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星医疗成功上市,但估值泡沫还在

医疗大健康赛道近年炙手可热,而与之唇齿相依的医疗器械行业,也深受资本热捧。上月底,江苏东星智慧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星医疗”)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首日即股价大涨,迎来开门红。

值得注意的是,东星医疗早年仅靠医疗器械代理销售起家,只是因为近年先后收购了苏州三丰原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威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江苏孜航精密五金有限公司,才由单一的经营销售型企业,完成了向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转变,也才得以资本市场春风得意。

不过,东星医疗上市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5亿商誉价值与其总资产的占比过高,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风险较大。而且,其通过收购“买来”的研发能力,也十分存疑。而以其在核心产品吻合器领域的市场地位,其未来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抢占行业地位,也令人十分担忧。

代理起家,买来的产业“一体化”

据东星医疗IPO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主要从事以吻合器为代表的外科手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本次拟公开发行数量不超过2504万股,拟募资6.13亿元,保荐机构为华泰证券。

尽管此时的东星医疗,基本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但是其创立之初,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销售型企业。据了解,东星医疗成立于1996年,以代理业务起家,发展至今已经超过15年。

而且,东星医疗最初的业务,也并非是吻合器赛道,而是先通过收购和合资布局医疗设备制造,然后才在2017年收购威克医疗,正式进入吻合器赛道,业务重心也逐渐转向了吻合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星医疗的科技实力成色几何,就非常值得探讨了。

任何一家企业初期的高速发展,都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更离不开其原始资本积累,东星医疗也不例外。据了解,早年东星医疗依靠代理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医疗器械产品,打开了市场,并成功掘到一桶金。而且,其代理覆盖的产品品类繁多,所以也在营收规模上不断突破。

据介绍,其代理的医疗器械品类主要是外科手术设备和低值耗材两类,代理品牌包括明基三丰、迈瑞、碧迪、百合等,涉及外科手术室、麻醉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所需的医疗设备和耗材等。只是,由于只是代理经销,东星医疗一直算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的“门外汉”。

因此,东星医疗也不甘于只是做下游经销商,而是希望涉足研发与生产。2015年,也是东星医疗谋划研发与生产的元年,随着其收购布局动作开始,逐渐向吻合器等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渗透。此后,其医疗器械销售收入也随之锐减。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医疗设备类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而时至2021年,东星医疗自产业务收入3.56亿元,占总营收的80.41%;代理业务收入约8.67千万元,仅占19.59%。由此可见,东星医疗此时的营收结构,已经较昔日以销售代理为主,实现了全面扭转。

然而,这样的营收结构,也并不能让东星医疗稳坐钓鱼台。这通过近年其开启自主研发产品的投入就可以窥见一斑。

研发方面,2019年至2022年1-6月,东星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1118.06万元、1832.42万元、2067.41万元、1145.96万元,占同期营收比重依次为3.78%、4.89%、4.63%、5.41%,与此同时,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7.91%、7.68%、9.70%、9.51%。

东星医疗成功上市,但估值泡沫还在

对于之下,东星医疗研发费用率低于同业平均水平。这也意味着,科技含金量不足的东星医疗,或许难以在竞争激烈的赛道,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内卷”的吻合器赛道,东星医疗难“出头”

据了解,东星医疗的诞生地是常州,也是我国吻合器的大市。据当地数据显示,常州吻合器生产企业,60%集中在常州。因此,东星医疗坐落在该市,对于掌握上下游的产业链资源而言,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据了解,作为微创手术中的必需的医疗器械,吻合器是代替传统针线手工对伤口进行缝合的产品之一,市场前景广阔。据丁香园《吻合器行业发展概况》预计,中国吻合器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48.27亿元增长至2019 年的94.79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8%。而到2024年,中国吻合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90.58亿元。由此可见,东星医疗踩中的,是一条前景光明的赛道。

不过,依赖收购的威克医疗和孜航精密两家子公司核心产品实现盈利的东星医疗,面临的也是激烈的行业竞争。据了解,目前吻合器市场虽大,但是仍以外资市场以强生和美敦力主导。

在国内的70-80家厂商中,东星医疗也仅位于第二梯队。国际品牌强生、美敦力等品牌凭借完整产品线、强技术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近六成。而以东星医疗、北京派尔特、苏州法兰克曼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也仅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其它市场为小规模企业所分食。

由于国产品牌的吻合器市场极为分散,东星医疗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尽管其招股书未公开其市场份额,但是可以推算,目前东星医疗在该赛道,恐怕短期难以杀入头部。

