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谈领导力:成长型思维、年轻人赋能,以及开源AI的力量

阿里巴巴正长期受到组织架构混乱、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监管压力等困扰。

《The Thought Stack》是由Starlabs Consulting发起的专题专栏,聚焦于全球颠覆式科技领域领导力的研究与洞察。栏目立足全球视野与战略咨询实践,旨在为业界提供具有前瞻性、可借鉴的领导力思考框架与实践启示,助力企业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成长与价值创造。

本期我们将聚焦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现任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探讨他如何在转型关键期推动企业重拾成长型思维,赋能年轻一代管理者,以及构建开源AI生态的愿景。从他的战略判断与价值主张中,我们试图提炼一种面向未来的领导力框架:如何在组织复杂性加剧、技术范式演进的背景下,重塑企业的核心使命与领导逻辑。

蔡崇信谈领导力:成长型思维、年轻人赋能,以及开源AI的力量

蔡崇信(Joseph Chung-Hsin Tsai),1964年1月出生于台北,13岁随家人移居美国和加拿大,并获得了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法学学位。1999年,在法律和投资界风生水起的蔡崇信,做出了一项大胆决定:辞去年薪70万美元的私募股权工作,加入阿里巴巴——一个在杭州居民楼里发起的、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团队。

作为唯一一位有西方背景的联合创始人,蔡在塑造阿里的基础架构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曾任首席财务官及执行副董事长。他在建立公司财务和法律体系方面居功至伟,推动了支付宝的发展,也为阿里拓展全球市场奠定了基础。

如今担任董事会主席的他,正开启自己在阿里传奇之旅的新篇章。尽管他对中国早期电商发展的贡献极具启发性,并在体育界和web3均有广泛涉猎,在本篇The Thought Stack的新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他的领导哲学的更深层次:有关成长型思维、对年轻一代的赋权,以及在后平台时代构建开源生态系统的愿景。

蔡崇信谈领导力:成长型思维、年轻人赋能,以及开源AI的力量

回归初创心态,重拾简单愿景

随着阿里巴巴即将迎来第三个十年,这个中国电商霸主正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在多次公开发言中,蔡崇信坦率表示,公司正长期受到组织架构混乱、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监管压力等困扰。

在他看来,大型企业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过于依赖固有架构——许多大公司都试图将业务方向套入现有组织架构,而正确的做法,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明确方向,再设计结构,并寻找合适的人才。

“如果你回顾阿里的历史,我们所有高速增长的业务,都是有机发展出来的。”

蔡指出,阿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推动“有机创新”的能力。尽管阿里在并购方面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在面临危机时,其领导层总能确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将这些解决方案整合成一个协同的生态系统。

蔡崇信谈领导力:成长型思维、年轻人赋能,以及开源AI的力量

在2025年世界政府峰会(World Governments Summit)上,蔡崇信与梦工厂联合创始人Jeffrey Katzenberg探讨企业生存与创新文化。

例如,2000年代初,eBay快速进军中国市场,阿里通过推出面向消费者的B2C平台淘宝,实现了从原始B2B模式的重大转型。而为了应对在线支付的欺诈风险,支付宝应运而生,成功建立起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

当淘宝的变现问题浮出水面时,公司开发出基于搜索的广告系统,成为其主要营收引擎。随后,由于云计算成本不断攀升,阿里重金投资自建云基础设施——这一决定在长期内获得了巨大回报。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蔡崇信对“有机增长”的定义相当清晰:阿里是一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公司,从创始之初,其使命便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他看来,公司近年来的困境,正是源于偏离了这一使命——尤其是“忘记了谁才是真正的客户”,未能持续给用户提供最优体验。

蔡崇信谈领导力:成长型思维、年轻人赋能,以及开源AI的力量

阿里巴巴生态系统

如今,在新任CEO吴泳铭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的带领下,阿里正进行一次重大重组,确立以用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战略。原本的六大业务单元被整合为两个核心引擎:电商与云计算。

蔡表示,电商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能单靠削减成本求存,而是需要一种初创公司的成长型思维:即拥有清晰使命、明确待解决的问题,并保持绝对的专注。否则,大型公司很容易分心,迷失支撑其成长的核心价值观。

让年轻人做决定,也允许他们犯错

赋权,尤其是对年轻人的赋权,是蔡崇信领导哲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在最新一次管理层交接中,他拒绝了“执行董事长”这一职称,强调公司只能有一个最高决策者,否则会给公司内部和外部合作带来混乱。

蔡崇信谈领导力:成长型思维、年轻人赋能,以及开源AI的力量

阿里巴巴前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左)、现任董事会主席蔡崇信(中)和CEO吴泳铭(右)

在他看来,董事会主席的职责是提供支持——对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关键问题提出成熟的建议,但不要干预日常运营。

