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外采用工未披露 华塑股份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华塑股份(600935.SH)于近日在上交所上市,公司此次IPO发行3.86亿股、募资15.21亿元投建2*300MW热电机组节能提效综合改造项目、年产20万吨固碱及烧碱深加工项目、年产3万吨CPVC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实地调查发现,作为一家主营聚氯乙烯(下称“PVC”)、烧碱的公司,华塑股份存在大量“劳务外包”情形,但公司对此轻描淡写,公司劳务外包的人数规模、管理方式、定价方式及其公允性均未披露。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氯碱化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对成本较为敏感,华塑股份理应详细披露公司劳务用工情况,公司涉嫌通过劳务外包形式规避相关法律法规,其持续盈利能力有待观察。

对此,华塑股份在回复《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提纲时称,公司为专注主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对于部分服务采取外购方式。公司已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外委、外包服务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

部分外采用工未披露 华塑股份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大量外采用工未披露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盐化工企业,华塑股份在安徽省定远县的角色举足轻重。公司厂区坐落于定远县炉桥镇盐化工产业园区。《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一条近十米宽、超两米深的河流环绕着占地390公顷的华塑股份厂区,近30米高的烟囱矗立其间,三座桥将这座近似孤岛的厂区与外界相连。行走在这座人口不足15万人的小镇,提及华塑股份,几乎人尽皆知。

但让华塑股份进入全国视野的,则是今年4月公司厂区发生的闪爆事故。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滁州市定远县华塑热电厂脱硫制浆罐顶焊接堵漏作业区发生闪爆,造成六人死亡,属于较大事故。华塑股份、承包此次作业任务的龙净环保对外均称,死亡人员均非公司员工。

这些死伤人员到底隶属于哪家公司?华塑股份未回复本报的问询。但有分析指出,这些不幸遇难的工人可能是劳务外包公司员工。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6月末,华塑股份(含分、子公司)职工人数分别为2251人、2545人、2486人和2590人。从人员结构来看,截止到今年6月底,华塑股份生产人员占比为78.1%。

这仅仅是华塑股份庞大用工规模的一角。《经济参考报》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华塑股份不仅在专业的爆破服务和修理工作环节存在外采用工情形,而且在电石出炉、包装服务、货物装卸等环节亦大量外采用工。

“(电石厂)机修现在就需要10几个人,如果现在应聘,学员工资6000元,包括社保等全部费用,有点技术的工资更高,你愿意给工人多少就给多少。”近日,定远县一家为华塑股份提供外包服务的劳务公司负责人说,目前该公司给华塑股份提供200余名劳务外包人员,多的时候约400人。他称,华塑股份目前仍有近2000名劳务外包人员。

另一家劳务公司合伙人亦给出了近乎一致的华塑股份劳务人员数量。

炉桥镇一位知情人士11月24日则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华塑股份存在大量的劳务外包情形,总人数约2000人,都是周围村里的村民。如果算上这些人,华塑股份在岗人员约5000人。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仅能查到部分华塑股份公开的外采服务招标信息。在华塑股份招股书以及其他公开资料中,都查询不到公司劳务外包及用工情况。

相关“细节”在招股书中。《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华塑股份在招股书中仅提及“劳务费”问题。公司称,报告期内,公司存在劳务费的情形,劳务费下对应的有“爆破服务、热电机组运营服务、电石出炉服务等、包装费、安保及物业费和零星劳务费。”公司称,爆破服务向具有资质的爆破公司采购,不属于劳务外包;热电机组运营服务需运营方提供符合国内先进电厂运营标准的服务,技术含量较高,不属于劳务外包;电石出炉及包装服务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安保及物业等服务属于生产辅助类服务,因此该类服务向具有相关经验的第三方采购,属于劳务外包。

部分外采用工未披露 华塑股份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但招股书对于劳务费用以及相关费用的细节并未进行阐述,如提供劳务外包的公司名称、有多少家劳务外包公司、共有多少劳务外包人员、劳务外包费用支出数额以及公允性等,这些均未在招股书中进行列示。

