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过去的2021年,市场交投活跃度持续提升,自营投资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券商业绩主要增长引擎。数据显示,2021年日均股票成交额为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5.33%。仅管佣金率小幅下滑,但证券行业全年实现经纪业务净收入1545.18亿元。

这一年,注册制改革助推IPO规模创历史新高,资管主动管理转型成效凸显。截至2021年末,券商股权承销规模达1.82万亿元,其中,IPO规模同比增长15.47%至5426.75亿元。在资管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末,证券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0.88万亿元,同比增加3.53%,尤其以主动管理为代表的集合资管规模大幅增长112.52%达到3.28万亿元。

得益于北交所鸣锣开市、全面注册制稳步推进及财富管理转型进入深水区,证券行业在2021年迎来“高光时刻”。根据中证协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140家券商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大关,证券从业人员也重回34万人关口。截至2021年末,140家券商实现营业收入5024.10亿元,净利润1911.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3%、21.3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星展证券“落地”上海,北上广三地的券商数达60家,占证券总数的比例为50%。

为洞悉证券行业在变革中的探索路径,金融界联合天眼查推出《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主要从证券公司业绩表现、财富管理转型现状以及全面注册制改革为券商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三方面展开分析。

北上广三地券商占半数 中信证券万亿资产“一骑绝尘”

2021年1月14日,首家来自新加坡的外资券商星展证券进驻黄浦江畔。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股东为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集团和上海东浩兰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黄埔投资控股集团等国有企业。在120家证券公司中,包括星展证券在内的合资券商共有12家,分别为高盛高华证券、瑞银证券、瑞信证券、中德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大和证券、星展证券。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2家合资企业无不坐落于北京、上海、深圳。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注:根据中证协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证券行业总资产为10.59万亿元。因其将20家资管子公司视为独立的证券公司,故共有140家券商。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吸引券商机构驻扎的重要因素。经济实力强的城市不仅吸引外资企业,对于本土企业亦是如此。据天眼查数据显示,120家证券公司中,总部位于广东的数量最多,达22家。上海、北京紧随其后,分别有20家和18家券商。经计算,位于北上广三地的券商共计60家,占券商总数的比例达50%。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资产总额“一骑绝尘”,达1.28万亿元,是唯一一家资产超万亿的券商机构。华泰证券总资产为8066.51亿元,国泰君安、海通证券总资产均超7000亿。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金公司、申万宏源总资产分别为6497.95亿元、6010.11亿元。招商证券、中国银河和广发证券均是5000亿级,而中信建投稍逊一筹,其资产总额为4527.91亿元,位列第十名。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140家券商创收超5000亿 10家券商净利润入围“百亿俱乐部”

2021年股市行情震荡,分化明显,券商板块持续“赢业绩、输板块”,不过在流动性合理充裕、A股结构化趋势以及居民财富搬家效应的共同作用下,2021年市场交投活跃度较上年进一步提升。2021年日均股票成交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5.33%;2021年上证和深证日均换手率分别为0.97%、2.13%,较2020的0.82%、2.25%增减互现。

在市场助推下,券商行业2021年迎来“丰收大年”,ROE回升至7.83%,杠杆率创历史新高。根据中证协披露的数据,140家券商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2.03%至5024.10亿元;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21.32%至1911.1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Choice数据显示,49家上市券商中,8家券商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10家券商入围净利润“百亿俱乐部”。其中,“券商一哥”中信证券遥遥领先,营收净利均稳坐冠军宝座。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5.24亿元、23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1%、55.01%。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营业收入前四的席位不变,除中信证券外,还有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三家券商营收分别为432.05亿元、428.17亿元、379.05亿元。中国银河在过去一年发展迅速,其营收排名从第八名直接晋升为第五名。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增比长51.52%至359.84亿元。

在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不进则退。而屡次因宕机冲上“热搜”的招商证券则下滑明显,其营收名次从第七名跌至第十名。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招商证券营收为294.29亿元,同比增长21.22%。

在净利润方面,除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外,净利润“百亿俱乐部”名单中又增加了5家券商,分别为招商证券(116.45亿元)、中金公司(107.78亿元)、中国银河(104.30亿元)、中信建投(102.39亿元)、国信证券(101.15亿元)。而申万宏源却从净利润第八名跌出前十榜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其归母净利润为93.98亿元,同比增长21.02%。

券商行业2021年业绩为何普遍大增?对此,证券研究分析师表示,从盈利驱动力角度来看,2021年券商盈利高增的主要原因是财富管理业绩的逐步推进和经纪、投行业务的业绩持续发展。财富管理规模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带动券商业务规模的不断提升;经纪、投行业务受益于市场高景气和注册制改革、北交所建立等多层次市场建设推进,推动了券商业绩增长。

