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扭亏为盈:“省”出来的13.7亿,原材料和员工成本下降,服务降级

海底捞(06862,HK)2022年大赚13亿,虚了2年了,海底捞终于要硬起来了吗?

虽然2022年347亿的收入相比2021年的411亿下降了不少,不过13.73亿的利润还是很给力的,预料中的扭亏为盈,虽说不及2019年巅峰的23.47亿,但毕竟2021年可是亏了40多亿,几乎把上市后的裤衩子全亏了进去,洗了这么大的澡,再不赚钱也有点说不过去了。

2020年,张勇乐观地估计了疫情形势,以为9月疫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于是在6月份选择逆势大扩张,疯狂开店。从2019年末至2021年上半年,仅仅一年半时间,海底捞全球门店数量已经翻了一倍,从768家变成了1597家,扩张速度恐怖如斯。

但谁曾想,一疫三年,本想趁着租金低抄疫情底的张勇,硬是被疫情抄了海底捞的家。且不说三年疫情下餐饮业有多难,就这扩张速度,海底捞对于新门店的内部管理、人员培养、监督考核各个方面完全跟不上,不仅增加了不确定性,并且区域门店密度的提升也分流了区域内的单店顾客,实则1+1<2。

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面对没完没了的疫情,张勇也曾大方承认判断失误,于是在2021年下半年,海底捞开启了“啄木鸟计划”自救,说白了就是想办法削弱成本,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关店止血,并且特意发出公告,计划在2021年年底前关闭300家左右经营业绩不及预期的门店。最终2021年,在“啄木鸟计划”下,海底捞关了260家门店,并且有32家门店停业休整。也正是因此,海底捞2021年产生巨额资产减值损失,造成业绩螺旋爆炸。

虽说是关店保平安了,但难免一刀切,特别是对于一些还处于养店阶段的门店,你让它立马赚钱也不现实,就这么关了着实有点浪费。而随着2022年防疫进入尾声,经济环境出现转机,餐饮旅游出现复苏,海底捞又觉得自己行了,于是在2022年9月又抛出了“硬骨头计划”,开始恢复部分此前关停门店的营业,所以在2021年上半年门店数量登顶。经过了一年关店下降后,2022年下半年海底捞的门店数量终于恢复了正向增长。

然而实际上,去年的环境大家也都知道,并没有那么乐观,防疫的放开也是在11月之后的事了,绝大部分人还经历了一波“阳过”到“阳康”。刚才我们也提到,2022年海底捞的收入端实际是下降的,从翻台率也能看出来,2022年大陆餐厅的翻台率比2021年还要差点,只有疫情放开更早一些的港澳台地区翻台率有明显改善,从3次/天上升到3.5次/天。整体来看,2022年翻台率水平也就和2021年持平,3次/天,而这远不及2019年的4.8次/天。

海底捞扭亏为盈:“省”出来的13.7亿,原材料和员工成本下降,服务降级

所以从结果上看,虽然海底捞的一系列计划明显是有效的,不过这业绩更多是“省”出来的。

首先就是占到收入比重最高的原材料成本和员工成本。2022年,原材料成本较上一年下降了25.2%,随着收入下降,原材料成本下降也是正常的,不过从收入占比来看,原材料占比从44.1%降到了41.6%,这就是运营管理运营优化“省”出来的。

员工成本方面,虽然海底捞对外宣称关店不裁员,但2022年海底捞的员工数量相比2021年从14.66万大幅下降到了10.76万,因此员工成本方面海底捞也得到有效控制,占总收入的比率从35.7%下降了33%。

除了这两大成本“省”了,还有就是服务“省”了。之前海底捞的人设是无微不至的服务,甚至有点过于热情,热情得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然而近两年,从涨价到不免费提供牛肉粒,再到前段时间的不允许自带菜,禁止单点清水锅,只要有点风吹草动,海底捞必上热搜,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海底捞服务大不如从前,不再惯着消费者。这事怎么说呢?毕竟要降本增效,以这一年海底捞的处境,降低附加服务,回归大众消费似乎也没什么错。“服务降级”的背后也确确实实是处境艰难,海底捞已经做不到不计成本的服务了。

降本增效的显著结果,除了成本“省”下来外,就是2022年客单价确实提升了。

海底捞扭亏为盈:“省”出来的13.7亿,原材料和员工成本下降,服务降级

另外,在收入降低的情况下,海底捞的外卖业务表现得异常突出,2022年12.8亿的收入相比上一年直接翻倍。我不由得想,经历过一轮扩张与收缩,如果今后海底捞趋于谨慎不能靠门店数量讲故事,还能靠什么讲故事呢?外卖业务会不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海底捞扭亏为盈:“省”出来的13.7亿,原材料和员工成本下降,服务降级