与此同时,在吻合器市场,国内竞争还在加剧。例如,以“吻合器”为关键词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搜索,可以看到有1606条注册证信息,可见国内市场竞争之激烈。而从代理起家的东星医疗,想要在市场站稳脚跟,显然仅靠销售能力,是不足以支撑其未来发展的。

大局初定,隐忧仍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星医疗谋求上市时,曾在深交所的两轮问询中,均提及东星医疗毛利率情况,并在二轮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毛利率与同行业天臣医疗变动趋势不一致的原因。与此同时,东星医疗子公司威克医疗与公司关联方存在关联交易也引发深交所问询。

据其招股书,2019-2021年的报告期内,报告期内,东星医疗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3.26%、55.49%和57.38%。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东星医疗主营业务毛利率高于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值,但低于天臣医疗、戴维医疗的毛利率。

对比同行业天臣医疗毛利率,东星医疗与天臣医疗毛利率水平变动趋势不一致。而具体来看,东星医疗研发费用、发明专利数量以及主要吻合器的定价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天臣医疗,而东星医疗的腔镜吻合器毛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天臣医疗同类产品毛利率水平,东星医疗的开放式吻合器毛利率水平略低于天臣医疗开放式吻合器毛利率水平,这些差异的原因,也备受市场质疑。

据分析,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腔镜吻合器领域,由于其技术壁垒高,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头部企业研发出腔镜吻合器,市场仍主要被强生、美敦力旗下柯惠等外资品牌垄断。而国内几个品牌之间,纷纷通过产品创新、采购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提升产品质量与产能,以降低成本。

例如,如今的吻合器产品已从第一代开放式吻合器、第二代腔镜吻合器发展到第三代电动吻合器。而东星医疗也将本次上市募集资金的30%将用于器械零部件智能制造及扩产。

据称,东星医疗将新建生产车间及辅助设施,购买并安装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使吻合器及配套产品新增产能118.5万/年。

只是,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东星医疗依然受到两票制和带量采购的影响,毛利率是否能够保持可持续性,依然充满不确定。

例如,早在2017年,国家即针对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落实了“两票制”,据了解,所谓的“两票制”,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

此后的2019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的通知》以来,针对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已在多个地区推行,全面推进吻合器带量采购和两票制成为必然趋势,不仅让吻合器价格战继续白热化,还将继续压低产品毛利率。

事实。据媒体报道,处于集采第二轮的吻合器直接砍出“地板价”,平均降幅达到83.93%,最高降幅达到97.76%,两千多元的直线吻合器降到一百多元,四五千元的痔吻合器降到两三百元,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业内戏称“奢侈品变成地摊货”。可以预见的是,在技术缺乏领先性的劣势下,东星医疗公司业绩下滑,或是大概率事件。

更令东星医疗进退两难的是,如果此时东星医疗觉醒,开始大举投入技术研发与市场营销,也势必会让其毛利率受损。而且,此前因为收购多家生产型企业所带来的商誉,也存在着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而一旦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东星医疗或出现大幅亏损。

由此可见,东星医疗虽然目前初具规模,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战略雏形已经形成。但是潜藏的危机却一触即发,而由此给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发展壮大所带来的压力,也不言而喻。

结语

从医疗器械代理销售型企业成长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东星医疗无疑是做对了一些决策,也实属不易。

只不过,吻合器等医疗器械赛道,强敌环伺,格局基本已经确定。而东星医疗作为此前毫无太多技术基因、也并无太大技术投入的后来者,想要杀进头部阵营,恐怕尚需时日。

而在其毛利率的可持续性存疑、商誉减值的风险摆在面前时,东星医疗即便借机上市,或许也难以高枕无忧。但愿这个不甘平凡的企业,也能在不久的将来,拥有自己固若金汤的护城河,能够真正在医疗大健康赛道,拥有一席之地。

本文转载自于见专栏,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
上一篇 2022-12-27 14:51
下一篇 2022-12-27 15:29

