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中的恒瑞医药:市值蒸发3000亿 销售费用畸高 “仿转创”添阴霾

一场席卷全国的反腐风暴,令医药上市公司集体重挫,尽管已对传闻进行回应,但“药茅”恒瑞医药依然未能幸免市场波动。

截至9月27日收盘,恒瑞医药股价报收45.31元/股,市值约2890亿元,而相较历史巅峰的约6000亿元,此时的恒瑞医药市值已蒸发超3000亿元。

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第一梯队选手,创始人孙飘扬将恒瑞医药从一家小小制药厂一手打造成“仿转创”的龙头,而近年来,受到集采和医保谈判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业绩持续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23亿元的背后,市场费用、学术推广方面就高达20亿元。

眼镜财经》关注到,医药反腐重拳之下,八月以来恒瑞医药一度陷入舆论之中,大量资金出逃,虽公司多次辟谣并报警处理,但此前就已有“点名”前科的恒瑞还是引发业界对畸高销售费用的诸多猜测……

风波中的恒瑞医药:市值蒸发3000亿 销售费用畸高 “仿转创”添阴霾

业绩承受集采压力 市值缩水3000亿

历史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之前,恒瑞医药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20%。而2021年起,恒瑞医药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状态被终结。

2022年,受到集采降价、医保谈判降价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恒瑞医药业绩再次下滑,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17.87%和13.77%。

2023年以来,公司业绩止跌回升,但仍未回到2021年同期的高点。根据恒瑞医药财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68亿元,同比增长9.19%;归母净利润23.08亿元,同比增长8.91%;归母扣非净利润22.43亿元,同比增长11.68%。

《眼镜财经》观察上半年收入结构,恒瑞医药仿制药收入基本与同期持平。随着医疗机构诊疗复苏,处方药需求逐步释放,恒瑞医药手术麻醉、造影等产品以及新上市的仿制药销售同比增长较为明显,但仿制药集采对销售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而就市场期待恒瑞业绩回暖之际,一场被誉为“史上最强医药反腐风暴”正在迅速席卷而来,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而恒瑞医药陷入舆论风波旋涡,资金大规模外流,导致公司股价遭受重挫。

7月31日数据显示,恒瑞医药股价一日跌幅高达9.11%,此后1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市值持续缩水,总计蒸发约630亿。而该情况也对恒瑞医药的大股东孙飘扬造成沉重打击,其个人财富遭受数百亿的巨额蒸发。

在2019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孙飘扬家族以1824.3亿元的财富位列第四,仅次于马云马化腾许家印。2020年,孙飘扬选择了“功成身退”,主动辞去恒瑞医药董事长职务,但此后公司股价从超过6000亿元的高位一路下挫,一度跌破2000亿,当前较历史巅峰已蒸发约3190亿元。

巨额销售费用蚕食利润 或转嫁至产品售价

在恒瑞医药半年报发布后,市场聚焦点逐渐因“反腐风暴”集中在恒瑞医药公司的销售开支上。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在研发领域投入30.58亿元,同比增长6.73%,研发投入总额不菲。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恒瑞医药上半年销售费用36.78亿元,同比增长12.61%,占总营收的32%,其中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等市场费用20.19亿元,占总销售费用的54%。

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家以创新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药企,恒瑞医药花在销售上的钱,比花在研发上的钱多了6亿多。

业内研究员向《眼镜财经》表示:“当前国内制药企业平均销售费用率在20%左右。”然而,恒瑞医药的情况似乎与这一趋势不符,该研究员还表示:“对于初创药企而言,商业化布局常常是取得营收的前提,因此销售费用较营收是前置的。”

不过,恒瑞医药作为头部创新药企,收入规模已然不低,但销售费用率依旧较高。

实则,畸高的销售费用并非今年的特例,近几年来,恒瑞医药的销售费用一直维持在高位。过去三年中,恒瑞医药的销售费用占比连续攀升,超过三成的不容乐观的比例。

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尽管销售费用有所下降至73.48亿元,但相对应的营收也呈下滑态势,为212.8亿元,这导致销售费用占比仍保持在35%左右的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公司销售费用分配,其中近一半的费用被耗费在”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上。

业内分析人士称,一般情况下,医药企业的”学术推广”往往用于疏通销售渠道,然而如此巨额的销售费用很可能被转嫁到最终产品的销售价格中,这也正是当前国内强力开展医药领域反腐的主要动因之一。

曾多次陷入行贿风波 转型面临“内忧外患”

除了股价持续的大幅下跌,在医药反腐背景下,公司的诸多传闻也纷至沓来,让投资者们愈发忧心忡忡。

近期,恒瑞医药被爆出“分公司办公室被查”的消息,《眼镜财经》注意到,一则关于“深圳办事处被一窝端”的传闻更是在股吧和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

针对这些传闻,恒瑞医药不得不在各个互动平台上进行多次的辟谣,声称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状况依然正常,对上述传闻予以了坚决的否认。

8月9日晚,在投资者的持续追问下,恒瑞医药再度发表声明,强调近期的传言毫无根据,明确表示公司及其下属分子公司,并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情况。公司方面还表示,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获得了受理。

