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
永臻股份IPO疑云:大客户提前低价入股 关联交易蹊跷成长性堪忧
近日,永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臻股份”)上市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距主板上市再近一步。 永臻股份本次募集资金17.25亿元,其中14.25亿元用于铝合金光伏边框支架与储能电池托盘项目一期光伏边框工程,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眼镜财经》注意到,此次募投项目与越南新建光伏边框生产基地投产后,永臻股份总产能将扩大三倍。不过,目前产能尚不足九成,投产后新增产能又能否及时消化?另一方面,永臻股份补流的背后是经营性现金流恶化的困境,三年来现金流出达24亿元。 永臻股份业绩超九成依赖于前五大客户,其中三家大客户低价入股,与永臻股份深度绑定。实控人汪献利、邵东芳夫妇与家族成员、供应商之间关联交易错综复杂,也成为永臻股份不可回避的问题。 产品结构单一,现金流持续为负 2020年至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永臻股份分别录得营收约14.33亿元、29.52亿元、51.81亿元;归母净利润4721.84万元、9472.7万元、24603.1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3003.35万元、9134.98万元、26716.95万元。 永臻股份主要从事绿色能源结构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主要产品包括光伏边框产品、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BIPV)、光伏支架结构件。 报告期内,永臻股份光伏边框产品收入分别约为13.12亿元、26.19亿元、44.55亿元,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6.25%、99.99%、98.51%,为营收主要来源。 与行业内头部企业通过多环节布局来降低市场风险不同,永臻股份主要业务集中于光伏辅材的光伏边框环节,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相对不足。永臻股份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光伏支架领域,但短期内公司收入和盈利来源仍为光伏边框产品。 为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永臻股份积极开展产能扩充计划。目前,永臻股份拥有江苏常州、辽宁营口、安徽滁州三大生产基地…
-
硬气回复监管问询的首航新能:九成收入来自境外,第一大客户贡献七成应收款
这是一家过会成功准备上市的公司,是做光伏逆变器的,在行业内排名在10名开外,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儿,可谁让人大哥是“宁王”宁德时代(300750,SZ)呢,分分钟带飞。 这家公司叫首航新能,看名字也能看出来,是做新能源的。主要业务包括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电池。 2020年光伏逆变器市场出货量,首航新能以2%的市场占有率排在行业第12位,相比于一梯度的华为和阳光电源还是有差距的,不过这都是2020年的数据了。 而近几年,首航新能业绩持续保持着逆天增长,特别是2022年仅上半年2.78亿的净利润就已经秒杀了2021全年的利润。另外根据预告,首航新能2022全年营收43亿到45亿,较上一年增长135.53%-146.49%,净利润8.45亿-8.65亿,较上一年增长超三倍。要按照这个业绩,排名指不定还能往前挪挪。 不过2021年的业绩看起来咋似乎增收不增利呢,说好的高增长,净利润怎么反而下降了?这也是有特殊原因的,这就要说到“大哥”宁德时代了。 2021年首航新能开始对外“招商引资”,三次增发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第一次是2021年7月,首航新能增发120.7万股股份,由深创新、东莞红土等股东认购,对应的投后估值是70亿;第二次是在11月,增发77.98万股股份,被领汇基石、华金领翊等5家机构认购,这时候公司的估值已经到了100亿;紧接着在一个月后,第三次增发1113.4万股,全部被问鼎投资认购。而问鼎投资正是宁德时代的全资子公司,首航新能也成了宁德时代的“小弟”。即便上市后,问鼎投资仍以2.4%的持股比例位列首航新能的第八大股东。 不过这第三次为了“大哥”搞的增发,却让公司的估值从上次的100亿变到了77.32亿,看来“大哥”的面子果然还是很值钱的。也正是因为给“大哥”的价格相比别人太便宜了,所以在2021年,首航新能按照差额确认股份支付7732万元记在了非经常性损益里,因此…
-
宜搜科技月活用户劣势明显:狂热营销占比近三成,蹭ChatGPT容易吗?