“劳务费包括劳务外包等是中介机构核查的重点,包括提供劳务外包的企业、劳务外包的人数、购买价值的公允性以及社保缴纳情况等。华塑股份没有明确提及这些内容比较罕见”,一位保荐机构的资深注册会计师直言,“对于这些审核重点,一般公司都会做详细披露,个别公司即便在申报稿中未详细阐述,监管部门也会在后面的问询中提及,因为劳务外包容易引发较大法律风险。”

对此,国内一家PVC公司高管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PVC行业竞争激烈,成本控制能力是评估一家PVC公司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之一。如果公司大量外采用工,应该详细披露具体情况,以便投资者能够对公司人力成本做出准确评估。

涉嫌规避相关劳务法规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IPO公司用工模式亦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不少公司均被问询,招股书则对此专门予以披露。如智信精密、影石创新、集萃药康、明月镜片等IPO公司均详细披露了用工情况,对劳务外包、劳务派遣两种模式进行了详细区分,并由专业律师发表意见。

但华塑股份不仅在招股书中未对劳务外包、劳务费等进行详细披露,在监管问询阶段也并未提及。如此做法令业界费解。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华塑股份的劳务用工疑似存在“假外包、真派遣”的情形。

中国裁判文书网一则落款时间为2019年12月25日的“皖11民终3193号二审民事判决书”显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华塑公司自2013起以劳务外包方式将案涉炉前工发包给新宇工贸公司,分别在合同中就合同价款作了约定,同时该条还就炉前工的月工资作出了明确约定。新宇工贸公司承包后又将所承包的部分劳务转包给新皖公司承包,案涉炉前工也在转包范围内。2018年6月5日,华塑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发布通报称王某某于2018年6月3日小夜班时酒后上岗,经批评教育后,第二天小夜班仍然酒后上岗,违反了华塑公司严禁酒后上岗的相关规定,将王某某退回新皖公司,并建议解除劳动合同。”

对此,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劳务外包是指用人单位作为发包方,将部分业务或工作内容发包给相关机构,由该机构自行安排人员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劳务服务,并对劳务服务的成果和质量直接承担责任的劳务承包形式。一般来说,一些非技术性的、事务性的工作,往往可以被劳务外包;劳务派遣是指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然后由劳务派遣公司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工作,由用工单位直接管理用工的一种用工模式。

许浩称,“从上述法院查明的事实来看,首先,华塑股份外包服务针对炉前工工资作出明确约定,并提出按人支付,这就是间接干涉劳务外包单位的用工数量;其次,华塑股份对外包工进行批评教育,并将其退回新皖公司,这都证明是华塑股份在对新皖公司的员工进行管理”,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称,“显然,华塑股份的这种用工模式属于‘假外包,真派遣’,即虽然劳务合同中签订的是劳务外包合同,但实际上却是劳务派遣,劳动者仍然由发包人(用人单位)直接进行管理的情况。这属于违法行为。”

11月24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分别致函、致电华塑股份、定远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定远县人社局等单位了解反应华塑股份劳务外包及相关问题,但未获回复。

浙江法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魏宏岩律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一是发包或者用工单位是否对用工直接管理,即工作时间、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由谁安排,二是支付的对价是人还是事或工作任务。

他称,华塑股份上述劳务安排不仅存在“假外包、真派遣”规避法律规定10%劳务派遣要求的嫌疑,即使认定为劳务外包,也还可能存在转包、分包等应予披露的情况,而华塑股份对劳务外包情况的披露远未达到证监会相关规范的要求。证监会2020年6月修订的《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中明确,部分首发企业存在将较多的劳务活动交由专门劳务外包公司实施的情况的,中介机构应当充分关注以该等劳务公司的经营合法合规性等情况、劳务公司是否专门或主要为发行人服务、劳务公司的构成及变动情况,就上述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并发表明确意见。华塑股份可能存在上述情况,而在相关材料中并未予以充分披露,中介机构也未关注上述情况并发表明确意见。

盈利能力“成色”存疑

资深会计师田先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部分企业通过对外采购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劳务服务,这样可以降低普通工人数量从而达到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人员比例的标准,最终实现减免税收。”

招股书显示,华塑股份此次IPO募资净额14.02亿元,投资建设2*300MW热电机组节能提效综合改造项目、年产20万吨固碱及烧碱深加工项目、年产3万吨CPVC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

