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货市场”称谓为什么能够很快流行,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更多的纯金融属性平台乐此不疲,他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遮羞布来使用;
第二,管理层也愿意,因为它符合大宗平台相关管理文件的精神(如:38国务院号文等)。
既然你是现货市场,所以你应该是20%保证金;既然你是现货市场,所以你只能实行现货的交易方式等等。
可见,一个称谓的不同决定了一类市场的命运。
一个称谓何以能够决定一类市场的命运?因为在中国,平台称谓会与政策进行挂钩,这样它就会决定一个市场性质甚至交易模式等等。也就是,你是现货市场那就得按照现货市场的规矩进行管理。可见,平台称谓在中国的重要性。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远期市场称谓的变化。
从中国中远期市场建立到2006年,平台称谓一直比较稳定,其基本就是中远期市场。那一时期,国家对中远期市场的管理也比较简单,并未对交易模式等做出明确的限制。可称这段时期为中远期市场平稳发展期。
2007—2011年,中远期市场开始往过度金融化方向发展,于是政策也逐渐开始出现限制性的语言,只不过那时的限制仍稍显含糊,对于什么是“类期货”等并未做出更为详尽地解释。虽然,这段时期中远期市场有过热迹象,但总体还算可控。
2012年起,随着国务院38号文的颁布,政策性限制已经非常明确。尤其是“六不得”等的政策出台,几乎将中远期市场推向了发展的边缘。自那以后,中远期市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易模式创新。如果说之前的交易多少还带点商品属性的话,此后的交易几乎大部分都转向了类金融化。这正是这类市场走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家政策的本意是要想中远期市场回归现货,但实际结果却正好走向了相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中国特色,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