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大的股市里面挖呀挖呀挖,当小小的股东,钱一把一把的花。
国联股份(603613,SH),就是那个号称工业拼多多、业绩嘎嘎猛,被质疑融资性贸易的老哥,可能也是亏急眼了,虽然现在股价已经打骨折了,但丝毫不影响浪哥为大家传授财务小知识。
早在1月份,国联股份就发了2022年业绩预告,11.2亿-11.35亿的净利润,相较于上一年几乎翻倍,同时723.5亿-734亿的营业收入,增长得也是相当哇塞。之前在2016-2021年期间,国联股份的收入就搞出了5年40多倍的增长,而这一次预告简直超级加倍的节奏。然而你永远不知道的是,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不出意外的话,就很容易出意外。到了发年报的时候,国联股份说好的730多亿的收入,扭头就变成了400亿,一封公告硬生生干没了340亿,这是造了什么孽?
倒也不是说300多亿的业务没了,也不用太过紧张,对利润是没啥影响的,只是之前的700多亿收入是采用总额法确认的,而年报在审计过程中,公司难以取得或拥有部分交易与相关交易商品控制权的直接证据,所以对336.95亿的收入进行了净额法确认,搞完变成了5.77亿。
那么知识点来了,啥是总额法?啥是净额法?

总额法,就是你产品卖了多少钱,就计多少钱的营业收入,同时也要把取得产品的成本计做营业成本。
而净额法,是把销售产品的金额减去它成本的差额计作营业收入,也就不用计营业成本了。比如我花50块钱买了一份大肠刺身,然后以100块钱卖给了老张,按照总额法,那就计100块的收入,50块的成本;按照净额法,就直接计50块的收入,没有成本了。
虽然收入端一个高一个低,但反映在利润上是没什么差别的。
那搞这玩意儿有啥用呢?自然是有用的。两种确认方法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美化报表,特别是针对一些二道贩子公司。总额法最直观的就是让营业收入看起来高得离谱,显得企业业务规模贼大,但实际上,倒爷赚的也是辛苦钱。所以很多做流通业务的公司,看起来收入都高得不要不要的,但毛利率也就个位数的水平。
而净额法则可以隐藏收入,同时营造出高毛利的表象。比如国联股份,在前些年,虽然营业收入嗷嗷地涨,但毛利率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2022年随着部分收入调整为净额法确认,毛利率明显上升。
从会计确认方法来说,总额法和净额法横跳,可以不同程度美化报表,或者放大/隐藏收入。但这玩意儿也不是你想怎么确认就怎么确认,核心逻辑在于你对于出售的商品是否具备控制权。同样是倒爷,如果我是真的进了一批货,然后找客户倒卖出去,我对这批货享有控制权,在此过程中也承担着货的减值等风险,那我就可以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同时确认相应的成本。但如果我纯纯的是个中间人,做的是平台,就像房产中介一样,赚的是手续费,那我就只能按照金额法确认收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宝和京东,淘宝做的是平台生意,至于谁卖、卖给谁、卖啥也无所谓,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而京东有自营的业务,虽然是倒卖,但对货物拥有控制权,用总额法确认收入。这也是为什么阿里明明利润比京东高,但收入规模却不及京东,在以收入规模排名的世界500强中,阿里的排名比京东靠后。
其实在编报表时,有很多类似的方法可以用来美化报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财技”,比如存货的计价、折旧的计量、研发投入的处理等。在销售商品计算成本时,对存货的计价有多种方法: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计价。
举个例子,假设我之前一共进了A、B、C 3批货,成本分别是10元、20元、30元,那当我卖了一批货,卖的成本应该计作多少钱?
按照先进先出法,先进来的先出去,计作10元;按照后进先出法,后进来的先出去,计作30元;按照加权平均法,3批货的平均成本是20元,那不管卖谁都计作20元;个别计价法,那看我到底卖的是哪批定的,卖的哪批就按照哪批成本计。
在实际操作中,个别计价法太麻烦,一般用于收藏品这种个体差异大的产品。后进先出在2006年取消了,所以目前常见的就是先进先出和加权平均了。
能很明显的看出来,不同的计价方法能直接影响成本,同时影响毛利润、净利润、纳税等。
同样的,对于折旧,也有直线折旧、加速折旧等多种方法计提,不同的方法对利润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研发投入的处理也一样,研发投入可以进行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方式处理。资本化就是把研发投入算作无形资产,每年进行摊销,而费用化则是直接在当期的利润表里扣除,很明显,费用化比例越高,越能拉低当期利润。比如恒瑞医药(600276,SH)之前业绩嘎嘎硬,不屑于这种财务手段,每年的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在当期利润表中扣除。但这两年,随着集采对业绩的影响,老大哥也多少有点怂了,在2021年开始对部分研发投入进行资本化处理。
特别是一些业绩不怎么样的公司,非常喜欢把研发投入资本化处理,之前也见过那中每年无脑资本化,最后一次性计提费用暴雷的公司。
其实对于研发投入的处理也是有要求的,一般一个产品从没有到有的过程中,研发投入需要费用化处理,当期扣除。但是从有到测试、量产、上市等这个过程中的研发投入,是可以资本化的。
以上种种计量方法都没有问题,但原则是,你选定了一种就不要没事变来变去,今天先进先出,明天加权平均,后天进进出出,那指定是不行的,就像谁家没事总换高管、总换会计师事务所、总变更会计计量方法呢?不是有什么大病,就是想搞点拙劣的小手段。
财报是死的,做报表的人是活的;数据是死的,分析数据的人是活的。如果遇到利用财技美化报表的公司,一定不要被数字表面繁荣所欺骗,抛开客观因素,追求公司真正的经营情况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