恐怕还是有点难的。目前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数小,再一个,火锅外卖同样还是门店提供服务,虽然提供了便利,但消化的可能还是同一批顾客。另外,外卖这一行也很卷,且不说火锅外卖的消费频次,就说预制菜的存在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所以外卖未来的提升空间也是有限的。

外卖不行,出海怎么样?海外业务之前不发展也挺快吗?那确实,毕竟海外市场现在还处于扩张开店阶段,增长速度是够看的。但是不好意思,去年12月,海底捞的海外业务特海国际(09658,HK)单飞了,分拆上市了,不跟海底捞一起玩了。

那海底捞还能靠啥呢?再找个地方卷呗,反正搞啥都是卷,比如刚才说的预制菜,人锅圈干得不挺带劲的吗?你也去搞呗,反正标准化对你来说也是洒洒水的事儿,你海底捞开不到1600家店就顶不住了,但锅圈的门店就开了过万家,感觉凭海底捞的品牌,如果去抢锅圈的生意,还是可以刚一刚的,反正它在一定程度上抢的也是你的生意,正面刚呗,门店一开,故事不就来了吗?

有人说海底捞服务降级了,人设崩了,没以前的特色了,那确实是,也确实不是。服务对于海底捞来说,只是差异化,而不是护城河。

本文转载自浪哥财经,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上一篇 2023-05-28 11:45
下一篇 2023-05-31 11:33

相关推荐

  • 成都推动出海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服务支撑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出海成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布局。为贯彻中央和省市对外开放部署,加快构建“立足成都、服务全川、辐射西部、链接全球”的出海综合服务体系,“成都企业出海综合服务中心揭牌暨蓉品蓉企出海资源对接活动”9月10日举行,成立成都企业“走出去”专业服务联盟,授牌首批“开放成都”海外合作伙伴。同期,还开展出海相关主题分享和对接活动。 企业发展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成都筹备启动企业出海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聚焦蓉品蓉企出海需求,成都正筹备启动建设企业出海综合服务中心,通过集成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资源,为蓉品蓉企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提供集成化、一站式、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功能平台,将为在川在蓉企业出海提供系统化供给、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服务。 成都企业出海综合服务中心将构建境外经贸网络、专业服务联盟、线下综合服务场景、线上数字服务体系四大功能模块,带动一批外贸外经新增量,孵化一批“蓉品蓉企出海”市场主体,引育一批出海企业总部,集聚一批“开放成都”合作伙伴,通过做强功能平台、做优出海服务,推动川企蓉企在更大空间实现更大发展。 如今,国际经贸格局正面临历史性重塑,企业出海渐成共识。如何更好地顺应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分工格局重塑趋势,服务地方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提升全球化布局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 成都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今年1-7月,成都进出口4985.3亿元,增长6.8%,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2.7%;成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9.5亿美元,同比增长9.2%,占全省总量的72.5%。在贸易带投资的推动下,成都正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上半年,博恩思医学机器人与比利时奥西学院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中比在人工智能手术、临床培训、教育资源共享及技术出海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的医学机器人培训中心与创新交流平台。 “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并非…

    2025-09-10
    4.2K
  • Web3出海指南|新加坡加密货币监管简明框架

    新加坡是全球对加密资产最为友好的司法管辖区之一,虽然经历 2022 年「加密寒冬」后监管环境有所收紧,仍是全球加密中心之一。 根据加密资讯网站 CoinDesk 2024 年底发布的调查报告,新加坡在全球加密货币监管友好度方面排名第四;新加坡居民加密货币持有使用率达 23%,约为全球平均水准(7.8%)的 3 倍,每 3 人中即有 1 人对加密货币法规与控制措施有所关注。 另据《联合早报》援引本地加密货币交易所 Independent Reserve 发布的数据,加密货币投资在新加坡越趋主流,九成受访者知道加密货币,58% 的受访者视比特币为投资资产或价值储存,47% 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购买加密货币,四成受访者已持有加密货币,15%的受访者把比特币看作金钱,9% 认为它是骗局。 2024 年,新加坡累计颁发了 13 张主要支付机构(MPI)加密货币许可证,数量是 2023 年的 2 倍。据 ApeX Protocol 研究,新加坡拥有 1,600 项区块链专利、2,433 个相关工作岗位和 81 家加密交易所,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新加坡独特的监管清晰度、技术基础设施和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各种 Web3 实体的热门目的地,涵盖加密交易所、代币发行者、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包括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 Binance 创始人 cz 等在内的许多行业大佬都曾移居或常驻新加坡。 新加坡加密产业发展优势 1、监管清晰 谈及加密货币,人们最常说的一个词便是「监管不明朗」,但新加坡是个例外。 新加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为行业内各种企业和资产管理者提供清晰框架的领导者。与其他司法管辖区相比,新加坡对加密货币监管和零售准入的…

