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凡春:现货的前世今生,从称谓变化看大宗市场的发展变迁

大宗市场的第一个称谓是期货交易所,第二个称谓是中远期市场,第三个称谓是混淆称谓,有称中远期市场,有称大宗市场,还有称现货市场等等。

中国大宗市场的称谓已发生过数次变化,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发现,每一次称谓的变化都与这一时期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一股兴办交易场所的热潮在全国展开。据不完全统计,那时的交易场所就有数百家。由于是照搬美国模式,它们的称谓自然就是交易所,而这个交易所其实就是期货交易所。

大宗市场的第一个称谓:期货交易所

为什么是期货交易所?因为交易模式都是统一的期货模式。

很快,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就开始显现。重复的上市品种,单一的竞争方式等等,使得不规范事件开始频繁发生。于是,从1994年起,国家就开始了第一次的治理整顿。数百家交易所最终只选中15家为定点期货交易所,其余的大部分都关门停业。期间,也有为数不多的交易所留下来了,但由于受到公信力等方面的影响其发展自然不好。即便留下了的交易场所证监会要求他们转型,但真正放弃标准化交易的还是没有一家。也许是这类交易场所规模不大,也许是那一时期他们自律性做的较好,所以最终他们还是生存下来了。

大宗市场的第二个称谓:中远期市场

交易模式名义是远期交易,实质是期货交易。

九十年代初期至2000年,整个中远期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平稳,体量也不是很大,至多几十家。但随着海南橡胶事件和南宁白糖事件发生之后,不规范事件开始频繁发生。期间也发生了著名的华夏郭远峰事件,这是导致2007年中远期市场整顿的直接原因。

大宗市场的第三个称谓是混淆称谓:有称中远期市场,有称大宗市场,还有称现货市场等等

称谓发生变化,但交易模式还是比较单一,基本就是期货模式。

称谓发生变化显然有它深刻的原因,因为“中远期市场模式”很容易让人往“类期货模式”上套。这显然是一种遮人眼目的称谓。

2007年整顿产生了对中远期市场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务院38号文文件的“六不得”直接限制了原有的最高效率的交易模式,以至于大部分平台不得不开始所谓的模式创新与平台转型。

首当其冲的是渤海与天贵,因为天津是没有受到整顿约束的唯一城市。渤海与天贵也受到天津政府的大力支持,连续现货贵金属模式发展非常迅速。

受到天津的影响,全国大宗平台开始效仿天津,纷纷出现了连续现货交易、贵金属交易、文交所交易、邮币卡交易和微盘交易等等。这些交易明显都是去商品化的。

皇帝的新衣:现货市场

显然这一改变属于“皇帝的新衣”,平台是为了掩盖交易模式去商品化的实质。也正是这一改变,使得那些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平台大受影响,此次整顿他们被连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现货市场是指与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衍生工具相对的市场的一个统称。

期货是相对现货而言的,期货与现货的区别为几方面:

1、买卖的直接对象不同,期货是合约,现货是商品;

2、交易的目的不同,期货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现货是获得(或出让)商品的所有权;

3、交易方式不同,期货是“多对多”,现货是“一对一”或“一对多”;

4、交易场所不同,期货是在交易所场内进行,现货交易场所不受限制,可以场内,更多的是在场外;

5、结算方式不同,期货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现货基本是全款一次性结清。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7-05-13
下一篇 2017-05-13

相关推荐

已有 1 条评论
  1. 何志成微信课堂

    中国特色,呵呵

    2017年5月14日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