然而,尽管公司高层力图平息市场的担忧,并表示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法律行动,但投资者对这些官方声明似乎并未完全释然。股价的持续下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投资者似乎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对恒瑞医药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市场分析师向《眼镜财经》表示:“尽管公司否认了这些传闻,但市场的不确定性已经导致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受挫。未来公司需要更多的透明度和证据来恢复对公司的信任。”

当前来看,投资者对公司的负面情报和传闻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度,而市场传言实则事出有因,早年间恒瑞医药就曾多次陷入行贿风波。

2020年,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显示,恒瑞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新晨医药的医药代表被曝向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原麻醉科主任雷某行贿近300万元。这一判决无疑将恒瑞集团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久后的2021年,恒瑞因为涉嫌虚构费用,被财政部点名点评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根据财政部的披露,恒瑞集团涉嫌虚构各类费用,涵盖了从2018年开始的一系列费用支出,总额高达近420万元。这其中包括虚构的机票费、过路费、咨询费、广告费等,这些费用被列支为公司员工的福利奖励支出。此外,披露显示恒瑞还涉嫌虚假报销专家讲课费、点评费、主持费等,甚至还包括赠送客户礼品、支付学术活动的餐费。

而值得一提的是,反腐风暴中,恒瑞医药的“转型梦”依然是同样重要的议题。

2022年恒瑞医药在年报中表示,仿制药集采所带来的冲击,中选价的不断下降使得公司的利润空间急剧萎缩。

其次,多款创新药的医保谈判价格重新调整,导致医保销售价格的骤降,进一步加剧了收入的下滑。另外,疫情的肆虐也对恒瑞医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医疗机构的诊疗业务量因此而减少,同时出口订单也积压不前,致使销售收入遭受重创。

当前,恒瑞医药“仿转创”面临着诸多困境。传统产品利润空间遭受集采政策的严重挤压,创新产品尚未能够迅速展现出强大的局势支撑能力,而公司高额的研发投入又未能换来应有的回报。

当前局势下,业界对于恒瑞医药的前景喜忧参半,恒瑞医药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应对王者归来的艰难挑战,《眼镜财经》将会持续关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 2023-09-28

相关推荐

  • 应急保供,守护生命 医药行业驰援临夏地震灾区爱心榜单

    东北制药[000597]大股东辽宁方大集团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4000万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元的物资 19日,辽宁方大集团通过甘肃省红十字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4000万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元的物资,用于积石山县及周边受灾地区的相关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其中4000万元现金已捐赠到位;防寒大衣、针织衣物、羊肉、面点、饮料等灾区急需的物资,从位于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方大乡村振兴工厂紧急装车,送往灾区。 健康元[600380]捐赠2000万元救援资金和医疗物资 健康元及其控股子公司丽珠集团通过珠海红会向灾区捐赠总计2000万元的救援资金和医疗物资,包括1000万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元的药品,用于受灾地区的紧急救援、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救援队伍支持及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 人福医药[600079]子公司宜昌人福药业捐赠1000万元资金及药品驰援甘肃地震灾区 23日,宜昌人福药业通过宜昌市红十字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400万元现金及价值600万元的药品,用于支持当地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 智飞生物[300122]捐赠1000万元驰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 21日消息,智飞生物闻讯立即启动救灾响应,通过重庆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驰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用于受灾地区的紧急救援、群众生活救助及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 中国生物制药[1177]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550万元药品与食品 20日,中国生物制药宣布,携正大天晴、北京泰德、南京正大天晴、正大青岛、正大清江、正大丰海等成员企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价值550万元的药品与食品,紧急驰援当地医疗救治和灾民安置工作。 康恩贝[600572]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近500万元款物 22日,康恩贝通过杭州市红十字会、滨江区红十字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近500万元款物。 扬子江药业集团紧急调拨9.4万盒急需药运往甘肃积石山县 21日,扬子江药业集团…

    2023-12-25
    2.5K
  • 多维度高质量发展谋求破局 基石药业等创新生物药企市场估值向内在价值靠拢

    中国医药行业在十余年间取得瞩目成就,新设的数千家生物科技公司几乎覆盖了所有前沿领域,极大地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创新疗法开发能力的差距。近两年,尽管创新药出现了高速发展伴随重复建设后的阵痛——“资本寒冬”现象,但推动行业长期向上的因素实际更为有利,包括人们不断增强的健康意识、加剧的老龄化程度和稳步提升的医保支付能力等,这意味着创新药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仍将持续。 近日,知名医药行业媒体《E药经理人》使用Derwent Innovation专利数据及Cortellis™竞争情报和临床试验数据,评选并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该榜单作为代表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第一阵营,是中国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而基石药业-B(02616.HK)、科伦博泰生物-B(06990.HK)、亚盛医药-B(06855.HK)、迈威生物-U(688062.SH)、诺诚健华(09969.HK)、君实生物(01877.HK)等企业均位列其中。这些敏于行的领先创新药企正走向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多维度高质量发展之路。 维度一:研发成果获国际学术舞台认可 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召开在即,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会议之一。目前已有数家创新药企宣布有临床成果入选2023ESMO的口头报告环节:恒瑞医药有4项临床研究入选简短口头报告,基石药业年报披露,不少创新药企的产品销售收入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快速大幅增长,自我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其中,康方生物销售增长167.4%,君实生物增长103%,复宏汉霖增长82.2%,百济神州增长70.3%,基石药业增长53%,诺诚健华增长48%,再鼎医药增长40.6%。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意味着已资本市场最看重的,也是创新药企的生存能力所在。 维度三:在研重磅项目优势明显 百济神州蛋白降解项目EGFR-CDAC具有抑制多种EGFR突变以及避免EG…