    2025-01-16 Web3
    45.7K
  • 自如转战海外“自救”

    对于正在谋划IPO的自如来说,出海显然是它要给资本市场讲的“新故事”。

    2024-05-22
    5.1K
  • 印度又发难!vivo中国籍临时CEO被捕

    12月23日,消息人士表示,印度打击金融犯罪机构逮捕了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印度子公司的两名高级员工。Vivo表示将提起法律诉讼。 据印度本地媒体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被捕的是vivo印度分公司的中国籍临时首席执行官,以及该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及顾问。 消息人士称,被捕的两人被带到德里一家法院拘留,将于12月26日出庭。目前,两名vivo员工的身份尚未得到最终证实。 vivo发言人表示:“我们对印度当局目前的行动深感震惊。”“最近的逮捕表明骚扰持续存在,因此产生了不确定的行业环境。我们将坚决使用所有法律途径来应对这些指控。” vivo并非第一次遭到印度当局针对。 综合印媒报道显示,去年7月,印度执法局以洗钱嫌疑为由,突击搜查vivo及相关企业在印办公地点,指控vivo印度子公司“非法”向中国转移6247.6亿卢比,相当于该公司一半左右的营收规模,以逃避在印度纳税,并声称破获了一个涉及中国公民和多家印度公司的重大洗钱团伙。 今年10月,印度执法局逮捕四名vivo印度子公司高管,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公民。执法局声称,这4人涉嫌参与洗钱,但vivo否认这一指控。本月7日,印度执法局就洗钱案向vivo印度子公司提交指控,vivo被列为本案主要被告。 公开资料显示,vivo于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并在2015年响应“印度制造”的政策号召在印度建厂,厂址位于在印度北部的大诺伊达地区;2018年,vivo披露了其“印度制造”决策的第二阶段决策——vivo在印度采购了169英亩的地皮,扩建工厂。另据vivo 2021印度影响报告,vivo在印度雇佣员工10000名,年产能约为6000万部手机。目前,vivo已经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市场占比接近20%。

    2023-12-26
    4.1K
  • 基石药业将拓舒沃®在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独家权益出售给施维雅

    12月21日,港股创新药企拓舒沃®(艾伏尼布片)的独家权利转让给施维雅公司。根据协议条款,基石药业将获得总额5000万美元的付款。该交易预计将为基石药业实现潜在的未来现金流,亦旨在收回对该资产的历史投资。 该项交易带来的获益将有助于基石药业优化资源配置,专注研发更多具有全球权益的同类首创和同类最优的候选药物,同时也有助于施维雅扩展拓舒沃®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适应症范围,并提升患者对该药物的可及性。 交易获益有助于专注研发 惠及全球患者 根据公开消息,基石药业将以4400万美元的交易价格将拓舒沃®在以上区域的权益转让给施维雅,并将在交易交接完成后再获得600万美元的交易款项。因此,基石药业与施维雅的许可协议将被终止,基石药业将无需再支付后续的研发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2021年,施维雅公司收购了Agios公司肿瘤业务。基石药业与Agios公司自2018年达成独家合作与授权协议,先后获得拓舒沃®在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对此,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博士表示:“在过去的近三年里,我们与施维雅紧密合作,携手在亚洲地区开发和商业化拓舒沃®,使之成为中国首个IDH1抑制剂,最大程度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基石药业为该药的商业化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已授权区域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我们期待施维雅作为该产品的全球权利持有方,进一步提升这一创药物的可及性。同时,该交易带来的获益将有助于我们专注研发更多具有全球权益的同类首创、同类最优药物,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高品质的创新疗法。” 施维雅全球产品战略执行副总裁Philippe Gonn普吉华®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授予艾力斯,基石药业将获得首付款和后续的研发里程碑付款,并将继续获得普吉华®在中国大陆的销售收入,艾力斯将从基石药业收取服务费。 基石药业表示未来也将不断发展和扩大自身的优势,将战略及管理重心放在研发阶段,推进更多差异…

    2023-12-21
    3.4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even + 1 =
Powered by Math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