“真正的领导者是谦逊的,会去聘用比自己聪明的人。”

他在2025年世界政府峰会接受采访时说道:“重要的是,作为董事会主席,不要过多进行干预。很多身居此位的人无法放手,在我看来,那不是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的正确方式。”

“赋权意味着让年轻人做决定,允许他们犯错,并培养他们能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在某个节点上,公司的发展一定会超越领导者的个人能力范畴——这时,赋权就变得至关重要。蔡指出,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来自于信任年轻一代领导者,尤其是那些直面客户和用户的一线人员。

蔡崇信谈AI:真正的力量来自开源

在大多数人聚焦于AI对就业、教育和行业的风险时,蔡崇信始终对AI驱动下的商业前景保持乐观。他在接受CNBC采访时,回顾了阿里近期推出的AI推理模型Qwen,并指出该技术有助于人类从静态知识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他指出,“智能AI”这个概念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直观——正如不同背景的人,针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观点一样,各性别、社区、行业对AI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而其中许多尚未被充分认知。

蔡崇信谈领导力:成长型思维、年轻人赋能,以及开源AI的力量

蔡崇信接受2024年新加坡Converge Live活动采访

蔡崇信表示,“DeepSeek的横空出世”意义重大,但其重点并非在于证明中美谁在AI上更胜一筹,而是强调了“开源”的力量——“开源”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能够促进更广泛的发展,在已有模型之上搭建层出不穷的各类应用。

正如他在提及行业竞争时所强调的,“削减成本并非应对竞争的长久之计”,蔡认为,AI也不应被视为某种需要“击败”的威胁、抑或是科技企业间的逐底竞争。相反,我们应视其为一次关键的范式转变,帮助我们重新意识到开放与协作对企业、个人和政府的重要性。

生存、愿景与长期主义

蔡崇信时常提起马云曾对阿里联合创始人说过的一句话:“只要你能生存下来,能够再坚持一天,好的事情就可能发生。”这个理念看似简单,但在充满地缘政治动荡、AI冲击,以及各种不确定性的时代,也足以支撑企业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尽管阿里早已度过初创时期的生死关头,但蔡崇信始终保持清醒——即便是最具前瞻性的公司,也无法对“大公司病”保持免疫,并很可能在扩张的道路上遗失其核心价值。正如西蒙·塞内克在《从“为什么”开始》一书中所说,大多数企业和领导者在对外沟通时,采取的逻辑顺序是从外到内——先讲“我们做的东西”,再讲“我们怎么做”,最后才谈“我们为什么做”。而真正有远见的领导者,会反其道而行之,把“为什么”放在一切的核心。

阿里巴巴的重组之路或许漫长且充满变数,但在蔡崇信以核心价值位导向的长期主义规划下,这家全球电商巨头不仅有望继续成长、适应时代的变化,还能持续赋能下一代,并且不忘其“初心”。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25-03-01 21:52
下一篇 2020-12-31 07:46

相关推荐

  • 网聚暖流,情暖陇原 互联网科技企业驰援积石山爱心榜单

    度小满捐赠2000万元支援甘肃地震灾区 19日上午,度小满紧急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专项支援甘肃震区的紧急救援、救灾物资采购、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及灾后重建等工作。 字节跳动捐赠2000万元,支援甘肃及青海地震灾区 19日,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联合公益机构,为甘肃及青海受灾严重地区提供灾后救援及重建。由于当地防寒保暖需求高,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已联合壹基金,将第一批备灾物资——1000床棉被启运发往灾区。 阿里巴巴[BABA]联合多方驰援,首批发出5万多箱应急物资,并追加1000万元 19日,阿里巴巴官方发布,已联合多方驰援甘肃青海抗震救灾,首批5万多箱应急物资发出。午后,阿里巴巴再次宣布,将追加1000万元人民币捐款,用于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救援和民众生活恢复。 蚂蚁集团捐赠1000万元驰援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 19日,蚂蚁集团在官微宣布将向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政府定向捐赠1000万元,用于受灾地区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 同时,新东方捐款1000万元驰援甘肃救灾 19日消息,新东方宣布向壹基金捐赠1000万元现金,其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捐赠500万元,东方甄选[1797]捐赠500万元,紧急驰援甘肃地震灾区救灾工作。 李佳琦捐款500万元紧急驰援甘肃地震灾区 19日上午,小米公益基金会捐赠500万元紧急驰援地震赈灾 小米官方宣布向地震灾区捐款500万元,用于采购应急救灾物资、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辛巴公司捐赠400万元物资和现金 19日,辛选集团宣布向甘肃受灾地区捐赠400万元(200万元物资+200万元现金)。据了解,辛选集团紧急采购的5000件羽绒服,已于19日启程运往甘肃受灾地区,为灾区群众提供温暖与应急保障。 交个朋友控股向甘肃、青海捐赠200万元救灾 19日,交个朋友控股紧急启动救灾响应,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200…

    2023-12-25
    5.2K
  • 侵犯他人跨境电子商务专利?阿里巴巴[BABA]在日、美、韩三国同时被告

    最新消息显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日本专利权公司在12月15日向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申请针对交易系统可以帮助商家按照预先确定的税率在海关提前登记货物,并帮助客户在购买时支付关税,以确保交货。 在向日本法院提交的诉讼中,BWB Inc.请求对阿里巴巴及其物流子公司菜鸟、天猫运营商淘宝发

    2023-12-20
    3.9K
  • 经济“卷王”拼多多们,消灭供应链中间层

    失去渠道商,我们将失去什么?

