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日赚4亿元,居然还业绩暴跌,这什么逻辑?

在前不久公布的一份中国最赚钱银行统计中,国有六大银行一如既往包揽了前六位排名。这六家银行近2023年前三季度的总利润合计高达10515.87亿元,日平均盈利超过38.1亿元,可谓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据。就在这六家国有银行前脚发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的财报后,招商银行后脚就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快报,资产总额突破11万亿大关至110285亿元,领跑9家A股上市股份银行;营收同比下降1.64%,依然有3391.23亿元;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份奇怪的财报,营收下降、净利润却增长,并且超出预期,年度净利润1466.02亿元,平均到每天超过4亿元,几乎是A股最会赚钱茅台的2倍之多,别人是“明升暗降”,招商银行则是“明降暗升”。昔日的“零售大王”风光一时,尽管这两年屡次遭遇不利传闻,但吸金能力还是A股“神”一般的存在,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金字招牌”是最大的底气

放在多年以前,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恐怕都没有人敢质疑它的公信力,更不可能怀疑它有一天会爆雷,甚至出现倒闭或者破产的可能。然而,在最近10年数字支付迅速崛起,尤其是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扫码支付逐渐成为主流,银行也不得不自降身份,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拥抱时代,在很大程度上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满足消费群体和客户们一再增长的新需求。
尤其是经历了过去3年新冠疫情的颠覆性改变,全球经济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引发的“链变效应”,银行这个原本不愁客户、不愁渠道的行业,也必须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客户缩紧钱包的事实。换句话说,以前的存储客户在排队、急需融资的企业和个人数不胜数,如今不仅客户群体一再锐减,而且依靠借贷、消费构成主要营收来源的业务,已经到了江河日下的地步,看似风光的表面,实则难以掩盖今不如昔的走势。
多年来凭借“零售之王”大行其道的招商银行,大刀阔斧的加码做大轻资本业务,但显而易见的是,房地产融资类产品、基金类信托的连续爆雷,让招行的大财富管理收入锐减,2022年降幅5.71%;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又下降6.62%,全年的非利息净收入下降受到了大财富管理的拖累,市场低迷、费率降低、客户群体在缩小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如果不是招行这块金字招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很难想象,几经风波、屡换高层的“零售之王”,会不会陷入危机,引发一系列的“地震”。

业绩增长依然稳健

如果仅从业绩营收上看,营收下降1.64%似乎能准确的反映2023年整体环境的真实样貌,但净利润同比增长6.22%,则说明招行这块金字招牌吸储能力依旧强大,基本面还是停留在一个不错的局面。
光是营收下降,净利润还能增长6.22%这个数据,就不是谁能做到的,这个利润水平放在整个A股,也是足够让人仰望。说银行业整体下行,是毋庸置疑的大趋势,但说招行到了“中年危机”、逐渐在走下坡路,则有待商榷。在2023年财报的各项数据中,招行不良贷款率为0.95%,比2022年下降0.01%;拨备覆盖率437.7%,也比上一年下降13.09%;贷款拨备率4.14%,相较2022年下降0.18%。
一方面是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不良贷款的认定在放松,信用减值力度明显下降;另外一方面则是以零售为发展主线的活期存款占比依然可观,在努力降本增效的同时,贷款风险更小,收益率更高,创造了更多的净利息收入。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白马股”、优质基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公信力下降、客户流失后,招行依然拥有庞大的高净值零售客户群,多达1.94亿户的零售客户群体,创造了130803.92亿元的总资产余额,在所有股份制银行里独一档的存在,这也是业绩增长稳健最大的依仗。

“零售之王”业务在缩小?

营收下降不可避免,但净利润增长超出预期,招行品牌服务深受市认可,在推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也有目共睹,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但也需要看到,2021年招行总市值一度逼近1.5万亿后,最近2年利率下降、LPR和房贷利率多次下调,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处于走低的大势中,曾经凭借“零售之王”傲视同行的招行的优势也在逐渐被蚕食,尤其是降息大潮来袭,活期存款利率也在拉低净息差,负债成本提升愈发明显。
最近2年招行的净息差进入一个较低的指数,2023年全年同比下降1.63%,今年进一步持续承压的走势还会继续,而非利息净收入下降也更快。以往靠大财富管理管理、资产管理和信托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吃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地产和资本市场探底,哪怕招行曾经被认为是最优质的银行股,还是得面对零售业务缩小、大环境更替所可能出现的困境。