43家上市券商研发投入超200亿 财富管理转型显成效

国内居民可投资金融资产迅速增长,证券公司传统佣金收入下滑,传统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主要承担着服务中介、资本中介及交易中介三大职能。随着财富管理时代来临,代销收入成为传统经纪业务收入转型点,投行、资管迎来发展黄金期。

2021年“含财量”成为热频词,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净收入无疑成为考核其成色的重要指标。根据中证协披露的数据,2021年证券行业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净收入206.90亿元,同比增长53.96%,占经纪业务收入比例为13.39%,占比提升3.02个百分点。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梳理券商年报发现,中信证券代销金融产品净收入率先于2020年突破10亿元大关,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这一业务净收入达26.55亿元,同比增长35.12%。与此同时,代销金融产品净收入占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8.20%增至20.39%。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末,除中信证券外,中金公司、广发证券代销金融产品规模也已突破10亿元大关,分别为11.36亿元、10.95亿元,二者占经纪业务的比重分别为19.27%、14.81%。

代销金融产品净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中,国泰君安和中国银河增势强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上述两家券商的代销金融产品净收入分别为9.50亿元、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36%、120.33%。与此同时,其代销净收入占经纪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11.33%、12.13%。上述10家券商代销金融产品占比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可见券商对通道业务的收入依赖度有所降低。

2019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陆续有包括29家券商在内的60家机构获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自此,投顾业务也成为券商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胡聪慧表示,相较于基金公司,券商在财富管理客户数量方面有一定优势。此外,券商客户普遍熟悉权益市场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且可投资资产规模也相对较高。不过,券商未来需要引导个人投资者从交易型需求转向配置型需求转变,从长期配置中实现财富的积累。

然而,基金投顾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投顾人员的专业服务及科技实力的增强。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1月13日,近一年来证券从业人员增加了8593人,重返34万人大关。其中,投顾从业人数增加最多,从2017年的4万人增加至6.8万,年复合增长率近15%。

统计显示,中信证券投顾数量突破5000人,位居榜首。广发、国君、银河、建投和国信投顾数量超过3000人,投顾数量在公司总员工数量整体超过30%。

在信息科技投入方面,除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6家券商未披露外,43家上市券商研发投入超200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华泰证券研发投入一骑绝尘,较上年同期增长26.23%至22.28亿元。中金公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研发投入均超10亿。

财富管理转型进入深水区,券商下一步将如何布局?业内人士指出,第一,坚持严选产品、买方视角、全程服务的财富管理理念;第二,重视代销金融产品和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第三,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强财富管理专业团队建设。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 券商行业喜迎“春风”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提出要求,“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的决心不改,今年两会期间,“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首次出现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注册制全面落地施行,注册制将会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和市场活跃度,券商保荐承销业务迎来飞速发展期。平安证券在研报指出,截至2021年末,券商行业股权承销金额1.82万亿元,其中,IPO金额5426.75亿元,股权再融资规模9609.44亿元;债券承销方面,2021年券商承销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ABS合计规模达8.41万亿元。根据中证协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140家券商共实现投行收入699.83亿元。

在行业整体向好发展时,龙头券商的优势尽显,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势。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信证券IPO及再融资募集金额共计2999.30亿元,占承销规模市场份额的比例达19.95%,连续多年蝉联冠军。Choice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于2021年共为57家IPO公司保荐,其中,万亿巨无霸中国移动的“回A之旅”便有中信证券的身影。中国移动首发募集资金为2021年最高,达486.95亿元。

2021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10家券商净利润破百亿,注册制改革助力投行业务高速发展

中信建投的IPO保荐数为34家,仅次于中信证券。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电信回归A股便是由中信建投和中金联合保荐。而另一家万亿资产沪农商行的首发保荐机构则是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

随着A股IPO募资规模的持续提升,券商投行收入也水涨船高。中信证券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截至2021年末,投行业务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8.52%至81.56亿元。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紧随其后,分别为70.36亿元、56.31亿元。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及国泰君安的投行净收入也均超40亿元。

受政策红利影响,证券行业虽然“一夜如春”,但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证券公司一方面要按照证监会要求建立起“三道防线”,另一方面,券商也应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保荐机构的定价和销售能力。

结语:由于地缘政治变局和疫情蔓延超出预期,二级市场震荡加剧,日成交额出现萎缩,2022年开年,券商行业自营业务普遍出现亏损,业绩大幅下滑。不过,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化,过去靠经纪业务“一条腿”走路的券商开始确立“投行+投资”的发展模式,未来券商行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在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下,中小券商如何借势突围,这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来源:金融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22-05-26 09:10
下一篇 2022-06-01 10:03

