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3,大宗现货十年游戏即将落幕

未来中国利率市场进一步放开,意味着原有支持大宗现货垄断领域的商品载体功能将消失,大宗现货游戏即将落幕。

大宗现货游戏即将告终

2012年其实高盛就因为把持着美国电力领域以及衍生品领域就曾经收到过警告,嗨老兄不要玩的太过火哦,于是乎,高盛集团大宗商品业务副总裁本贾克布斯(BenJacobs)和高盛集团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交易部门执行董事。

曾担任高盛集团美国电力交易业务主管的拉吉希斯(RajSethi)几乎同时选择了离开高盛集团,这位拉吉希斯先生年龄并不大,也就三十五六岁这样,在高盛工作了14年,这可是在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领域里的高富帅式的人物。

一方面这哥俩个和之前自营部门跳槽离职的兄弟看起来都一样,貌似为了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主动放弃了在高盛的优质待遇和资源,自己跳槽出来搞对冲基金,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怕一旦未来监管层开始了新的监管规则,自己掌握的这一块其实踩红线,就怕东窗事发后别高盛翻脸不认人把自己变成了替罪羊。于是他们还是提早开溜走为上策,这两位哥们恐怕还是因为这样的考虑不得不挥泪离开了。

事实证明他们算是离开的恰到好处,这不才没过多久也就几个月的时间,电力市场那些事就东窗事发了,闹得沸沸扬扬的控制美国加州电力市场的官司和一系列监管和调查把摩根大通的BlytheMasters搞得心烦意乱的,所谓的扩展了金融的边界,包括开发了CDS产品并误导调查的指控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是真正幕后的老千高盛早就让主谋开溜了,然后自己悄然的收缩了电力市场的战线。

不得不说高盛老奸巨猾或者说人家的后台够硬了,这把可是把没有及时撤退的摩根大通,巴克莱和德意志银行给坑里面了。

所以说不怕有猪一样的队友,就怕有神一样的对手。

这些投行们明面上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到了同一个市场里,但往往当出现风险的时候,跑得那可比兔子都快,才不管对方的死活的,但要想跑得像高盛这样有水平,恐怕BlytheMasters还是显得有些嫩了点,在华尔街混要学会低调呀。

看看人家高盛,2010年到2012年就开始逐渐缩减自己的自营交易业务席位,包括欧洲原油交易主管泰姆哈桑(TaimurHassan)在内的很多在大宗商品领域掌握着高盛很多自营业务秘密的中高层都在这一个阶段陆陆续续的离职。

2013年4月,高盛就已经开始偷偷摸摸的低调出售旗下的金属仓储公司MetroInternationalLLC。而这家著名的metro仓储是三年前高盛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过来,在底特律Metro可是控制着LME主要的铝的仓储和物流。

有人说这是因为港交所李小加先生在今年年会里表态要修改LME游戏规则才导致的这几家大鳄被迫削减大宗领域,我觉得不是这回事,事实上在LME建议修改规则之前这几家大鳄鱼就已经开始规划和布局了。而且我觉得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在港交所收购LME的过程中发生的。

历来在LME下的基本金属领域,过去的10多年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企业和外资斗争与反抗的斗争史,收购LME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我想中国的决策者也绝不是最近才动的脑筋,恐怕早就有所想法,这就像你想买人家的高技术,不是缺钱而是人家不愿意卖,当人家愿意主动卖给你的时候,估计人家又有了别的新玩意,这个时候才愿意卖出高价给你,商业的本质亦是如此。

从2011年底摩根大通和中国银行抢夺曼氏金融的背后的激烈程度,其实能够感觉到大鳄鱼对于中国人反抗坚决狙击的态度,大有一副谁敢动我的蛋糕我和谁拼命之势。但谁知没过多久竟然忽然峰回路转,港交所竟然毫无阻力和悬念的顺利拿下LME股权这块高地,我相信这背后一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同时LME股东(由欧美圈子会员的定价垄断性质保护了以上机构的商业利润。

从LME股东名单我们看到摩根、高盛分别为单一最大股东,两者分别占股份10.9%和9.5%,两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之所以能够通过卖出股份的背后,除了价格比较吸引人以外,或许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把持着LME的大鳄鱼们已经嗅到了未来风格变换的味道,于其到时候低价没人要,不如趁热打铁高价退出。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假设的话,中国港交所收购LME的经济金融安全战略的效果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事实上从现在摩根大通高盛等主动退出大宗领域的行动来看,八成假设是有可能的。

而这个未来风格变换的味道,恐怕就是来自于美联储(FED)就他们保留拥有及经营仓库、油库及管道等实体大宗商品资产的权利或许要面临着失去的风险。

而港交所对于LME未来出入库制度的修改,看似好像对中国买家将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以让我们不再被人盘剥但是如果制度修改后,等这些大鳄彻底退出仓储和物流的那一刻,中国无数企业和银行利用大宗商品仓储物流作为载体运转的套利和融资渠道或许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实话说如果没有了这块缓冲之地,中国的大宗商品过去几年又有多少是用于真实的消费的呢?大量的储备库存一旦失去了制度性的支撑,未来的风险一时半会恐怕是很难转嫁的。

美联储对这些银行机构在大宗商品中产生的制度性的支撑作用正在抽回,而如果未来美联储一旦在宏观上的支撑作用也开始真正的抽回的时候,对于大宗储备库存的冲击将会是巨大的,或许大宗商品从过去10年的兴盛已经开始走向了衰亡。