2023年交出一份不算差的财报,市场对招行的各项指标也算满意,靠零售和财富管理行“王者之道”的商业模式面临考验,但股民和投资者选择看好这支难得的优秀股,足见其值得期待,长期的投资前景值得信赖。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24-02-24 16:37
下一篇 2024-02-27 13:31

相关推荐

  • 厦门国际银行营收净利双降,资产质量待改善,甩卖不良债权回血

    短短一年时间,厦门国际银行为何业绩大幅缩水? 通常来说,银行总资产突破万亿体量之后,往往业绩表现会更加平稳,同时更加注重资产质量,但厦门国际银行却似乎是个例外。 《眼镜财经》注意到,厦门国际银行去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降低,且归母净利润规模下滑明显。 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明显攀升,截至去年末已经达到了1.96%,超过不少同等规模的上市银行,与此同时,该行同时拨备覆盖率连接下滑,从最高点超过300%一直降到了去年的116.18%,整体资产质量成色有所下降。 去年营收超120亿,净利润不足10亿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厦门国际银行总资产为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7%;存贷款总额分别为7140亿元、6292亿元,同比增长3.15%和2.26% 与此同时,2023年,厦门国际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5.13亿元,同比下降26.94%;实现归母净利润8.79亿元,同比下降83.47%。 营收下降超过25%,净利润同比下降超80%,而就在一年前的2022年,厦门国际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1.2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7.21亿元。 短短一年时间,厦门国际银行为何业绩大幅缩水? 《眼镜财经》注意到,厦门国际银行去年利息净收入大幅下降,从2022年127.3亿元同比降到了39.4%至77.15亿元。与此同时,信用减值损失也高达72.8亿元,同比大增22.8亿元,增幅45.5%,主要系贷款及贷款。 但无论如何,如此快速发生的利息净收入下降现象,反映了市场利率波动和竞争加剧对厦门国际银行利润的直接冲击,而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则表明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或许存在一定的缺陷。 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双降 业绩明显下滑的同时,厦门国际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下降。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厦门国际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依次为0.71%、0.84%、1.06%、1.26%和1.96%。不良贷款率在突破1%…

    2024-07-09
    2.0K
  • 失眠催生的万亿睡眠经济,麒盛科技会不会是又一个行业黑马?

    有一句老话叫做“存在即合理”,哪里有需要的人,哪里就会有相应的市场。比如有人需要外卖,就有中国超过9000万人的送外卖人群;有人宅在家里不出门,就有各种“宅经济”形成的产业。 而在2023年的睡眠研究报告中,14亿中国人人均睡眠时间为7.4小时,近半数人每晚睡眠不足8小时,因为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却在缩短,19-35岁人群的失眠率高达30%,睡眠成了困扰年轻人最大的问题。 正因为“睡个好觉”成了很多人的心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睡眠质量买单,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供需产业链的行业,各类“睡眠神器”开始层出不穷,睡眠经济也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3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但在众多的睡眠经济产业中,谁才是最具潜力的成长的企业呢? 前有“让天下人睡好”的睡宝床垫,后有“把好的睡眠带回家”的慕思床垫,但睡眠好不好,可能与那些动辄就是售价高达上万元的床垫没有太大关系。于是,一种崭新的睡眠仪横空出世,目的也是让失眠的人都能睡好,但这种新型的睡眠仪真的有用吗?会不会又是像那些高级床垫一样,不是智商税,就是最后演变成一个奢侈品一样的摆设? 所谓“健康无小事”,不止是生产重症疾病药物、治疗仪器的相关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成长性,睡眠经济细分到助睡的睡眠仪,也在这几年迎来高速发展的峰值期。2023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726.5亿元,同比增长2.9%,而个人护理、保健、按摩器材市场销售额达到667.3亿元,同比增长6.2%。 健康科技产品需求旺盛,而且上升速度也非常值得看好。尤其细分到睡眠仪领域,市场销售达3.9亿元,产品大多来自新兴品牌,在巨头品牌尚未形成之前,这个赛道充满许多可塑性的企业,把握住机会,就有破圈和一枝独秀的成长潜力。 以往的睡眠经济可能会围绕喷助眠喷雾、点香薰蜡烛、吃褪黑素软糖、喝助眠牛奶、戴蒸汽眼罩等方式,包括那些价格不菲的高级床垫…

    2024-07-08
    2.8K
  • 15年,从质疑到热爱,用坚守诠释价值

    2024年是第12个“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是培养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营造行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海港人寿四川分公司积极调动全辖机构开展“我的保险人生”7·8系列短视频征集、拍摄及展播活动,通过保险从业者及保险消费者、受益者的视角,展现保险业的功能作用和热诚服务,让公众了解保险业和保险从业者昂扬向上的风貌,传递行业正能量。 本期“我的保险人生”讲述人:海港人寿四川分公司张燕。

    2024-07-08
    1.7K
  • 一年赚82亿,“办公椅出口第一股”恒林股份为何能一枝独秀?