刚刚递表港交所的宜搜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宜搜科技”),“蹭”到了ChatGPT的热点。 01 “内容的搬运工” 宜搜科技主要提供数字阅读推荐服务、数字营销服务、网络游戏发行服务及其他数字内容服务。宜搜科技国内运营主体为深圳宜搜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罗列了多元的商业化模式,但其核心还是主要依赖宜搜系列阅读App以吸引及保留用户。公司的业务、前景及财务表现皆可能受限于与第三方原创内容提供商、发行平台或运营商协商。也就是说,公司并无参与内容创作或制作,而是对第三方内容进行管理及分销,并推荐文学内容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数字阅读推荐服务通过两种盈利模式,即付费数字阅读模式及免费数字阅读模式向用户推荐网络文学内容。在付费数字阅读模式下,内容平台主要自用户付款及版权运营收入生成收益。过去三年,由于免费数字阅读模式的影响,付费数字阅读模式用户的增长率已经放缓。在免费数字阅读模式下,内容平台主要通过广告活动以向广告客户收取广告费的方式生成收益。 由于不需要就阅读本身付费,免费数字阅读模式的用户接受程度自然更高。因此,自2018年起,免费数字阅读用户基础的规模已迅速增长,竞争高度激烈。宜搜科技在市场中竞争力如何? 在中国数字阅读市场,就平均月度活跃人数而言,宜搜小说App于2021年排名第五。在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的十大应用程式(就平均月度活跃人数而言)当中,就人均每日使用时长而言,宜搜小说App排名第四。 根据易观数据,宜搜小说App于2021年的平均月度活跃人数约为1840万人,就平均月度活跃人数而言在中国数字阅读市场排名第五。前四大应用程式的数据分别是5670万人、5400万人、5290万人及5100万人。从数字上来看,身处第五的宜搜小说APP与前四巨头似乎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断层”。 公司的数字营销服务凭借宜搜人工智能推荐引擎,基于对广告客户的需求分析,通…
-
九方财富通过港交所聆讯:毛利率比肩茅台,半年内万名用户退费
股票市场风起云涌,依靠为投资者提供解决方案,也令众多财富管理机构赚得盆满钵盈。2月20日,曾经三次冲击港股IPO的九方财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方财富”)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很快将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这家中国在线投资决策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在线投资者内容服务市场,曾于2021年8月31日、2022年3月18日、9月21日三次递表,然而前两次IPO均走到了招股书失效的一步。IPO受挫背后,也暴露出这家公司成长背后的隐忧:业绩浮动较大、荐股服务涉嫌打“擦边球”、遭遇用户集体退费投诉……站在港股IPO的前夜,九方财富的日子并不好过。 01 毛利率比肩茅台,营销开支居高不下 作为一家为投资者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九方财富近年来依靠给投资者“上课指导”,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收入。最新招股书显示,2019-2022年前10个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到的2.74亿元、7.09亿元、14.52亿元、15.46亿元,同期净利润也顺利扭亏为盈,对应盈利分别为-0.58亿元、0.87亿元、2.32亿元、3.48亿元,可以看出,九方财富近年来的盈利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而九方财富的净利逐年增长,也促成了公司的毛利润表现水涨船高。2019-2022年前10个月,九方财富毛利分别为2.26亿元、6.36亿元、12.59亿元、13.6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2.5%、89.7%、86.7%、88.4%。 作为对比,号称A股“市值之王”的贵州茅台,近年来毛利率水平在91%左右徘徊。这意味着九方财富的毛利率水平,已经十分逼近这家总市值超2万亿的白酒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回顾九方财富的业绩增长曲线,虽然在2020年顺利扭亏,但公司的成本支出费用始终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表现。2019-2022年上半年,九方财富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1.31亿元、3.72亿元、8.56亿元、4.94亿元,占…
-
马可波罗的“资本术”:流动负债居高不下,IPO前却大手笔分红