    2023-12-18 TMT
    23.8K
  • 啥是总额法、净额法?从国联股份300亿收入凭空消失看上市公司财技那些事

    在大大的拼多多、业绩嘎嘎猛,被质疑年报的时候,国联股份说好的730多亿的收入,扭头就变成了400亿,一封公告硬生生干没了340亿,这是造了什么孽? 倒也不是说300多亿的业务没了,也不用太过紧张,对利润是没啥影响的,只是之前的700多亿收入是采用总额法确认的,而年报在审计过程中,公司难以取得或拥有部分交易与相关毛利率也就个位数的水平。 而净额法则可以隐藏收入,同时营造出高毛利的表象。比如国联股份,在前些年,虽然营业收入嗷嗷地涨,但毛利率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2022年随着部分收入调整为净额法确认,毛利率明显上升。 从会计确认方法来说,总额法和净额法横跳,可以不同程度美化报表,或者放大/隐藏收入。但这玩意儿也不是你想怎么确认就怎么确认,核心逻辑在于你对于出售的商品是否具备控制权。同样是倒爷,如果我是真的进了一批货,然后找客户倒卖出去,我对这批货享有控制权,在此过程中也承担着货的减值等风险,那我就可以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同时确认相应的成本。但如果我纯纯的是个中间人,做的是平台,就像京东,淘宝做的是平台生意,至于谁卖、卖给谁、卖啥也无所谓,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而京东有自营的业务,虽然是倒卖,但对货物拥有控制权,用总额法确认收入。这也是为什么阿里明明利润比京东高,但收入规模却不及京东,在以收入规模排名的世界500强中,阿里的排名比京东靠后。 其实在编报表时,有很多类似的方法可以用来美化报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财技”,比如存货的计价、折旧的计量、研发投入的处理等。在销售商品计算成本时,对存货的计价有多种方法: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计价。 举个例子,假设我之前一共进了A、B、C 3批货,成本分别是10元、20元、30元,那当我卖了一批货,卖的成本应该计作多少钱? 按照先进先出法,先进来的先出去,计作10元;按照后进先出法,后进来的先出去,计作30元;按照加权平均法,3批货的平均成…

    2023-05-12
    11.7K
  • 为什么互联网容易产生巨头垄断?巨头为什么喜欢让商家二选一?什么是网络外部性?

    2021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受到了182亿元罚款。 互联网巨头为什么喜欢让商家二选一?在传统行业比如说腾讯,短视频就是饿了么,京东、微信一模一样的即时通讯软件,会不会有人用呢?不会,因为那个网络里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价值,而微信有这么多的用户,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这就叫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我这个平台比较大,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加入这个平台,这样就非常容易诞生巨头。假如这个领域有两家公司,本来体量差不不太多,其中一家稍微大一点,那么它就会比另外一家更有价值,这样一来用户就会逐渐地向这个更大的企业流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大企业独霸天下,赢者通吃,较小的企业消亡。 除了这种直接外部性,互联网行业还有一种所谓的间接外部性。 2)间接网络外部性 直接外部性和间接外部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有一个用户群体,它的价值正比于这个用户群体的平方(V=N²);而后者往往有两个用户群体,比如商家和消费者,它的价值正比于两个用户群体数量的乘积(V=M*N)。 比如软件行业的巨头微软。最开始可能有很多种操作系统,其中Windows更好用一点,所以微软的用户稍微多一点。用户多了之后,另外一个群体——软件商就更愿意针对Windows做开发,因为它的用户多;Windows上的软件多了,用户就更愿意来Windows,两者之间促进,于是微软的生态就越来越大。 再比如字节跳动。只要有新的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在巨头的夹缝中依然可以诞生新的巨头。 在商业上,有时候看得见的威胁并不可怕,而看不见的新模式往往会颠覆我们的认知,即所谓的“降纬打击”。比如很多年前,移动以为联通是它最大的对手,后来发现短信业务全都被微信给抢走了;制造假币的人最开始以为验钞机是他最大的对手,最后发现假币是被微信和

    2023-05-09 TMT
    9.3K
已有 0 条评论 新浪微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