“这个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我们评价一家PVC公司,主要是看其成本控制和利润情况”,一位不愿具名的PVC公司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近年来,PVC行业集中度在上升,产能增长较大,竞争激烈。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我国PVC生产企业减至70家,总产能2664万吨(含聚氯乙烯糊状树脂127万吨),平均PVC生产规模约为38万吨/年,较上年继续提高4万吨。新增产能201万吨,退出55万吨,产能净增146万吨。PVC产能排名前十位企业进入规模提升为65万吨/年,大部分集中在西北的新疆和内蒙古以及华北地区。全年行业整体开工率较上年有所下调,平均为78%。

不仅如此,在建PVC产能规模亦不可小觑。如氯碱化工(600618.SH)在广西钦州基地投资的30万吨/年烧碱、4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目前在施工进程中。鸿达兴业亦正在建设年产30万吨PVC及配套项目,该项目主要产品为PVC。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行业产能尚有闲置,新建产能释放势必会对华塑股份形成挑战。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上半年度(下称“报告期”),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3.79亿元、45.68亿元、50.81亿元和28.20亿元,实现净利润4.13亿元、5.01亿元、6.13亿元和3.60亿元。不过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呈现下降,同时期分别为5.81亿元、5.61亿元、11.74亿元和5.50亿元。

毛利率是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之一,PVC作为华塑股份的第一大主力产品,其销售比例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间各报告期所占比例逐步上升,从2018年的销售占比56.48%至2021年上半年达到71.15%。但是其毛利率却远也低于同行。在PVC销售占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其PVC毛利率却远低于同行,造成其整体利润下滑,竞争力变弱。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各报告期内,华塑股份PVC毛利率分别为11.82%、12.27%、21.07%和25.31%,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分别为:24.53%、27.89%、30.04%和42.54%。

对此,华塑股份称,主要原因系公司地处华东地区,而上述可比上市公司地处或邻近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公司煤炭、兰炭、焦粒采购价格高于上述同行业上市公司。

虽然华塑股份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不断增加,但其资产负债率仍然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2017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华塑股份期末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2.08%、76.06%、59.94%、51.86%和43.84%;而同期可比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1.39%、33.32%、38.51%、35.82%和35.88%。

华塑股份称,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数,主要原因系公司2018年增资前大量固定资产建设资金来源于借款,股东投资较少,造成公司负债较多。

如今,华塑股份终于上市。华塑股份在2017年和2018年3月份15个月内7次因污染问题被处罚。报告期内,华塑股份因安全生产等问题被处罚7次。

12月14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致电定远县应急管理局盐化工业园应急管理中心,了解华塑电厂较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进展,工作人员称,可能因为调查期比较长,目前还没有消息。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从4月至今已经7个月,但在规定的期限内,华塑厂区闪爆事故调查报告至今未出,这也意味着华塑股份的责任还不清楚,如果认定了华塑股份存在重大责任,公司IPO命运可能被改变。”一位市场人士称,事故认定报告至今未出,华塑股份已于11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4)
上一篇 2021-12-12
下一篇 2021-12-21

相关推荐

  • 云顶新耀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全年营收1.26亿元 实现超预期增长

    3月28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1952.HK)正式发布2023年全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多项业务取得突破性成长:得益于两款核心产品依嘉®和耐赋康®的成功商业化上市,2023年总收入达到人民币1.26亿元,同比增长884%,大幅超出预期;得益于采用聚焦、高效、精干的商业模式及精细化管理,2023年运营成本大幅减少4.76亿元,同比下降33.7%,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大幅收窄6.26亿元,同比下降46.7%;财务状况稳健,2023年底现金储备达23.5亿元,可支持多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公告显示,随着重磅创新产品的成功上市,以及产品管线中其他药物临床开发和注册上市工作的稳步推进,云顶新耀已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转型升级成为一家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完成集研发、临床、生产、商业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公司预测到2024年底将有三款产品上市,并设定了7亿元的收入指引,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 对此,云顶新耀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2024年将是公司商业化的关键之年,近期云顶新耀进一步升级了双轮驱动模式来实施管线增长战略,即自主研发和授权引进并成功商业化,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技术平台开发的肿瘤疫苗将于今年进入临床试验,同时也将在今年扩大授权引进工作,“这一双轮驱动模式能让公司在核心领域通过与现有的临床和商业化能力形成协同效应,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权益的产品”。 两款重磅产品成功商业化上市 云顶新耀自我造血能力进一步提升 云顶新耀2023年公司总收入增长大幅超出预期。罗永庆认为取得出色营收表现的关键原因是以聚焦、精干的原则构建了高效的商业化模式,并实现了依嘉®和耐赋康®成功商业化上市。2023年3月,依嘉®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患者复杂性腹腔内感染,并于同年7月下旬在中国大陆上市,覆盖约300家核心三甲医院。依嘉®凭借其抗菌谱广、…