“黄灯”传闻下,马可波罗的IPO之旅似乎卡在了“受理”阶段。 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显示,2023年3月2日,马可波罗更新《招股书》,拟登陆深市主板。这是自2022年9月以来,马可波罗的IPO之旅再次出现新的动作。 虽然大部分企业的IPO之旅动辄以数年计,但马可波罗特殊的业务导向,或许意味着其登陆资本市场异常艰难。 2023年初,有传闻称,今年IPO核准会分为“红灯行业”和“黄灯行业”,马可波罗所属的陶瓷行业被归入了黄灯行业,仅头部企业可申报,并且拒绝通过烧钱、扩张加盟商等模式发展壮大的企业。 诚然,从营收的角度来看,马可波罗是中国市场数一数二的陶瓷制造商和销售商。《招股书》 显示,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马可波罗营收分别为81.30亿元、85.91亿元、93.65亿元以及42.25亿元,其中2020年、2021年营收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68%以及9%。 不过考虑到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并且马可波罗最核心的毛利率数据持续走低,再加上IPO前突击分红,即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投资者或许也会对马可波罗持谨慎态度。 地产市场下行,马可波罗玩起“资本术” 由于与房地产行业强相关,房地产的兴衰与否,直接决定了马可波罗的发展上限。遗憾的是,近两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凛冬”已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同比下跌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跌26.8%。 由于房地产产业需要通过“杠杆”发展,以长周期为主要特点。房地产行业遇冷,给房地产上游产业带来的一大影响,就是坏账率提高。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马可波罗应收账款价值分别为19.21亿元、21.66亿元、22.43亿元以及21.85亿元,分别占各期末流动资产的26.35%、25.08%、27.92%以及30.55%。 与此同时,马可波…
-
两个接班人分食IPO,77岁高龄董事长成“端水大师”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在郑友直一家身上应验了。 作为橡胶履带企业金利隆的创始人,郑友直的学历并不高,初中毕业十多年后开始在临海烧碱厂打工,当一名普通工人,随后辗转至临海橡胶厂当供销科长长达12年。 在橡胶厂工作的经历让郑友直萌生了创业的想法,1994年开始先后创办了金利隆鞋业和东方制鞋两家生产胶鞋的公司,2003年二次创业成立了金利隆。 郑友直的两次创业,让同样学历不高的两个儿子拿到了“铁饭碗”。 其中,中专学历的郑刚在1990年-1995年还是个体工商户负责人,1996年开始在父亲郑友直的东方制鞋担任总经理,目前担任金利隆董事、总经理;初中毕业的二儿子郑强,则从18岁开始便担任东方制鞋营销负责人,目前担任金利隆董事、副总经理及销售总监。 2020年,一直由郑友直、章水娟夫妇二人共同持股的金利隆,在不到四个月时间内一口气完成公司的减资、增资、股权赠与及股份制变更等一系列操作,并将兄弟二人拉进金利隆股东行列。 股权腾挪过后,金利隆开始谋求上市,于2021年初开启上市辅导,拟冲刺深市创业板,并于近日更新招股书,中泰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 此次上市,金利隆拟募集资金4.98亿元,用于年产30万条橡胶履带建设项目2.7亿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3090.13万元,营销及服务网络建设项目4730.56万元,补充流动资金1.5亿元。 而在上市辅导前,金利隆突击分红3亿元,远超报告期内三年半的净利润之和;利润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出现毛利率波动、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应收账款快速走高,高产销率与高库存率的数据矛盾等,都是金利隆身上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半数员工未缴纳医保 金利隆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从股权结构上来看,郑友直、章水娟夫妇通过江西鑫鑫间接持有金利隆35%的股份,二人还分别直接持股29.68%、3.49%,此外,郑友直通过员工持股平台聚利隆间接控制金利隆2%的股份,郑友直之子…
-
大麦植发再度冲击IPO:多项指标下滑,屡次被监管处罚
