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凡春:现货的前世今生,从称谓变化看大宗市场的发展变迁

大宗市场的第一个称谓是期货交易所,第二个称谓是中远期市场,第三个称谓是混淆称谓,有称中远期市场,有称大宗市场,还有称现货市场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结果?

首先,政策制定者只知道让这类市场回归现货,但回归到什么现货他们并不清楚。现货有传统现货与现代现货之分,现代现货需要流动性保证,而传统现货无需这样的保证。

当然,也有可能政策是要他们回归到传统现货,如实那样,也是让他们逐渐走向死亡。

其次,也许政策制定者是在拿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说事。因为发达国家的远期市场产生于期货市场之前,它们的确实行的是非标准化交易。远期市场只不过是期货市场之前的过渡。比如:CBOT成立于1848年,但他们的标准化交易是在1865年才推出。所以CBOT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起始于1865年。所以,期货市场的出现远期市场就自然被消亡。

显然,我们的政策出台是为监管而监管,不是为发展而监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务院38号文之后受影响最大的并不是那些不合规的平台,恰恰是真正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间市场。一刀切式的整顿已经使得中间市场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其更谈不上发展了。

时常笔者都在不断问一个问题:在中国,当没有了中间市场又怎么办?

当然地球还是照样转,中国商品交易还要照样发展,但这个发展一定是粗糙的,低质量的发展。

一个称谓的变化居然能够决定一类市场的命运,这也许只有在跨越式发展的中国才能见得到。

虽然,在与现货接轨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中间市场今天仍是命悬一线,但此时的中间市场还是要静下心来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总结。即便最终消亡也要给历史留下宝贵的遗产。

第一,将宝贵的经验留下来。包括笔者在内的相关人士目前正做的就是这项工作。

第二,要反思我们过往的过失。笔者认为,中间市场最大的过失就是缺乏团结精神,总想明哲保身。我们为什么不能团结起来去游说政策制定者?沿用李小加的一句话:既然我们都是做好事,当好人的人,那又怕什么呢?

事实证明,明哲保身是保不了的。

关于个别中间市场的转型,虽然他们有效回避了国务院38号文,但如果以失去公信力为代价的话,那还是不值得。因为市场性质由平台转为中间商之后,你无法再次撑起公信力这面大旗。

文章至此,我们还会管叫中远期市场为现货市场吗?如果不叫现货市场,那又是什么市场呢?其实,现货市场的称谓也不符合多层次商品市场的发展。

在笔者结束这篇文章之时,刚好读到李小加的“走进前海交易中心”的文章。小加总裁声称,前海平台不是期货市场。那它又是什么市场呢?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7-05-13
下一篇 2017-05-13

相关推荐

已有 1 条评论
  1. 何志成微信课堂

    中国特色,呵呵

    2017年5月14日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