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隆基股份(601012)、晶科能源(JKS)、天合光能(688599)、东方日升(300118)、晶澳科技(002459)发出联合呼吁函,就目前上游及材料价格上涨等对组件厂商产生的剧烈影响提出希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隆基、天合、晶澳、晶科分别位列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四名,东方日升位列第七。业内普遍认为,光伏产业链价格的飙涨最终影响会落到组件环节,这也是组件企业此时共同发声的缘由。事实上,去年光伏玻璃价格大涨之际,这些企业也曾联合发声。

五家企业联合发声
在今次发声中,五家组件企业称,2021年光伏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截至9月22日,单晶致密料价格相比年初累计涨幅已高达153%,玻璃同比8月报价上涨18.2%、胶膜同比8月报价上涨35%,然而,在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同步飙升的同时,组件价格全年依旧维持平稳,仅上涨约9.1%。
这导致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甚至用陷入“困局”来形容行业当前的状态——上下游发展的严重失衡,将打破原本稳定有序的产业生态链,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年底抢装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一大特性,但是目前供需、价格矛盾尤为突出。五家企业称,原材料产能紧张与下游组件需求旺盛导致组件企业的排产、出货面临危机,目前正在积极协调资源,竭尽全力“稳供应”。因此呼吁,在此特殊时期,恳请国家相关部门能从政策上灵活部署,引导企业避开年末“抢装潮”,推动国内电站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五家企业还表示,由于材料供应严重短缺及限电停产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头部组件企业不得不降低产能开工率,预计当前产能的达产率将不超过70%,产能短缺将造成市场装机目标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希望广大客户能给予组件企业充分理解,适当考虑推迟电站安装计划。
此外,五家企业还恳请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能及时做好上下游产能监控并互通市场信息,协助企业提前做好产能规划,尽快落地,确保上下游供需平衡,为市场健康的有序发展进行必要指导,有效抑制原材料价格的无序上涨和恶性竞争。
最后,五家企业呼吁,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产业链上下游此时应携手并进、共克时艰,原材料厂商更应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理性做好材料价格的管控和供货工作。毫无疑问,这里也是在向涨价明显的硅料、玻璃、胶膜等环节的企业喊话。
行业困局如何破?
据硅业分会的判断,硅料均价虽有较大幅度上涨,但临近月底实际成交却相对清淡。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在下游需求持续高位的情况下,9月份部分硅料企业已将订单超签至10月份,目前无余量可签;二是一周之内原料硅粉价格翻倍上涨,硅料成本瞬间增长2倍以上,市场反应周期较短,在价格走势和涨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硅料企业大多选择观望。
三是工业硅受限电因素影响供应大幅减少,供不应求导致的价格暴涨引发部分企业捂盘惜售,更加加剧了多晶硅原料硅粉的供应短缺现状,因此原料短缺成为制约硅料供应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硅料企业10月份硅粉量尚未全部落实,故10月长单签订时间略显延后。
硅业分会认为,根据各硅料企业生产运行计划,两家检修企业逐步恢复,新增一家企业进入检修,在硅粉供应保障充足的前提下,10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预计将环比持平,但根据目前的硅粉供应情况看,各硅料企业产出难以保障如预期。
根据PV InfoLink消息,目前,组件价格持续混乱,在成本持续飙涨下,部分垂直整合大厂暂缓发货,本周执行前期签订的订单组件价格落在1.82-1.88元/W,后续组件厂家新单报价来到1.9-2元/W以上,新订单报价与前期执行价格落差极大。
也就是说,如果产业链价格短期不能实现回落,光伏行业还将受困。那么除了寄希望于产业链价格回落,光伏行业“困局”还有没有解决方案呢?
答案是:有。
解决方案则来自于电价的提升,一旦电价提高,即使组件价格较高,电站投资方仍然有利可图,将带动装机热情。
说到底,还是电价要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