近日,大麦植发更新招股书,继续冲击港交所上市。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大麦植发是中国在中高端毛发诊疗服务行业中的领先医疗集团,也是行业内首家通过使用种植笔提供微针植发的医疗集团。 相较于2022年6月29日递交的上市资料,这次大麦植发更新了2022年1-7月份的数据,这期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约为4.69亿元和1171.4万元,各自较2021年前七个月减少19.53%、57.72%。 除了业绩明显下滑,大麦植发约半数收入投入营销揽客,且公司的毛利率、客单价持续下滑,退款率反而逐渐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大麦植发曾因虚假宣传被监管处罚,因“虚假宣传、植发失败”等原因被消费者投诉。此种情况下,大麦能否成为继雍禾植发之后“港股植发第二股”,仍值得进一步观察。 天眼查显示,大麦植发成立于2015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公司是中国首家提供集问诊及诊断、微针植发、固发及养发为一体的全周期毛发诊疗服务的医疗集团。在全面的问诊及诊断的基础上,公司为脱发患者提供定制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以及非手术服务),力求有效防止脱发恶化,促进毛发生长。 市场地位方面,大麦植发在国内中高端毛发诊疗服务行业中较为领先。按2021年收入计,公司在一线城市占据5.2%的市场份额,在中国整体植发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为4.7%。同期,大麦植发医疗在一线城市的养固市场的市场份额为3.7%,在中国整个养固市场的市场份额为3.3%。 根据资料,医疗养固服务一般指由持牌医疗机构提供的非手术治疗,以解决各种头皮及毛发问题,如脱发,发质细软,头皮瘙痒及头皮出油等。 大麦植发通过三类医疗机构(包括诊所、门诊部及医院)提供服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经营33家医疗机构,包括19间诊所、12间门诊部及在哈尔滨和北京的两家医院。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大麦植发的扩张速度有一定放缓。数据显示…
-
相宜本草十年艰难上市征程:竞争力不再,跌至20名
2022年11月10日,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相宜本草)同中金公司(601995.SH)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拟A股挂牌上市。 近两年的相宜本草,风头出圈热度不减。然而在激烈的美妆市场,不仅早已巨头林立,连相宜本草主打的“中草药”护肤概念也已经有不少品牌先后入局。选择在此时递表的相宜本草,能否再度重回昔日地位? 01 十年跨度再开启IPO进程 相信在大部分消费者的印象里,对相宜本草的记忆还停留在超市货架中的“妈妈牌国货”。相较于国产中草药护肤品牌,年轻消费者往往更偏爱使用国内外知名的大牌美妆产品。 二度翻红的相宜本草其实早在十年前,就曾是国产美容护肤品的知名品牌。 2012年,相宜本草首次递交招股书,计划拟募资7亿元,主要用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项目和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封帅合计控股80.5%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根据当时相宜本草披露的业绩显示,2009年至2011年,相应本草实现营收分别为3.77亿元、7.5亿元和13.35亿元,营收增长率分别为87.73%、98.76%和78.11%。 不仅如此,相宜本草的毛利率指标也依然不低,分别为78.65%、79.87%、80.34%,三年基本保持在80%上下。 2012年的化妆品行业无疑是一片蓝海,凭借当时相宜本草的业绩表现,若能成功在A股上市,或许会受到不少市场人士的看好。 然而令市场都意想不到的是,递表的两年后,在2014年,相宜本草放弃了IPO计划,首次IPO也宣告终止。 时任相宜本草总裁严明曾表示,终止上市出于公司战略方面的考量。相宜本草选择终止上市的近十年,也是化妆品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2012年-202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从2484亿元增至4986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5125亿元,同时预计在2025年,全球护肤品…
-
80后创业,3年半分红4亿!绿联科技冲上市
国内最大的电子市场深圳华强北即将又走出一家上市公司。 近日,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联科技”)更新了招股书。朋友看到后很感慨,说买了它家的某款产品,“质量好,用3年了没坏”。 两位80后,创办了绿联科技,以做数据线起家,靠音视频类产品、充电器等3C消费电子产品,半年收入高达18亿元!3年半累积分红4亿元。 但业绩表现不错的绿联科技,却被质疑与供应商披露数据存在差异,以外协生产为主研发及创新能力是否具有竞争力? 01 2012年,29岁的张清森和28岁的陈俊灵,在深圳创办了绿联科技的前身绿联有限。 两位创始人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都是国际金融专业本科毕业,做过业务员。这些经历或许为后来绿联科技开拓线上及国际市场埋下了伏笔。 相比同时期,数据线等产品“水货”“山寨”颇为常见的做法不同,绿联科技创立之初就采用了自主品牌策略,推出“UGREEN绿联”品牌。 具体来看绿联科技的业绩,总体表现不错,但毛利率呈逐年缓慢下滑趋势。 