相关推荐

  • 海澜之家2024年营收209亿元 连续6年位居A股服装上市公司榜首

    尽管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待提升,部分商品销售和服务消费较为低迷。在此背景之下,4月29日,国民男装品牌海澜之家(600398.SH)发布了2024年财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9.57亿元,并连续六年名列A股上市公司服装行业榜首,归母净利润21.59亿元。 此外,根据欧睿数据,海澜之家凭借产品力提升和渠道优质管理,以5.0%的男装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排名第一。 20多年来,海澜之家集团始终坚定地走品牌服饰发展道路,打造特色鲜明的服饰品牌,提升服装产业链效率,探索服饰零售新模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加大数字转型力度,提升运营效率。 品牌年轻化发展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日益精细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创新随着消费升级,促使服务提供者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丰富服务种类。根据新华网报道,年轻人消费态度上,有58.6%的消费者选择“只买需要的”。 在此背景下,海澜之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布局科技功能,打造品质、IP时尚、环保三大产品系列,打造极致爆款单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场景的个性穿搭需求。 公司不断扩充产品品类,在衬衫新物种上,不仅有茄克式衬衫,还增加了衬衫套装;在运动休闲类产品方面推出夏季的韵彩自然POLO衫。 在科技功能方面,海澜之家在24年春季推出了远行茄克,兼顾户外运动和日常休闲两个应用场景;24年的极光羽绒服,做到了800蓬95绒的最高配置。 在IP方面,海澜之家“龙腾九州”系列是夏季热卖系列,从原创、非遗、国风、国潮等多个维度,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这不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支持。 报告期内,海澜之家在研发方面的费用投入突破2.88亿元,同比提升43.82%。 2024年1月,由海澜之家冠名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发射,这也是全球首创的全…

    2025-04-29 消费
    3.0K
  • 营收净利双升,学大教育多元布局激发增长新动能

    4月26日,学大教育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和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学大教育实现了营收、净利润两位数增长。同期,学大教育彻底甩掉了回归A股时所背负的高达23.5亿元的债务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另外,报告期内,公司个性化教育业务、职业教育、文化阅读、医教融合等各大核心业务均取得不俗的业务表现。 2024年末,学大教育董事会审议通过,拟以不低于1.1亿元且不超过1.5亿元资金回购公司股份,这一回购计划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内在价值的长期信心。叠加业绩快速增长,债务出清等利好推动,资本市场对学大教育的发展信心持续提升。公告显示,学大教育已出资5999.52万元完成对120.86万股股份回购,并于3月末完成上述股份注销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投资者。 财报发布后,华泰证券发布研报,对公司股票目标价调高至64.78元/股。另有银河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多家券商给予“买入”“推荐”“优大于市”评级。2025年开年至今,学大教育股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较年初上涨约24.06%,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反映出对公司业绩复苏和长期成长性的高度认可。 营收净利连续两位数双增,财务结构全面优化 财报数据显示,学大教育在2024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86亿元,同比增长25.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16.84%。报告期内,学大教育实施股权激励产生了股份支付费用4525.08万元,若剔除该部分影响,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5亿元,同比增长达34.04%。自2021年实施战略转型以来,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营收、净利润的两位数增长。 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得到延续。一季报显示,公司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22.46%;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增长47.00%。 根据财报来看,公司业绩的持…

    2025-04-29 资本
    779
  • 金叫唤 | 保底30万件酒的协议泡汤了

    老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但有时候,不成买卖便成仇。 今天金哥带你看看酒业合作双方撕破脸皮前后,裹挟其间的喧嚣、浮躁甚至粗陋,以及可能的套路和陷阱。 “甲方”是来自陕西白水的杜康酒业销售有限公司,它的大股东是陕西杜康酒业集团。 说起杜康酒,就不能不提及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历史上,杜康酒还曾引发了一场跨越陕豫两地的“杜康”商标之争,好在如今一切都平息了。 目前白水杜康确定5万吨产能目标,正在冲刺“全国清香白酒行业前十”。今年4月,陕西杜康酒业集团董事长张红军还告诉媒体,要坚持“让每一位合作商都有钱赚”的原则,实现合作共赢。 听闻此言,不知道来自安徽阜阳的心丽酒业公司(化名)负责人又会作何感想?四年前,心丽酒业以“乙方”的身份与白水杜康签订了一份名叫“商标许可及技术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该协议除了第一条说到“商标”外,其他内容主要事关酒水的买卖。 该协议明确乙方“保底灌装任务”为30万件(500ml*6)。 同时约定,如乙方未完成协议任务量,需在协议签订时限,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支付保底任务量未完成件数的对应款项。 任何一方存在违约,协议规定按“合同总结算金额的30%”承担违约责任。 双方合作时间从2021年9月14日至2023年1月21日。 一字一句阅读完上面的协议内容,你会发现:30万件的保底灌装任务,心丽酒业即使不能按时完成,但也得限时把全款给付了。 一件6瓶,白水杜康以“每瓶6元”的价格跟心丽酒业结算。那么,30万件酒对应的酒厂货款至少是1000万以上。 对于这样的合作,白水杜康应该是熟门熟路。心丽酒业的实力又如何呢?成立于2018年的心丽酒业,注册资本50万元,股东是两个自然人。 不过,2021年,被认为是清香名酒的起势年。加上白酒行业当年涨价范围广频次高,这是不是也给了心丽酒业足够的自信,金哥就不知道了。 反正最后双方都信心满满地在协议上签了字。 彼时,…

