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上市公司“挥刀自宫”,58亿卖子背后,老板“含泪”赚了多少?

振东制药(30015,SZ),一家连收4年问询函的狠人公司,从石油到保健品到医美,花里胡哨各种转型,背地里,实控人为了搞钱,连上市公司的“命根子”都给割了。

振东制药背后的大股东是振东集团,振东集团由李安平99.9%控股。振东集团早期是做加油站起家的,后来转型搞起了大健康医药业务,这才有了振东制药。

2011年,振东制药上市,业绩直接华丽丽地跪下,收入看起来贼华丽,4年时间从12.8亿增长到22.6亿,利润则是上市三连跪,一年比一年低,2015年虽然好了点,但也就那么回事,直到2016年,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状况才得到好转。

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倒也不是振东制药自己站起来了,而是它收购了一家“重要”的公司。

2016年,振东制药以26.459亿收购了康远制药100%股权,而当时康远制药的资产只有1.88亿,净资产只有1.41亿。毫无疑问,又是一场高溢价的收购。康远制药按照规矩定下了3年6亿利润的业绩承诺,是不是以为又要上演过承诺期就翻脸的老戏码?

这回还真不一样,康远制药的主要产品钙制剂“朗迪钙”在行业内属于头部品牌,业绩嘎嘎猛,在完成业绩承诺之后,每年的利润水平依然保持着增长,甚至可以说康远制药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上市公司的利润。要是没有康远制药每年找补利润,上市公司指不定亏成什么熊样,可能早就干退市了,这不妥妥的现金奶牛、“命根子”吗?

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按照正常来讲,谁家有这么个宝贝,可不得好好地呵护着。可振东制药偏不,非要挥刀给它割了。2021年,振东制药26.17亿的净利润,直接较上一年乘了十倍。倒也不是说上市公司祖坟显灵了,而是58亿卖了子公司朗迪制药(原康远制药)。

26亿多点买来的公司58亿卖出,直接带飞了当年的利润。可是就这么一个赚钱的宝贝,咋说卖就卖了呢?

上市公司还是有招,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上市公司要发展原来的中药和创新药业务,另外发现了个新活儿——生发产品,而康远制药的产品与刚才这些玩意儿没有关联度,达不成协同效应。

笑死,就你原来那些业务也不赚钱啊,还协同啥呢?

果不其然,“葵花宝典”只练了第一页,来年振东制药的业绩就现了原形,2022年凭实力扭赢为亏,归母净利润亏了5000多万,扣非净利润亏了1.48亿。

那到底为啥卖子公司呢?2021年的分红方案可能给了我们答案:2021年振东制药分红27.74亿,分的比当年净利润都多,而作为大股东的振东集团根据持股比例分了差不多10亿。前面说过,振东集团是李安平99.9%控股,也就是说这10亿基本就全进了实控人李安平的口袋。58亿卖公司,自己“含泪”赚10亿,玩还是人家会玩。

当然,大股东搞钱的手法也不止如此,通过股票减持套现那10多亿就不说了,咱就说资金占用,巧立名目。

2020年,振东制药账上预付款猛增,由上一年的1.45亿上升至2.78亿,当时交易所就不乐意了,火速发了问询函,要求振东制药说明供应商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关联交易。

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根据振东制药的回复公告,最大的2名预付款对象,分别是平顺县梅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平顺县龙硕种植专业合作社。虽然这两家公司都是2019年10月12日同一天成立,注册资本都是30万,且0人参保,成立一年就成了上市公司最大的2个预付款对象,但上市公司异常嘴硬,咬死了不认识。

不过打脸往往来得猝不及防,今年3月,证监局实锤大股东资金占用。实际情况是,上市公司以预付款的名义把钱转给上述2家公司,然后经过一层层的走账,最后把钱转到了上市公司背后的振东集团。

振东制药的蹊跷之处还不止如此,连续四年问询函,年年离不开销售费用。振东制药的销售费用情况每年都是相当炸裂的,销售费用率40%以上,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收入都花在了销售费用上。相比之下,那一两个亿的研发费用完全不够看。

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销售费用中,每年的大头基本都是服务费、市场运营费,2022年这两项就占到了销售费用的七成以上,也不知道是服务啥了?