招股书披露,2019—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绿联科技营收分别为20.45亿、27.38亿元、34.46亿元和18.03亿元,其中,2020—2021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3.85%和25.88%。 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3.06亿元、3.05亿元和1.3亿元。其中,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约26%,净利润反倒下滑了近4%。 同期,绿联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9.74%、38.10%、37.21%和37.15%,逐年微降。 02 绿联科技十分注重销售,总体形成了线上销售为主和“境内+境外”的销售格局。 其中,主营业务线上销售占比约8成,但近年来占比逐年微降;线下销售占比则有所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线上渠道收入占比分别为82.41%、82.35%、78.14%和77.04%。 尤其是境外市场,主要依靠线上渠道销售。截至2022年上半…
-
刷单换股权,拆穿IPO企业里的利益魔盒
18岁从老家浙江来到重庆大学读书的郭毅军,从此便一头扎在了“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里。 学业生涯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职业生涯从教师到市场销售经理再到自己创业当老板,郭毅军在这个行业的耕耘终于要开花结果了,即将收获一个IPO果实。 12月6日,郭毅军创立的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山科技”)科创板首发上会。拟发行不超过0.13亿股、募集6.61亿元,用于“手术动力系统产业化”、“研发中心”、“信息化”、“营销服务网络升级”等项目的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这家从事手术动力装置的医疗器械企业,自今年6月份冲刺IPO以来,备受市场质疑。实控人股权受让低买高卖,狂赚超6000万;核心经销商为关联方,虽然库存高企,但采购热情依然高涨,“冲业绩”的嫌疑并非空穴来风。 与此同时,经历扭亏后西山科技业绩暴增,但其2022年增长速度已急剧放缓,随着公司产品单价的明显走低,以及“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西山科技未来业绩充满了不确定性。 郭毅军低买高卖大赚6000万 股权结构方面,郭毅军、李代红夫妇为西山科技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59.64%的表决权。其中,郭毅军直接持股4.12%,夫妻二人通过西山投资间接持股48.08%,同时,郭毅军为同心投资、幸福者的执行事务合伙人(GP),同心投资、幸福者分别持股5.82%和1.61%,众成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为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均不足1%。 西山科技共计有 34 名股东,其中,共有 3 名法人股东、8 名自然人股东以及 23 名合伙企业股东。 合伙企业股东中,国药投资为国有股东,持股4.90%,国药投资的母公司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实控人为国务院。 另外,苏州金阖、福建颂德、上海景桢均为私募基金,分别持股4.01%、3.48%、3.09%。除这三家外,另有11家私募基金股东。 郭毅军属于专家型领导,1965年3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重庆邮电大学…
-
女儿随妈姓,华一股份IPO折射骨肉情
近几年新能源浪潮的兴起,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拥有新能源产业链概念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苏州华一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一股份)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其营收同比骤增339%,净利润同比骤增达1265%。 带着如此“华丽”的业绩,华一股份也开始“觊觎”资本市场,试图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12月12日,华一股份更新了招股说明书,拟冲刺深交所创业板IPO上市。拟募资8亿元,募投项目是年产11.65万吨的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 初步一看这公司的名头概念不错,是为新能源电解液提供材料的,算是新能源产业链概念。但风口之上,猪都会飞。华丽的外衣下,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财务数据似乎给出了答案。 