而随着未来中国利率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意味着原有支持大宗现货垄断领域的商品载体功能将消失,长期和短期贸易信用证融资,以及出口信贷均将受到影响,这对于大宗的现货来说,意味着游戏已经接近宣告结束。

而这或许也是摩根大通在最近一次内部评估上针对大宗商品领域正在计划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削减活动决议的原因之一。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5-02-25
下一篇 2015-02-26

相关推荐

  • 高层大换血背后,中国金茂资管转型“野心”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中国金茂由丁蕤来担纲“一把手”的角色,似乎是个正确的选择。

    2024-04-30
    1.1K
  • 格力博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亏损4.7亿,保荐机构或有处罚风险

    格力博上市当年净利润下降幅度过大,超过了250%。根据有关规定,公司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自身履职是否到位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A股市场上公司出现业绩下滑并不罕见,但像格力博(301260.SZ)这样上市刚满一年就上演业绩由盈转亏,惊人的下滑幅度不仅让投资者大跌眼镜。 4月27日,格力博发布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约46.17亿元,同比减少11.4%;归母净利润亏损约4.74亿元。《眼镜财经》注意到,格力博此前于1月31日披露业绩预告,预计预计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7亿元至4.3亿元,如今最终的亏损幅度超出了公司此前的预计。 实际上,早在2月6日,深交所就针对格力博“变脸”的业绩预期发出了关注函,监管要求公司说明下游零售商去库存对公司收入的具体影响;说明毛利率下降的合理性等。 《眼镜财经》注意到,格力博在2月26日发布了关于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回复的公告,但在解释营收下滑原因时选择的可比对象与此前招股书中的不同,“巧妙地”避开了业绩出色的同行。同时公司指出的终端消费者需求情况和户外动力设备市场发展情况,与目前市场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以及市场主流观点有明显出入,且在论述大客户业务调整对业绩的影响时出现多次“自相矛盾”。 此外,年报数据显示,格力博上市当年净利润下降幅度过大,超过了250%。而根据有关规定,公司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自身履职是否到位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业绩下滑原因欠缺说服力 格力博于2023年2月8日上市,至今刚过一年。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园林机械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按用途可分为割草机、打草机、清洗机、吹风机、修枝机、链锯、智能割草机器人、智能坐骑式割草车等。 《眼镜财经》注意到,在格力博2023年报以及此前对关注函的回复公告中,提及2023 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时表示,北美高通胀阶段性抑制终端消费者对高单价耐用消费品的需求,20…

    2024-04-30
    855
  • 海澜之家去年营收215亿,连续十年稳居国内男装市场占有率第一

    2023年,在市场经济环境展现出稳定恢复和稳中向好的态势下,海澜之家(600398.SH)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经营策略,成功抓住时机,4月29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实现了215.28亿元的总营收,连续十年稳居国内男装市场占有率榜首,并以29.52亿元的净利润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双增长。 作为服装行业的领军企业,海澜之家不仅在营收和市场占有率方面表现出众,更在品牌多元化和市场策略上展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公司成功将多品牌战略转化为推动集团增长的强大驱动力,从而实现了规模效应和市场影响力的同步提升。 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海澜之家也展现出了前瞻性的视野,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服装企业模式向创新与变革的跨越。通过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也为海澜之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 打造“三位一体”智慧体系,生产效率成倍提升 走进海澜之家的智慧工厂内,可以看到,通过智能终端与设备进行交互,可以实现生产资料和物料自动化传递,进而实现服装生产全自动化作业,工作效率成倍提升。 据了解,海澜之家也较早依托5G、AI、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5G智慧工厂,并运用物联网及RFID芯片技术,开启零售运营智慧化数字整合全流程,产业全链路形成闭环,率先实现行业的数智化转型。 此外,通过构建“生产+开发+快反”的供应链体系,海澜之家实现了对市场动态的及时把握和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满足。这种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使得公司在产品供货方面更加灵活高效,为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品端,海澜之家品牌提出“适人体、优人态、合人需、达人意”四大设计原则指引,希望打造海澜之家独有的“人性化服饰体验”;在制造端,经过多年技术孵化与创新迭代,集团打造的“研发—生产—服务”三位一体海澜之家智慧服装体系也已成型。 财报数据显示,海澜之家在2023年毛利率达到了…

    2024-04-29 消费
    842
  • 晶科能源山西工厂发生火灾 14GW一体化产能全线点火仅1个月

    据第一财经报道,4月26日下午15时许,晶科能源(688223.SH)山西太原厂房发生火灾,事故现场浓烟滚滚,明火于下午17时许被扑灭。 据悉,目前消防车已暂撤离,现场有交警维持秩序。暂未出现有毒气体泄漏、人员被困和伤亡。公司后续或将就此事作相关说明。 晶科能源“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总投资560亿元,是山西省引进和落地的重大转型项目,规划建设年产56GW单晶拉棒、56GW切片、56GW高效电池片和56GW组件产能。 今年3月26日,该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全线贯通,项目一期14GW一体化产能全线点火运转。第四期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解决就业约3万人。 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按照经营计划,晶科能源2024年将保持谨慎的扩产节奏,优先聚焦山西大基地等优势产能落地,同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截至2024年年底,晶科能源预计硅片、电池、组件的产能将分别达到120GW、110GW和130GW,其中N型产能将超过100GW。

    2024-04-27
    1.8K
  • 估值下调8000万,首创奥莱REIT缘何”自降身价”?

    估值的调降,背后或出于调节发行压力的选择,但也意味着释放了一定的资产内在价值,更为凸显项目的投资价值。

    2024-04-26
    1.5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