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而振东制药的服务费供应商也是离谱,根据2020年年报问询函,振东制药2019年、2020年前五大供应商各不相同,并且10家公司成立时间都不长,9家参保人数是0。截止问询函时间,2019年的五大服务费供应商已经注销,2020年的5个里面3个已经注销,实际上剩下的2个目前也已经注销了。

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好家伙,医药也严打吗?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年步长制药(603858,SH)的行贿案,操作手法就是以咨询费、市场推广费名义向医药推广公司支付资金,再由医药推广公司转付给该公司的代理商,当时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率也是奇高,每年在50%以上。

振东制药58亿卖掉业绩“命根子”,实控人落袋10亿后,再通过资金占用继续搞钱

卖了现金奶牛,业绩每年还被销售费用拖累,现在振东制药搞得生化产品真的能顶替当年康远制药的位置吗?谁在乎呢。都说上市是搞钱最快的途径,反正振东制药的大股东减持加分红,20多亿早已经落袋为安了。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23-05-24 11:41
下一篇 2023-05-26 09:59

相关推荐

  • B站上市5年越亏越猛,UP主分走了超四成营收,为何却还要停更出走?

    2022年,B站在收入达到新高度219亿的同时,也亏出了新风采,全年亏损75亿,上市5年总共亏了192亿。 B站2009年成立,在过去的13年里,真就纯纯的“为爱发电”,干赚吆喝不赚钱,而隔壁爱奇艺2022年都奇迹般的扭亏为赢了,不知道B站是否感受到了压力,2024年盈利的计划还能否顺利达成? 先来看一下业绩。B站四大业务中,移动游戏、增值服务、广告、电商及其他,只有移动游戏收入在下降,剩下的3个都实现了正向增长,特别是以大会员和直播为主的增值服务,较2021年增长了26%。 可游戏这块现金奶牛是越来越奶不动了。回顾过往,靠着二次元发迹的B站,2016年误打误撞拿下了《FGO》手游的中国独家代理权,随着《FGO》的爆火,即便对游戏一窍不通的B站,也感受到了来自收入高增长的“真香”。 直到2018年上市,B站的收入构成中有七成来自于移动游戏,甚至可以说B站完全是被一款游戏送上了市,一时之间就分不清它到底是二次元主题社区,还是一家游戏公司。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咱就拿个代理权,也不能真把自己当游戏公司了。再说了,只做个游戏公司,那格局不是小了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故事有多大,估值就有多大。 同时由于B站承诺不做贴片广告,广告业务的创收本来就弱于其他平台,好不容易逮着了游戏这块现金奶牛,自然也不会轻易舍弃。于是,B站开始向多元化平台型公司发展,加入搞流量的队伍,直播、买剧、创作、晚会,一次又一次的破圈,带着流量席卷而来。反映在数据上,就是月均活跃用户和月均付费用户的快速上涨。去年四季度,B站的月均活跃用户已经达到3.26亿,月均付费用户达到2810万。 当然流量的获取是需要代价的,且代价越来越高,结果就是B站营业成本嗷嗷的涨,销售费用嗷嗷的涨,所以即便业务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高,净利润还是嗷嗷的亏,而且亏得一年比一年厉害。 有意思的一点是,B站的业绩报告里提到,2022年18…

    2023-06-01 TMT
    402
  • 员工持股平台避税算盘落空,被追缴25亿税款,同花顺这回减持公告狼真的来了?

    不得不说,近期人工智能是真的火,软件、硬件、技术、应用等轮着翻的炒,就连同花顺(300033,SZ)都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一举突破了千亿市值。可惜同花顺在千亿市值一日游时,却发出了股东近百亿巨额减值的消息,套现套出了一种公司都不要了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涉及一笔25亿的补税。 3月27日,就在市值突破千亿的当晚,同花顺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以及高管、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减值上市公司8.46%的股份。按照当天收盘价算,合88亿元,不知道散户们顶不顶得住! 为啥突然这么大手笔的套现呢?都是同花顺的老套路了。 先来看公告,和减持公告一起发的还有上次的减持结果。去年9月6日,股东高管们也吵吵着要减持7.46%的股份,结果到3月27日,减持计划到期,一个人也没减持,只有员工持股平台凯士奥象征性地减持了0.004%。 但是同花顺就爱整这出,每次发上期减持结果的时候,都得带着下期的减持计划,这么多年了,每次这几个股东合起来都要减持百分之七八的股份,最后基本都是没减持,或者象征性地减持一点点。就说凯士奥,从2019年到现在,吵吵着减持了4年,不一共才减持了0.54%吗?那他们来来回回的图啥呢? 这减持公告主打的就是一个薛定谔的陪伴,让股东处在一种套现跑路和不套现陪伴的叠加状态,说白了就是我可以不减持,但我要时刻准备减持,风紧扯乎,随时跑路,玩的就是一个意识流。 那么这次近90亿的减持计划会不会又是虚晃一枪呢?和之前还是有些差别的。 之前在披露减持计划时,减持目的都是一句简单的“股东资金需要”,但这次提到了凯士奥收到税务局的通知,要求补税25个亿! 什么情况?这事还得从同花顺上市前说起。在上市之前,2007年同花顺进行了股改,成立了员工持股平台上海凯士奥。2009年,同花顺上市之后,上海凯士奥持有上市公司15%的股份。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员工持股平台身上,因为当初上海凯士奥成立时采用的是公司制,…