相关推荐

  • 海澜之家2024年营收209亿元 连续6年位居A股服装上市公司榜首

    尽管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待提升,部分商品销售和服务消费较为低迷。在此背景之下,4月29日,国民男装品牌海澜之家(600398.SH)发布了2024年财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9.57亿元,并连续六年名列A股上市公司服装行业榜首,归母净利润21.59亿元。 此外,根据欧睿数据,海澜之家凭借产品力提升和渠道优质管理,以5.0%的男装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排名第一。 20多年来,海澜之家集团始终坚定地走品牌服饰发展道路,打造特色鲜明的服饰品牌,提升服装产业链效率,探索服饰零售新模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加大数字转型力度,提升运营效率。 品牌年轻化发展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日益精细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创新随着消费升级,促使服务提供者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丰富服务种类。根据新华网报道,年轻人消费态度上,有58.6%的消费者选择“只买需要的”。 在此背景下,海澜之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布局科技功能,打造品质、IP时尚、环保三大产品系列,打造极致爆款单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场景的个性穿搭需求。 公司不断扩充产品品类,在衬衫新物种上,不仅有茄克式衬衫,还增加了衬衫套装;在运动休闲类产品方面推出夏季的韵彩自然POLO衫。 在科技功能方面,海澜之家在24年春季推出了远行茄克,兼顾户外运动和日常休闲两个应用场景;24年的极光羽绒服,做到了800蓬95绒的最高配置。 在IP方面,海澜之家“龙腾九州”系列是夏季热卖系列,从原创、非遗、国风、国潮等多个维度,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这不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支持。 报告期内,海澜之家在研发方面的费用投入突破2.88亿元,同比提升43.82%。 2024年1月,由海澜之家冠名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发射,这也是全球首创的全…

    2025-04-29 消费
    3.0K
  • 营收净利双升,学大教育多元布局激发增长新动能

    4月26日,学大教育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和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学大教育实现了营收、净利润两位数增长。同期,学大教育彻底甩掉了回归A股时所背负的高达23.5亿元的债务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另外,报告期内,公司个性化教育业务、职业教育、文化阅读、医教融合等各大核心业务均取得不俗的业务表现。 2024年末,学大教育董事会审议通过,拟以不低于1.1亿元且不超过1.5亿元资金回购公司股份,这一回购计划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内在价值的长期信心。叠加业绩快速增长,债务出清等利好推动,资本市场对学大教育的发展信心持续提升。公告显示,学大教育已出资5999.52万元完成对120.86万股股份回购,并于3月末完成上述股份注销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投资者。 财报发布后,华泰证券发布研报,对公司股票目标价调高至64.78元/股。另有银河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多家券商给予“买入”“推荐”“优大于市”评级。2025年开年至今,学大教育股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较年初上涨约24.06%,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反映出对公司业绩复苏和长期成长性的高度认可。 营收净利连续两位数双增,财务结构全面优化 财报数据显示,学大教育在2024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86亿元,同比增长25.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16.84%。报告期内,学大教育实施股权激励产生了股份支付费用4525.08万元,若剔除该部分影响,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5亿元,同比增长达34.04%。自2021年实施战略转型以来,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营收、净利润的两位数增长。 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得到延续。一季报显示,公司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22.46%;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增长47.00%。 根据财报来看,公司业绩的持…

    2025-04-29 资本
    779
  • 金叫唤 | 保底30万件酒的协议泡汤了

    老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但有时候,不成买卖便成仇。 今天金哥带你看看酒业合作双方撕破脸皮前后,裹挟其间的喧嚣、浮躁甚至粗陋,以及可能的套路和陷阱。 “甲方”是来自陕西白水的杜康酒业销售有限公司,它的大股东是陕西杜康酒业集团。 说起杜康酒,就不能不提及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历史上,杜康酒还曾引发了一场跨越陕豫两地的“杜康”商标之争,好在如今一切都平息了。 目前白水杜康确定5万吨产能目标,正在冲刺“全国清香白酒行业前十”。今年4月,陕西杜康酒业集团董事长张红军还告诉媒体,要坚持“让每一位合作商都有钱赚”的原则,实现合作共赢。 听闻此言,不知道来自安徽阜阳的心丽酒业公司(化名)负责人又会作何感想?四年前,心丽酒业以“乙方”的身份与白水杜康签订了一份名叫“商标许可及技术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该协议除了第一条说到“商标”外,其他内容主要事关酒水的买卖。 该协议明确乙方“保底灌装任务”为30万件(500ml*6)。 同时约定,如乙方未完成协议任务量,需在协议签订时限,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支付保底任务量未完成件数的对应款项。 任何一方存在违约,协议规定按“合同总结算金额的30%”承担违约责任。 双方合作时间从2021年9月14日至2023年1月21日。 一字一句阅读完上面的协议内容,你会发现:30万件的保底灌装任务,心丽酒业即使不能按时完成,但也得限时把全款给付了。 一件6瓶,白水杜康以“每瓶6元”的价格跟心丽酒业结算。那么,30万件酒对应的酒厂货款至少是1000万以上。 对于这样的合作,白水杜康应该是熟门熟路。心丽酒业的实力又如何呢?成立于2018年的心丽酒业,注册资本50万元,股东是两个自然人。 不过,2021年,被认为是清香名酒的起势年。加上白酒行业当年涨价范围广频次高,这是不是也给了心丽酒业足够的自信,金哥就不知道了。 反正最后双方都信心满满地在协议上签了字。 彼时,…