    10年前、乃至更早的2012年,对于中国家具产业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洗牌。那时候的从业者可能意识不到,若干年后,市场会变成以电商为主、互联网+的产业形态;同样,也没有人会预料到,若干年后,家具仅仅是一个载体,而为其赋能更多的是注入AI、数字化的智能化,2022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6516亿元,同比增长12.33%;2023年增长至7157亿元,当大多数人以为房地产衰退,家具产业也将陷入停滞中,未来新建房和老房改造的升级需求依然强劲,市场的每一次转变风向,都有可能将家具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7848亿元,而2025年超过8000亿元,说明家具市场的天花板还为时尚早,AI 家居行业的蓬勃发展,可能还只是刚在路上。 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以前在中国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外家具品牌,也有被中国家具反击的一天。在多年“内卷”,行业一次次洗牌后,中国的国产家具不仅在内需中多次完成更新换代,还走向世界,靠出口海外重新崛起。当2024年大家都以为市场萧条、行业不景气时,中国家具却凭借完善的供应链和发达的产业集群,在国外获得扬眉吐气的机会,仅一季度就完成1685.5亿元的出口规模,同比增长20.4%,一举刷新历史新高。 在这一波国内家具出口的浪潮中,当然必须提及一个名字——恒林股份,这个以传统代工转型跨境电商的国产家具品牌,过去的2023年创造了营收81.95亿的良好纪录,畅销国内和海外两地,出口品牌以Nouhaus为主的产品实现利润16.21亿元,同比增长60.50%。 以传统经济类型为代表的家具行业,不像那些所谓的新能源、新兴产业,这个行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从事该类生产销售的企业大度是匀速发展,不是在产业变革中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策略转型,就是被时代淘汰,很少会遇到什么所谓的风口浪尖,也不大可能业绩像某些行业一样翻几倍、股价一飞冲天。家具产业能在每…

    2024-07-04 消费
    4.4K
  • 二股东斥资上亿元增持,华菱精工股价应声涨停

    在协议收购第一大股东黄业华家族股权未果后,华菱精工(603356.SH)第二大股东捷登系转而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筹码。 6月27日晚间,华菱精工发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东捷登零碳计划增持最高1200万股,增持股份比例约在7.5%-9%。如果增持完成,捷登零碳直接持股比例将达到17%-18.5%,与黄家持股不相上下。6月28日,华菱精工“一”字涨停,收13.2元/股。 据了解,华菱精工主要从事电梯零部件、钣金件加工、新能源(风电、光伏支架)等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至今形成涵盖电梯类、钣金件加工、新能源等领域产品的服务体系。在本次增持股东捷登零碳的资源导入和新管理团队的转型准备下,公司加大对新能源方向的探索与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与渠道,加大对新能源光伏、储能产业的投入与开发。 而捷登零碳母公司捷登集团旗下还有另一家上市公司宝馨科技(002514.SZ)。宝馨科技于2001年成立,2010年在深圳主板上市,原本是一家钣金制造企业,由捷登集团收购后,自2021年转型以来,公司在新能源业务布局上稳扎稳打,聚焦光伏和充换电两大核心赛道,持续推进异质结HJT产线基地投建进度,布局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及产业转化研究,推进光伏等绿电开发投建、充换电服务及产品制造等新能源业务,并且调整优化传统制造板块业务。2023年光伏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销售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多,充换电桩及配套产品销售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5倍多。 捷登系在两家上市公司的布局,有望使两家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不同赛道齐头并进,形成产业链互补。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华菱精工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转型成功与否关系着公司未来的走向。捷登系的加入,可以充分发挥两家上市公司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补优势。未来捷登系和黄业华家族将如何协调双方的关系,化解股权转让过程中的矛盾和争议,也是华菱精工能否迎…

    2024-07-04
    5.8K
已有 0 条评论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