勇进,收获满满;一部分企业正经历生死寒冬,黯然退场。

2017,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来说,可谓是大喜大悲的一年。

这一年,消费金融从蓝海初现演变成红海激战,从野蛮生长变为强监管推动合规发展。一部分掘金者激流勇进,收获满满;一部分企业正经历生死寒冬,黯然退场。

复盘这一年的风云变幻,清流Club总结了十个关键词。

现金贷暴利

3月初,一篇统计了近80家现金贷平台年化利率的文章指出,现金贷的年化利率超高,其中最高的达近600%,还有从业者透露现金贷只要“坏账低于50%就能盈利”等信息,彻底将闷声发大财的现金贷推向了舆论高峰,也吸引了无数人前赴后继。

8月,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的2017年年中报透露,其金融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已超过原本的主业,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4469.09%,而其主要依赖的产品就是现金贷。这些数据也再一次展示了现金贷的诱惑力。

这一年,各大有场景、有流量的平台纷纷入场。网易、新浪、凤凰金融、暴风集团、聚美优品、无秘、航班管家、安心记加班、优蓝网等多个流量平台都开始布局现金贷,各种大大小小的创业现金贷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冒出,一时之间,百花齐放。

也就在短短三个月前,曾有一位平安银行内部人士预测,这场现金贷盛宴还将起码持续一两年。

令所有人措手不及的是,这场集体大丰收,却在今年下半年趣店上市风波之后戛然而止,相关监管政策随之发布。

骗贷大军

盯上消费金融暴利的,不只有从业者,还有黑产、骗贷大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最接近消费金融的圈子:从业者和中介。

在线下,他们往往以兼职、优惠活动等名义诱骗消费者申请贷款,在线上,他们除了从各大贴吧、论坛等处寻找用户外,专业黑产还会利用非法手段从黑市或网络上搜集用户资料,甚至开发专业的操作系统,用于批量伪造资料、发起贷款申请。

这半个月现金贷风险集中爆发,呼死你、送棺材密集上演,借款人跳楼、自杀事件频发

骗贷者,就像阳光下必然会产生的阴影,始终伴随并影响着消费金融这一路跌宕起伏的发展。

从早期3C场景中分散的套现人员,到教育、医美等客单价较高的线下场景中集团化、规模化的骗贷大军,再到专业撸网贷口子、高度专业化的黑产军团——暴利击穿底线,无数骗贷者疯狂涌入,从消金行业漏洞中吸食惊人利润。

而在今年下半年,相关监管政策不断下发,线下场景洗牌、线上多个现金贷平台停止放款之后,骗贷大军仍在四处寻找新的机会。

暴力催收

从第一张信用卡发出去,就有了催收,十来年里互联网革了多少次命,也没能颠覆这个金融领域最后一个人力密集型产业。伴随校园贷、P2P和现金贷的崛起,催收又借着互联网迎来了春天,其间遮了多少平台风控的羞,难以估量。

一些数据显示,目前小额现金贷平台已上千家,而整个行业规模大约在6000亿元到1万亿元之间。与之对应,2015年国内整个金融业不良资产整体规模可达3.5到5万亿元,并且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递增。

据不完全统计,从事第三方债务催收的公司已达2500到3500家,催收人员近30万人。

共债隐患

随着消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共债隐患成为了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某第三方风控服务商内部人士透露,在10月中旬,其平台统计的上百家现金贷平台的数据显示,多头借贷的平台中位数为14,这意味着被纳入统计的借款人的多头借贷平台数量集中在14家这个数字,其中多头借贷数量在10家平台以上的借款人超过80%。就在上个月底,其平台统计的多头借贷中位数已逼近20。

早在今年8月,91征信CEO薛本川就曾表示,当时91征信合作了500多家现金贷公司,从他的观察来看,那时候现金贷行业多头借贷的比例已经很高了。

ABS大爆发

2017年消费金融旺盛的资金需求,也促成了消费金融ABS的大爆发。

据Wind统计,截至12月初,2017年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企业ABS总计发行3417亿元,占2017年已发行企业ABS的49.2%,较2016年726亿元的发行量增长370.66%。

其中,蚂蚁金服旗下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共发行2493亿元,占今年已发行小贷ABS规模的72.96%;其次,平安集团旗下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行75亿元,占今年已发行小贷ABS规模的2.19%;此外,还有小米百度京东等今年发行的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企业ABS则都在40亿元以下。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场外ABS的积极参与者。

7月,国内二手车电商平台瓜子二手车联合百度金融发布了首单ABS产品;今年8月,美利金融联手京东金融发行首单场外ABS,规模为4.79亿元。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京东金融、阳光证券化基金、百度金融、众安保险都自己搭建了ABS云平台。

趣店上市

10月18日,趣店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金融科技上市企业。

黄伟:互联网金融机构应该先做规模,还是先做产品?

然而,还没风光两天,趣店即变得狼狈不堪。实际上,从登陆纽交所那一刻起,“趣店上市股价暴涨逾40%,这是巅峰的开始还是结束?”、“揭开趣店上市的万圣节面具”、“趣店上市背后:现金贷换汤不换药,监管大棒就在不远处”、“你愿意接受趣店CEO罗敏的捐助吗?”、“一场出卖灵魂的收割游戏”等质疑就此起彼伏。

对此,趣店CEO罗敏回应称,“我们的年化利率从0到36%,36%是一道红线”、“凡是过期不还的,就当福利送你了”……

这篇题为《罗敏回应一切》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随后就有媒体对罗敏的回应逐一反击,直言他在公开撒谎。

从此,现金贷被推上了舆论的高潮。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1)
上一篇 2017-12-26
下一篇 2018-01-04

相关推荐

  • 恒昌公司放贷生意经:“马甲”公司通过收购债权违规放贷?