    2023-05-31
    538
  • 海底捞扭亏为盈:“省”出来的13.7亿,原材料和员工成本下降,服务降级

    海底捞(06862,HK)2022年大赚13亿,虚了2年了,海底捞终于要硬起来了吗? 虽然2022年347亿的收入相比2021年的411亿下降了不少,不过13.73亿的利润还是很给力的,预料中的扭亏为盈,虽说不及2019年巅峰的23.47亿,但毕竟2021年可是亏了40多亿,几乎把上市后的裤衩子全亏了进去,洗了这么大的澡,再不赚钱也有点说不过去了。 2020年,张勇乐观地估计了疫情形势,以为9月疫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于是在6月份选择逆势大扩张,疯狂开店。从2019年末至2021年上半年,仅仅一年半时间,海底捞全球门店数量已经翻了一倍,从768家变成了1597家,扩张速度恐怖如斯。 但谁曾想,一疫三年,本想趁着租金低抄疫情底的张勇,硬是被疫情抄了海底捞的家。且不说三年疫情下餐饮业有多难,就这扩张速度,海底捞对于新门店的内部管理、人员培养、监督考核各个方面完全跟不上,不仅增加了不确定性,并且区域门店密度的提升也分流了区域内的单店顾客,实则1+1<2。 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面对没完没了的疫情,张勇也曾大方承认判断失误,于是在2021年下半年,海底捞开启了“啄木鸟计划”自救,说白了就是想办法削弱成本,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关店止血,并且特意发出公告,计划在2021年年底前关闭300家左右经营业绩不及预期的门店。最终2021年,在“啄木鸟计划”下,海底捞关了260家门店,并且有32家门店停业休整。也正是因此,海底捞2021年产生巨额资产减值损失,造成业绩螺旋爆炸。 虽说是关店保平安了,但难免一刀切,特别是对于一些还处于养店阶段的门店,你让它立马赚钱也不现实,就这么关了着实有点浪费。而随着2022年防疫进入尾声,经济环境出现转机,餐饮旅游出现复苏,海底捞又觉得自己行了,于是在2022年9月又抛出了“硬骨头计划”,开始恢复部分此前关停门店的营业,所以在2…

    2023-05-29
    4.4K
  • 没落的PC霸主三六零:上市即巅峰,蹭完AI概念就抛出90亿天价离婚,巧合还是预谋?

    当年元宇宙出世时,一堆公司跑来认爹,现在换个AI概念拿出来炒,认爹的还会少吗?

    2023-05-28 TMT
    5.1K
  • 疫情期间的口罩牛股搜于特,3年亏掉70亿,不等退市股价提前下课

    你能想象到疫情时候的大牛股说退市就要退市吗?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口罩概念横空出世,一家叫搜于特(002503,SZ)的公司在2月12日发布公告,要投资2亿成立医疗用品公司,用来生产口罩。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份公告股价螺旋上天,9天8个涨停板,从春节后最低的1.81元,到3月9日最高涨到了5.68元。 也正是在这时,搜于特大股东上演了一番骚操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3月9日股价最高的当天,大手笔减持套现3个多亿。最狗的是,在套现完成后才补发了一个公告。 也是从这时候,搜于特开始跌跌不休。这一手口罩牌打得也是绝了,公司投资2个亿,大股东套现3个多亿。 现如今,搜于特的股价只有几毛钱了,面值退市已是板上钉钉。 搜于特怎么走到如今这般田地的呢? 最早搜于特是做服装业务的,在前些年,公司的业绩看起来还是挺唬人的,2014-2018年4年间,收入规模从十几亿到685亿,而从2018-2022年4年时间,收入规模又从185亿跌回了十几亿。 4年,它用了4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只是告诉大家,它曾经得到的东西一定要亲手失去。 2012年前后国产服装品牌就开始苟着了。搜于特迫于服装行业困境,在2014年开始筹划向供应链管理业务转型,这也是为什么它前些年业绩增长那么快。 从2016年开始,搜于特的供应链管理业务(即材料业务)收入达到了44亿,超过服装业务成为收入主力军,2018年达到158亿。而在这之后,搜于特收入规模打回原形,也是因为供应链管理业务大幅缩水。至于服装业务嘛,也就那么回事,从转型开始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不过150多亿收入虽然看起来挺唬人的,但这类做供应链管理的、流通业务的、靠着做中间商赚差价的,赚的都是辛苦钱,收入贼高,毛利率贼低,基本处在个位数。 可以看出,搜于特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毛利率一直在下降,2019年只有4%,再往后就是负的,卖一笔亏一笔了。同时服装业务在疫…

    2023-05-27 资本
    6.9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two =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