    2025-04-29
    2.0K
  • 2025年一季度业绩大幅回暖,主动“踩刹车”的舍得酒业强势复苏

    近日,舍得酒业(SH600702)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舍得酒业实现营业收入15.76亿元,环比增长75.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1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经历连续三个季度的理性降速后,舍得酒业业绩强势呈现“V”型反转。这份成绩单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回应,4月28日,舍得酒业股价盘中涨幅一度达2.49%,位居板块前列。 近一年来,舍得酒业以不破不立的决心主动“踩刹车”,全面实施控量挺价策略。在坚守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下,舍得酒业聚焦核心市场、深化渠道改革、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成效稳步落实,向上拐点已现。 深蹲起跳,一季度多项核心数据重回增长轨道 历经多年的规模式扩张,白酒行业正面临渠道堰塞、价格倒挂等系统性风险。在存量竞争与强分化叠加的产业变局中,唯有主动释放结构性压力,方能在新周期窗口期构筑起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支点。 一季度报数据显示,舍得酒业经营动能提速,多项核心数据大幅改善,为2025年业绩全面修复奠定基础。 经营质效双升,强化发展韧性。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42亿元,同比增幅达106.76%,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营业成本与管理费用同比分别下降11.25%和25.24%,形成“现金流倍增+费率双降”的良性财务状态,进一步夯实抵御市场波动的安全屏障。 渠道动能释放,双线协同增效。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坚定“聚焦打造N个小区域、高占有的基地市场”策略,优化经销商网络,集中资源扶持优质合作伙伴,有效恢复渠道信心。截至报告期末,合同负债2.06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0.413亿元。线下精耕的同时,线上渠道打开了增量空间,电商销售额突破至2.05亿元,同比增速36.71%。双渠道势能共振,为市场拓展注入持久动力。 产品结构优化,毛利修复企稳。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继续聚焦核…

    2025-04-29
    2.1K
  • 酒鬼酒缩水、多品牌协同难题待解,中粮酒业2025年百亿营收目标能实现吗?

    你知道浓眉大眼的中粮酒业,2025年的目标是什么吗? 争取2025年实现“整体营收”破百亿,这是中粮酒业成立5周年时对外宣布的。时间是2021年,也算是它的“十四五”规划。 而中粮酒业更长远的目标则写在中粮集团的官网上,打造“中国最优秀的综合性酒类公司”。 什么是“最优秀”?在金哥看来,可能不是中国的“帝亚吉欧”,至少也是中国的“保乐力加”吧。 中粮酒业的全称是“中粮酒业投资有限公司”。雄心勃勃的它,旗下拥有一些响当当的品牌:“长城”“华夏”“桑干”“五星”“酒鬼”“内参”“雷沃堡”“孔乙己”,以及进口酒商号品牌“名庄荟”。 一、实现了哪门子的“协同”? 中粮酒业今年能顺利实现营收百亿的目标吗? 金哥查了下,在中粮酒业2021年宣布百亿目标时,酒鬼酒(000799)当年的营收为34亿元。 而2024年,酒鬼酒预计营收仅实现14亿元左右。 四年时间,营收不增反减,还缩水了20亿元,这无疑为中粮酒业的“十四五”规划能否顺利收官,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酒鬼酒“喝大”的背后,其他品牌能否顶上,并弥补这个“缺口”呢? 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公开资料来评估下。 中粮孔乙己酒业有限公司,是中粮酒业100%控股的黄酒企业。多年来,中粮酒业一直试图推动“孔乙己”混改,但迟迟没有下文。 据金哥了解,2023年“孔乙己”实现营收约6152万元。而同期的黄酒上市公司,最少的营收也有5亿元。两相比较,“孔乙己”的体量跃然纸上。 长城葡萄酒,是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2021年,其曾提出在2025年努力实现营收50亿元。 不过,这只是愿景描述而已。这里有一个可资参考的案例:作为葡萄酒行业领军企业的张裕,2024年营收32.77亿元,同比下降25.26%。 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光景,恐更是一言难尽。 金哥注意到,之前有媒体披露:由于中高端产品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再叠加消费萎缩等因素影响,长城…

    2025-04-23
    1.8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