    2024-03-28
    1.0K
  • 基石药业2023年财报出炉:聚焦研发 ROR1ADC取得突破性临床进展

    近日,港股创新药企基石药业(02616.HK)公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及近期业务进展。数据显示,2023年基石药业总收入为4.638亿元人民币,其中商业化收入3.681亿元人民币;公司财务状况稳健,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金储备为10.3亿元人民币。 据年报披露,2023年以来基石药业取得多项关键业务进展:精准治疗药品销量持续攀升且地产化进程顺利,积极拓展并建立了与多家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多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批,舒格利单抗出海在即,管线2.0重磅产品CS5001(ROR1 ADC)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优异,早期产品线不断加强。 对此,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兼研发总裁杨建新博士表示,2023年对基石药业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在商业合作、产品管线、及临床开发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基石药业将把战略重心聚焦于差异化创新药的研发,坚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策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公司商业化和产品管线的全面发展,我们期待登陆国际市场,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创新药物,并持续为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创造更大的长期价值。” ROR1 ADC临床数据优异 聚焦研发早期管线进展迅速 首次人体试验的最新结果表明,基石药业潜在同类最佳ROR1 ADC——CS5001在多种晚期、多线经治的实体瘤和淋巴瘤中均展现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CS5001也是目前首个对实体瘤具有临床抗肿瘤活性的ROR1 ADC。目前CS5001正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同步开展剂量爬坡和扩展,临床进展全球第二,预期将于2024年底前启动注册性临床试验。基石药业将于近期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CS5001的详细临床数据,预计将于2024或2025年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据了解,ROR1靶点具有广谱抗肿瘤性,首款处于临床I期的ROR1 ADC被跨国药企以27.5亿美元获得,预期这款具有多重差异化特征的CS5…

    2024-03-27
    1.8K
  • 关注函回复难产,还被原材料商起诉,聆达股份跨界光伏失败了吗?

    光伏跨界潮水退去,“裸泳者”最终现形。聆达股份(300125.SZ)在停产停建、银行账户冻结后,本该于3月25日进行回复的交易所关注函,也宣布延期回复。此前,公司的2023年度报告也宣布延期。 聆达股份子公司嘉悦新能源一期主要生产的是P型光伏电池,占总营收比例超过90%。由于N型光伏电池的快速应用,P型光伏电池、组件经历了大幅度降价,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电池厂正遭到成本与销售的两头挤压。 3月26日,聆达股份收于7.82元/股,总市值20.93亿元。《碳中和日报》注意到,2022年8月,聆达股份股价一度达到36.67元/股,时至今日,公司市值距离高点降幅约78%。 关注函延期回复 3月15日晚间,聆达股份发布公告称,受技术迭代、光伏产业链价格等因素影响,为减少损失及整体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子公司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产,停产时间至2024年4月15日。 根据媒体报道,公司实际停产时间或已更早。3月18日,深交所对聆达股份发出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金寨嘉悦新能源停产的具体时间,公司是否按照《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3 年修订)》及时披露停产公告,是否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情形。 此外,还要求聆达股份补充说明金寨嘉悦新能源光伏电池片主要技术路线、毛利率等情况,以及此次停产的主要原因及具体影响;补充说明为恢复生产拟采取的主要应对计划,能否按相关计划及时、有效恢复生产,并充分提示无法恢复生产的风险;结合公司人员配置、技术研发和储备、核心设备采购、经营模式、与同行业公司的竞争力差异、获客能力等,补充说明前期通过金寨嘉悦新能源跨界投资光伏电池片业务是否稳健、审慎; 同时,聆达股份还需补充说明金寨嘉悦新能源相关产线厂房、设备等资产是否存在减值风险;说明金寨嘉悦新能源当前光伏电池片库存及跌价准备计提情况,结合当前市场价格情况说明是否充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根据关…