    2025-04-29
    2.0K
  • 2025年一季度业绩大幅回暖,主动“踩刹车”的舍得酒业强势复苏

    近日,舍得酒业(SH600702)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舍得酒业实现营业收入15.76亿元,环比增长75.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1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经历连续三个季度的理性降速后,舍得酒业业绩强势呈现“V”型反转。这份成绩单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回应,4月28日,舍得酒业股价盘中涨幅一度达2.49%,位居板块前列。 近一年来,舍得酒业以不破不立的决心主动“踩刹车”,全面实施控量挺价策略。在坚守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下,舍得酒业聚焦核心市场、深化渠道改革、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成效稳步落实,向上拐点已现。 深蹲起跳,一季度多项核心数据重回增长轨道 历经多年的规模式扩张,白酒行业正面临渠道堰塞、价格倒挂等系统性风险。在存量竞争与强分化叠加的产业变局中,唯有主动释放结构性压力,方能在新周期窗口期构筑起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支点。 一季度报数据显示,舍得酒业经营动能提速,多项核心数据大幅改善,为2025年业绩全面修复奠定基础。 经营质效双升,强化发展韧性。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42亿元,同比增幅达106.76%,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营业成本与管理费用同比分别下降11.25%和25.24%,形成“现金流倍增+费率双降”的良性财务状态,进一步夯实抵御市场波动的安全屏障。 渠道动能释放,双线协同增效。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坚定“聚焦打造N个小区域、高占有的基地市场”策略,优化经销商网络,集中资源扶持优质合作伙伴,有效恢复渠道信心。截至报告期末,合同负债2.06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0.413亿元。线下精耕的同时,线上渠道打开了增量空间,电商销售额突破至2.05亿元,同比增速36.71%。双渠道势能共振,为市场拓展注入持久动力。 产品结构优化,毛利修复企稳。2025年第一季度,舍得酒业继续聚焦核…

    2025-04-29
    2.1K
  • 酒鬼酒缩水、多品牌协同难题待解,中粮酒业2025年百亿营收目标能实现吗?

    你知道浓眉大眼的中粮酒业,2025年的目标是什么吗? 争取2025年实现“整体营收”破百亿,这是中粮酒业成立5周年时对外宣布的。时间是2021年,也算是它的“十四五”规划。 而中粮酒业更长远的目标则写在中粮集团的官网上,打造“中国最优秀的综合性酒类公司”。 什么是“最优秀”?在金哥看来,可能不是中国的“帝亚吉欧”,至少也是中国的“保乐力加”吧。 中粮酒业的全称是“中粮酒业投资有限公司”。雄心勃勃的它,旗下拥有一些响当当的品牌:“长城”“华夏”“桑干”“五星”“酒鬼”“内参”“雷沃堡”“孔乙己”,以及进口酒商号品牌“名庄荟”。 一、实现了哪门子的“协同”? 中粮酒业今年能顺利实现营收百亿的目标吗? 金哥查了下,在中粮酒业2021年宣布百亿目标时,酒鬼酒(000799)当年的营收为34亿元。 而2024年,酒鬼酒预计营收仅实现14亿元左右。 四年时间,营收不增反减,还缩水了20亿元,这无疑为中粮酒业的“十四五”规划能否顺利收官,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酒鬼酒“喝大”的背后,其他品牌能否顶上,并弥补这个“缺口”呢? 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公开资料来评估下。 中粮孔乙己酒业有限公司,是中粮酒业100%控股的黄酒企业。多年来,中粮酒业一直试图推动“孔乙己”混改,但迟迟没有下文。 据金哥了解,2023年“孔乙己”实现营收约6152万元。而同期的黄酒上市公司,最少的营收也有5亿元。两相比较,“孔乙己”的体量跃然纸上。 长城葡萄酒,是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2021年,其曾提出在2025年努力实现营收50亿元。 不过,这只是愿景描述而已。这里有一个可资参考的案例:作为葡萄酒行业领军企业的张裕,2024年营收32.77亿元,同比下降25.26%。 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光景,恐更是一言难尽。 金哥注意到,之前有媒体披露:由于中高端产品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再叠加消费萎缩等因素影响,长城…

    2025-04-23
    1.8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