因是草根创业,控制人夫妇的学历均不高,一个大专毕业,一个则是高中毕业,兢兢业业,一路走来,突然赶上了新能源车的喷发。 然而,营收规模过亿的情况下,这对草根夫妻为了区区几千万,引进了奥克股份成为二股东,埋下了同业竞争的隐患。 同时,作为一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其研发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而毛利率却逐年上涨,踩中了高毛利和低研发相悖的逻辑陷阱。 除此之外,监管层还就实控人认定、供应商集中度较高、毛利率暴增等问题展开问询。 无业游民秒变“二把手” 股权结构方面,王振一、顾红霞夫妇为华一股份实控人。王振一持股46.33%,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职务,顾红霞持股4.83%,二人共同持股51.16%。 顾琛、王小龙和王振宇为实控人王振一、顾红霞夫妇的一致行动人,其中,顾琛为实控人之女,王振宇为王振一的弟弟,王小龙为顾红霞的表妹夫。三者分别持股4.25%、1.54%和1.54%的股份。因此,实控人拥有58.50%的表决权。 乐居财经《穿透IPO》发现,在一致行动人中,华一股份只认定王振一、顾红霞为实控人,未认定顾琛、王振宇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对此,监管层在问询函中要求华一…
-
蚂蚁集团坐镇!友宝在线“流血”再战上市
招股书失效不到1个月,“无人零售商”友宝在线开启了二次冲刺的步伐。 2022年12月16日,港交所网站披露了友宝在线最新提交的招股书。坐拥豪华股东、年收入不菲,但亏损却日益严重。友宝在线的故事会好讲吗? 01 友宝在线的故事要从2011年开始讲起。彼时,无人售货、新零售还是非常洋气的词汇,市场关注度自然也高。 2011年也是友宝在线成立的年份,其主要创始人为王滨——一位有故事的男人。 公开报道蜜妹看到,王滨1994年四川警察学院毕业,最开始是一名治安民警,上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还在珠三角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起重机维修厂。 2001年的“深圳网兴科技有限公司”,应该算得上是他互联网创业生涯里的“首秀”,做的主要业务是短信和彩铃下载。后来这家公司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新浪。 此后王滨也进入新浪,任职高级副总裁。 除了创业,王滨也搞投资,2006年开始担任云锋基金合伙人,还参与了线上儿童娱乐社区淘米网的天使投资,后者于2011年登陆纽交所。 2011年,王滨联合银泰投资董事长沈国军、携程创始人季琦,几个人拿出了1亿元原始资金,友宝正式面世。2012年,友宝在线公司成立。 创始人资源丰厚,友宝自然是不缺钱的,投资机构也很豪华,包括建银国际、蚂蚁集团、春华资本、江诣创投、中金资本等都在其中。其中,蚂蚁集团在2018年和2019年两次进行战略投资,总计28亿元。 本次上市前,蚂蚁集团为该公司最大机构投资方,持有友宝16.68%的股份。此外,春华资本持股5.56%,中金公司持股3.96%;王滨持股17.90%,执行董事兼总裁陈昆嵘持股4.09%,二人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21.99%。 02 友宝核心业务是智慧零售,其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无人卖货,核心是通过卖货赚钱利润。 2019-2021年以及截至2021年及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该业务营收分别占总营收的56….
-
江苏飞宇医药IPO怪事:老板吴玉飞向时任镇副局长沈文广借了815万,沈文广是现任总经理
资金来源不详 连续2年住房公积金为0缴纳 科技时代,一看到科技二个字就头痛,比如趣睡科技就是打着科技旗号的一个雷军套现的平台,比如深交所网站上刚刚被问询的江苏飞宇医药科技,实际上就是一家主要为印度提供原料药的医药原料企业。不知道中国资本市场是否需要或者应该为印度提供原材料把污染留在中国的模式提供支持。 老板向镇领导借钱 镇领导现在是公司总经理 更有意思的是,公司控制人是只有高中学历的吴玉飞,却是艺高人胆大,2006年在常州新北区(后改为常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成立飞宇医药以来,2015年到2018年之间就从时任常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党支部书记沈文广借钱815万,一直到2020年,吴玉飞才归还了沈文广连本带利923.73万。 而IPO说明书没有说明沈文广当时作为镇政府领导是哪里积累了这么一笔巨款的。因为IPO说明书显示,2010年到2014年,沈文广任职于常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环保分局,2020 年 11 月沈文广跳槽到飞宇有限,先后担任董事、总经理;2021 年 4 月至今, 担任发行人董事、总经理。 市场数据随意来 公司的产品主要是胺化物等医药原材料,IPO说明书号称公司胺化物国内市场占41%,最后却是主要提供给印度药厂出口,并且在国际市场的研究报告中根本没有江苏飞宇,不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更有意思的是,公司出口印度却要用一个自己的关联企业,一家入股自己的公司做出口商。 作为化工企业,存在污染是肯定的。但公司一直在超产(超过批复产能),而公司一直坚决认为超产也没影响环境,虽然IPO说明书显示,公司的环保设备投入几乎没有。 //江苏飞宇医药注册于常州春江镇 //春江镇也是常州滨江开发区 //控制人为吴玉飞 //吴玉飞高中学历 //总经理沈文光是前镇政府副局长 //吴玉飞向沈文光借钱815万 此时关系是厂长和副局长 //资金…