    2024-03-26
    1.8K
  • mRNA技术叠加AI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致力重塑产业格局

    科学研究发现,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个“中间人”,负责传递信息,mRNA就是这个“中间人”。 mRNA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将先进的mRNA技术平台与AI算法结合,并应用于药物和疫苗研发过程,能够大幅提速增效,改变产业发展格局。 记者26日在走访中了解到,中国创新药企正基于其自主可控的mRNA技术平台,聚焦有巨大临床需求但缺乏针对性药物的“蓝海”,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创新药物和疫苗。 云顶新耀(01952.HK)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当日接受采访时透露,通过此前的合作,企业在消化吸收加拿大Providence Therapeutics公司mRNA技术的同时,展开升级。如今,研发团队正利用经临床验证的mRNA技术平台快速推进多个项目,其自研mRNA疫苗管线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他告诉记者,位于浙江嘉善mRNA疫苗GMP(“良好生产规范”)生产基地的年产能可达7亿剂。 高效的递送技术是mRNA疗法药效的保证。对此,罗永庆表示,除了利用引入的递送技术,企业方面也在自主研发和开发新一代脂质纳米粒(LNP)递送系统以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据了解,从理论上说,mRNA能够表达任何蛋白质,可以探索治疗几乎所有基于蛋白质的疾病。靶点丰富、安全性较高是mRNA药物和疫苗的突出优势。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总经理李秀玲曾表示,mRNA技术作为通用的平台型技术,应用场景广泛,潜力巨大,协同推进mRNA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技术开发和产品转化应用,对增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药物开发一般都是一次性,即专注于识别某一特定靶点的分子进行研究,通常不适用于另一个疾病目标。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mRNA被看作是可以重写的“软件”。当mRNA技术构建出类似于数字领域的技术平台,更类似于形成共享式开发模式,使基于同一平台的药物和疫苗更快研发出来,可用于…

    2024-03-26
    3.1K
  • 江苏吴中AestheFill®童颜针中文名为艾塑菲 NMPA获批进口童颜针

    2024年3月25日,第13届上海整形美容论坛暨第23届上海国际整形美容外科大会于上海璀璨启幕,行业大咖,济济一堂,熠熠生辉。 江苏吴中(600200.SH)全资子公司吴中美学以此次上海整形科技周为契机,特邀先锋医者携手揭启,共同见证中国大陆地区首款进口童颜针AestheFill®官方中文名——艾塑菲®。 巅峰之上 先声夺人 Aesthefill艾塑菲®开启再生抗衰“童颜时代” Aesthefill艾塑菲®中的“Aesthe-”寓意感觉、感知,“-fill”释为填充、充满,两者组合在一起,便开启了品牌以容颜为始,感知美与真我意识唤醒的觉知历程。 其中文名定为「艾塑菲®」,则寓意“艾上真我,自然童颜,自信塑美,菲凡未来”。吴中美学期望以童颜针为起点,加速构建一个五感丰沛的品牌宇宙,持续探索再生材料科学与人体内在感知力的交互表达,建立起人文与科技、感官与美学的功能性连接,在不断的自我觉知中,传递“菲·常童颜”的精神内核,以及关于“自然抗衰”的美学态度。 自2014年在韩国上市以来,Aesthefill艾塑菲®10余年间畅销全球60余个国家,于2024年1月获批,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成为中国大陆首款NMPA获批进口童颜针。 艾上“菲”比寻常的塑美体验 新一代明星材料引领中国再生市场 随着人们美学意识的提升,在追求面部年轻化的同时,对整体自然美和协调美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再生美学因此而风靡。相较于传统注射材料,再生材料不仅从根本上实现面部线条的重塑,还能通过刺激自身胶原再生的方式进行容积占位,达到长久抗衰的效果,且其降解物可完全被人体代谢,安全性更高。 AestheFill艾塑菲®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再生材料,其核心材料PDLLA微球为海绵状多孔微球结构,即刻塑形效果更明显、胶原再生能力更强、组织相容性更好,注射后效果自然,不易移位。且AestheFill艾塑菲®充分考虑到终端材料在…

    2024-03-25
    63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