    从恒易贷到普融花的,再到恒小花,恒昌公司套上“马甲”延续着网贷的生意。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12月21日,针对恒昌公司的投诉为41957,针对普融花的投诉有9034条,针对恒小花的投诉有3868条。 近期,有消费投诉称,其更换银行卡后还款余额充足,但普融花一直显示还款失败,导致逾期。在暴力催收等。 实际上,普融花APP目前已在应用商店下架,消费者自然也就找不到APP。不过据消费者投诉称,普融花已经变成了“恒小花”。 普融花是由北京网众共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移动借贷产品智选App,前身为恒易贷,而北京网众共创科技有限公司则由恒昌投资(香港)国际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2020年8月,恒易贷因为侵害用户权益行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通报。彼时正值P2P遭遇暴雷潮,P2P遭到口诛笔伐,恒易贷遂更名为普融花,但普融花也没过多久就被应用商店“除名”。 普融花“消失”了,但消费者依然遭受着“摧残”。除了上文提到的还款艰难的问题外,普融花还被消费者大量投诉央行发布的公告【2021】第3号文,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

    2023-12-22
    2.4K
  • 男子看黄推掉陷阱,两个多小时被骗20余万,18万多是从借呗、招联、美团、携程、中邮、马上消费金融临时借来的

    电信诈骗固然可恨,但这些现金贷平台又在这场骗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直到主人公最后向父母借钱时,在才家人的劝说下幡然醒悟,选择了报警止损。

    2023-07-20 TMT
    15.3K
  • 广告误导消费者 年化利率“触线”?中原消费金融引质疑

    来源|大华观察 网友“被催借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收到中原财报披露,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原消费金融放款突破1158.85万笔,累计放款金额1351.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63亿元,同比增长50.7%;新增客户数241.39万户,累计客户数为1333.17万户。 按理来说,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持牌的正规金融机构,中原消费金融应该严守规则、坚持合规经营,但该家公司的表现却令人生疑。 “模糊”的广告 2021年,中原消费金融开始搭建短视频营销项目,招标要求为策划、拍摄、运营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建设并运营公司短视频账号矩阵,用多个角度、多个主题、多个账号覆盖各视频平台(主要以腾讯、快手等平台)。 之后,在短视频平台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借款营销广告,其中不乏雷人的借钱买帝王蟹,被网友批评广告内容误导消费者、三观不正等。 抛开广告内容不谈,这些广告确实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去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3号》规定,“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从中原消费金融在抖音发布的广告视频截图来看,你能一眼就看到公告规定中,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的年化利率吗? 仔细查找才能在被遮挡的底部发现两排小字:贷款有风险,借款需谨慎,请根据个人能力合理贷款,理性消费,避免逾期,放款时间以实际审批结果为准,年利率10.9%-36%(单利),按日计息。 年化利率引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所显示的中原消费金融36%的年化利率被质疑是在打国家标准的“擦边球”。 对比来看,信用贷的年利率为12.775%;有钱花的日利率为0.02%-0.05…

    2022-02-28
    3.4K
  • 网络小贷新规一周年,至少7家巨头系公司增资,却无一家实缴?

    《征求意见稿》指出: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2021-11-10
    3.0K
  • 南京银行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近45亿,滥用暴力催收投诉缠身

    近日,南京银行(601009.SH)发布的2021年半财报发现,南京银行的业绩增速挺亮眼,但其中的隐忧不少,掣肘该行的净息差、净利差仍然处在低位,在规模上升的同时,不良贷款、逾期贷款继续增长,资本夯实程度、应对风险能力有所下降。 此外,近些年消金业务成为南京银行发力重点,但《暴力催收、泄露隐私、渠道混乱等问题,广泛被消费者投诉,截至目前,仅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南京银行的帖子已超过1200多条。 净息差低位运行 核心资本承压 首先,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净息差是体现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息差有限将导致银行面临长远的经营压力以及结构性的挑战。但是一直以来,南京银行的净息差相对于其他上市金融投资占比相对较高,6月末,该行金融投资账目余额达7382.98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到资产总额的44.4%,重要性可见一斑。可是,上半年该行金融投资产生的收益不增反减,投资收益25.46亿元,同比减少25.75%。 具体来看,无论是交易性金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上述数据体现出,南京银行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相应所需的准备没有跟上,资本夯实程度、应对风险能力有所下降。 资产风险居高不下 建筑业不良率增长27倍 近年来,因为受到南京本地一些民企大户违约影响,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在上市银行中居高不下。从2018年起,该行接连受雨润集团、三胞集团和丰盛集团债务违约的影响,资产质量出现恶化。该行不良生成率由2017年的0.65%上升至2019年最高值1.14%,2020年不良生成率小幅下行至1.07%。同一时期不良贷款率由0.85%上升至0.91%。 《眼镜财经》注意到,南京银行努力将上述风险逐渐出清,但是新的风险亦在逐渐显现。上半年内,南京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为44.87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为48.05亿元,同比增长29.86%。 此外,半年报显示,南京…

    2021-08-26 金融
    5.1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