-
SKG按摩了谁
“从一个门外汉到年销售额15亿元的互联网家电企业的掌舵者,在竞争如此残酷的电商江湖里占有一席之地,刘杰只花了7年时间。”2015年,SKG创始人刘杰出现在广州新闻频道《爱上纪录片》节目中。 2007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刘杰来说,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中专毕业的他在重庆老家开过餐厅,经营过煤矿。 经历过在不同行业摸爬滚打的他,逐渐萌生出创立世界五百强品牌的野心,于是,从小家电到美容健康电器再到按摩仪,承载着梦想的SKG品牌最终成为了百亿按摩仪市场中的一员。 在这百亿蓝海里,刘杰玩转得风生水起。2022年上半年,未来穿戴热销的颈椎按摩仪的销售额,在天猫和京东平台的细分品类中均排名第一,腰部按摩仪销售额在天猫位居第一。 如今,已在广州打拼17年的刘杰,即将带领他的SKG品牌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继倍轻松之后冲击“网红按摩仪第二股”。12月8日,SKG母公司未来穿戴更新招股书,拟在深市创业板上市。 只不过,SKG冲刺上市的时间点有些许尴尬,年轻人养生风潮与按摩仪是智商税的观念对比愈加鲜明。 而上市前的三次大额分红远超当期净利润,同时净利润逐年下滑,手握现金大幅减少试图募资补流,加之按摩仪行业销售费用高企的通病,以及产品安全质量事故频发,未来穿戴的IPO之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空壳公司“占坑” 刘杰的梦想从“家电小王国”广州顺德开始。 2007年11月,刘杰、徐思英夫妇分别出资80万元、20万元在顺德创办佛山狮开生活电器有限公司,从事各式小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给它起了一个国际范儿名称——SKG,代表着Smart(智能)、Kind(亲和)、Global(全球化)。 最初三年,刘杰将SKG瞄准全球市场,但他根据海外用户习惯设计的产品却很难打开海外市场,留下大量库存,4000万元的创业资金也所剩无几。窘迫之下,刘杰将目光放回国内市场,由出口转内销。 彼时,伴随着国内电商平台的…
-
花房集团终赴IPO,直播老将路在何方?
寒冬之下,花房集团如何破局? 12月12日,直播界“元老”花房集团(下称“花房”,03611.HK)正式挂牌港交所。 花房此次IPO发行价为2.8港元/股,募资净额为7240万港元,开盘价为3.29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7.5%;当日报收3.15港元/股,对应市值31.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8.27亿元)。 上市仅仅3个交易日,截至12月14日港股收盘,花房报收3.88港元/股,对应市值38.8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4.68亿元);与上市首日收盘市值相比,其市值上涨23.1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0.70亿元)。 花房是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为用户提供提供音视频直播娱乐及社交网络服务,运营在线娱乐的直播平台。 据其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1年来自移动端及PC端的应用程序及网站小程序的收益计算,花房是中国所有在线娱乐直播平台中排名第三,约占中国娱乐直播平台收益总额的13.1%。 根据花房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花房有4.15亿名注册用户;其中,Z世代用户约占花椒平均月活跃用户的61.3%。 「不二研究」据花房招股书中发现:2022年1-5月,其营收为20.87亿元,同比增加15.86%;同期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94亿元,同比增加24.21%。 在2019-2022年5月,尽管花房的营收平稳上升,但其盈利模式单一、营收来源单一等“致命伤”依然未解:以2022年前5个月为例,花房的营收为20.87亿元,其中来自直播服务的收入为20.21亿元,当期营收占比高达96.8%。 去年11月的一篇旧文中,我们聚焦于花房闯关港股IPO,但“初老症”难解。时至今日,直播行业风口已过,花房只能“赶了个晚集”。上市之日姗姗来迟,花房的变革也遭遇瓶颈,直播老将未来路在何方? LPL全球总决赛,EDG刷屏社交网络。 在B站、腾讯等直播平台,不仅各大游戏直播间人满为患,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