    2023-10-16
    6.4K
  • 恒瑞医药是如何失掉“人心”的?

    即将过去的2022年中,投资者选择抛售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离开恒瑞医药的不仅只有投资者,还有不少高管。2022年中,恒瑞医药就有4名高管离职。其中,恒瑞史上“最年轻副总”张晓静在荣升副总经理半年后,“闪电”跳槽德琪医药。这些事实预示着,恒瑞医药的问题并非仅停留在业绩层面。 一直以来,恒瑞医药都被市场认作国产制药“一哥”,为何如今频繁出现高管离职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着这家曾经“无人可比”的明星药企? 01 恒瑞高管“全景图” 为了搞清楚上面提到的疑问,我们全面复盘了恒瑞医药2010年以来的高管任职情况,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 从2010年算起,共有27人在恒瑞医药担任过高管职位,其中15人已经离职。对于一家医药企业而言,恒瑞医药这样的人员变动频率算不上特别高。 但如果进一步聚焦这些高管的离职时间,就会发现这15名离职高管中,有10人的离职都发生在最近三年。由此,对于恒瑞医药高管的讨论应该分阶段进行。 图:恒瑞医药2010年至今高管名单,来源:锦缎研究院,公司股票。 图:2020-2022年恒瑞医药净利润,来源:公司公告 没有达成业绩,所以取消激励计划,这本应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做法。但对于企业高管而言,股权激励的失效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 恒瑞医药股权激励计划失败,短期内再次推行新激励计划的概率并不大,这就意味着公司高管将只能赚到“基础工资”,这对于有追求的高管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尤其是职业生涯最宝贵的几年中如果无法获得股份激励,那么无异于是在浪费时间。 此外,蒋新华、周云曙、孙辉、刘疆、李克俭等恒瑞医药的“第一代”高管已经在过去两年先后“退休”,但他们仍持有公司大量的股票,随时都有ARma公司。 这套策略在过去完全行得通,毕竟药企

    2022-12-29
    17.7K
  • 三次搭“快车”,基石药业商业化提速,管线2.0持续扩容

    13亿元授权基石药业的商业化之路再一次搭上“快车”。此前ARma也开始重视“license in”,效仿跨国制药巨头开启“买买买”模式,通过License in或直接收购Biotech或其产品来丰富研发管线。 在新生代药企中,基石药业有着显著的首创和差异化特色,商业化能力也初露锋芒。 今年,基石药业成功上市了阿伐替尼和普拉替尼两款同类首创产品,上半年两款新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观的销量;即将上市的艾伏尼布有望成为国内首个IDH1抑制剂,核心品种舒格利单抗是全球首个覆盖非小细胞肺癌III期和IV期患者的抗PD-(L)1抗体。 事实上,基石药业立足于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追求“差异化”的布局思路。 从管线布局来看,通过“自研+引进”,基石药业已储备了15项差异化的产品,且研发布局正从1.0进化到更加注重源头创新和差异化的2.0时代。未来,“基石模式”将更适应医药创新的新形势。 来源:证券时报

    2021-11-26
    2.5K
  • 基石恒瑞再现10亿元级药物合作项目 国产创新药企强强联手成趋势

    基石药业达成超10亿级的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基石药业抗CTLA-4单克隆抗体CS1002,恒瑞医药将获得CS1002在大中华地区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中国药企之间的合作也在发生变化,较早时间中国以仿制药为主,药企之间的合作较少,较多的是流通企业的代理模式为主,在近5年来尤其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后,中国药企之间的合作更为频繁,正大天晴与亿一生物、康方药业,天境生物与济川药业之间的合作等。 这些合作很多都是在面临商业化前,也就是在临床试验的较后期确定性较强的阶段。如此次恒瑞医药与基石医药合作的药物,才在今年9月份举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发布BMS,商品名为Yervoy)。Yervoy已在中国获批上市。EvaluatePh高盛预测其全球销售额或达到26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创新药发展,同时也一直坚持要求创新药需要坚持临床价值导向。 如11月19日,CDE正式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就是为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促进抗肿瘤药科学有序的开发。 实际上,这也是目前一些大企业之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基础。 例如,此前诺华斥资22亿美元买入百济神州PD-1百泽安,巨额资金创下了彼时中国药物“

    2021-11-25
    2.0K
已有 0 条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