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起事件被许多网友称为“2025年度公关反面教材”、“教科书级别危机处理反面案例”、“年度公关灾难”。在信息透明、社交媒体传播迅速的时代,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演变为席卷全国的品牌危机。
2025年9月,西贝餐饮与罗永浩之间的“预制菜”争议,将一家知名餐饮品牌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事件的发酵过程不仅是餐饮行业的一个典型案例,更为所有企业敲响了“品牌管理与危机管理”的警钟。

一、事件经过简要梳理
9月10日:罗永浩的公开吐槽
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他去西贝吃饭,感觉“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还呼吁国家尽早立法,强制饭馆标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9月11日:西贝的回应和反驳
- 当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门店接受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他还强调,“宁可生意不做,也要把是非对错说清楚”。同时他指出:“罗永浩表达了对预制菜的不满,这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会走法律程序,一定会起诉他。”
- 贾国龙解释称,西贝的中央厨房承担的是预加工职能,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他强调预制与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而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9月12日:西贝的公开信与争议升级
- 当日下午,西贝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西贝方面表示:“相信最近您看到了网络大V罗永浩对西贝的相关言论。为正本清源、厘清事实,西贝餐饮集团全体伙伴特向您致信如下……作为西贝的老客人,我们首先感谢罗永浩前来西贝就餐,并为西贝提出意见、建议。但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罗永浩对西贝的不实指责及不当用语,我们坚决反对,绝不姑息。当天微博发出后,西贝团队首先复盘门店菜品出品质量、门店服务质量。随后对所涉及菜品的生产制作流程进行一一拆解确认。经确认,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针对所涉菜品在门店端的实际制作方式,我们现将13道菜品具体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正式向全社会公布。”

- 西贝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在就餐时可申请进入后厨,穿戴相关食安防护服装后参观。西贝还宣布将陆续开放原产地、中央厨房工厂、草原牧场、奶食工厂、莜面工厂等源头参观,并承诺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央视新闻)
- 当日,记者探访上海一家西贝莜面村门店,员工表示“店里没有预制菜”。例如烤鱼烤羊等菜品运到门店时都是生的状态,到店后才开始烹饪。香葱烤鱼需要烤约9分钟,烤鸭需要烤约80分钟。(第一财经)
- 不过,这些透明化举措很快被外界找到新的槽点——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2024年9月的羊腿、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等信息,引发更大争议。网友调侃:“表妹在西贝上过班,一个人管9个微波炉”,“儿童餐材料保质期两年,比儿童年纪还大”。
- 在9月11日晚间西贝回应后,罗永浩随即在微博再次发声,表示:“好,来吧,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 罗永浩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 对于贾国龙“将起诉”的表态,罗永浩回应称:“嗯,我准备好了。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9月14日:创始人群聊言论引发新一轮争议

- 贾国龙在一个微信群内发言,承认应对方式有错,但同时使用了极具争议的表述:“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
- 这些言论迅速在网络流传,进一步激怒了罗永浩和公众,成为舆论的又一爆点。
9月15日:西贝的调整与道歉
- 当日中午稍晚时候,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并改用非转基因大豆油。
- 罗永浩随后转发了这封致歉信,并回应道:“顾客虐你什么了?顾客都被你打成网络黑社会了,谁虐谁呢?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的虚假承诺呢?要不要给公众摊开讲讲?”

- 西贝的道歉信中还有删改之处(如引号问题、“顾客虐我千百遍”等措辞)引起舆论关注。消费者普遍质疑西贝道歉的真诚度。公众对贾国龙的负面观感进一步加深,网友们集中表达不满:“我来你家花钱,怎么就成了虐你了?”“顾客给你送钱,是虐你?”“我在西贝少说花了上万元,给孩子儿童餐吃过上百顿…结果你说我虐你了?”“我放过他了,选择不虐他,就是不去他店里消费。”“老板和社会有点脱节了。”“俺不中了,西贝到底有没有公关啊?”
行业与政策层面讨论
- 有关“预制菜”的国家标准与监管政策被提起。2024年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部分定义和监管要求。
- 各界讨论消费者知情权、品牌透明度、餐饮业成本、价格合理性等问题,舆论热度持续发酵。
二、危机应对的关键失误回顾
第一幕:创始人回应失误
- 否认到底:贾国龙复盘后称“没有一道预制菜”。但消费者关注的并非“官方定义”,而是“是否新鲜、是否现场制作”。这种技术性否认无助于化解质疑,反而造成认知错位。
- 透明姿态变成翻车:开放后厨、公开原材料和作业指导书,本意是示范透明,却暴露出“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2024年9月的羊腿”“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等信息。网友调侃:“表妹在西贝上过班,管9个微波炉”,“儿童套餐材料保质期两年,比儿童年纪还大”。透明反而成为二次打击。
- 动辄诉讼:表示要起诉罗永浩。法律威胁在舆论场往往被解读为“心虚”,让企业陷入更加被动的舆论对立。
第二幕:情绪化言论与失焦道歉
- 群聊失言:贾国龙在群里称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企业领袖的个人情绪被放大为品牌立场,迅速引爆新一轮舆情。
- 道歉失焦:虽然致歉信中列出改进措施(如改用非转基因大豆油、部分菜品现场加工),但既未回应“预制菜”核心质疑,也未正面对“黑社会”言论做出解释或道歉。消费者普遍质疑其真诚度,负面观感持续加深。
第三幕:罗永浩理性收手
9月15日晚间,罗永浩发布长文微博,解释自己不再提起诉讼、取消悬赏、也不追究“预制菜欺骗”问题的原因。他强调并非害怕,而是避免陷入无休止争论,理性选择“体面收场”。

网友纷纷点赞其格局,认为焦点应该重新回到消费者知情权和行业立法推动,而不是个人恩怨。
然而,此时西贝的品牌形象已遭受严重损伤,错失了化解危机的最佳窗口。
三、危机背后的应对问题
1. 公司领导人言行失控
创始人的情绪化表述,让品牌陷入二次危机。企业领袖的言论与品牌声誉高度绑定,必须保持克制。领导人一旦失言,不仅可能瞬间引爆危机,还可能让企业辛苦积累的品牌口碑在短时间内尽失,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法律、监管甚至投资层面的连锁反应,导致品牌长期受损。对于一家全国性连锁企业而言,创始人的一段不当言论,就可能让数十年积累的声誉功亏一篑。
2. 回避核心问题
公众关心的是“预制菜”与知情权,而西贝的回应多围绕食品安全和改进措施,给人以避重就轻之感。更糟的是,开放后厨本想展示透明,反而被网友抓到“保质期两年的食材”等新槽点,造成二次伤害。这种沟通方式错位的结果,是把本来可以澄清的质疑,演变成新的争议。换言之,透明披露如果没有切中要害,反而会成为负面证据的来源。
3. 危机处理节奏混乱
从全盘否认,到激烈言辞,再到仓促致歉,缺乏统一的危机应对机制,表现出明显的被动和割裂。这种“救火式”操作,使企业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节奏混乱意味着信息失控,一旦舆情被网友主导,企业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挽回。
4. 缺乏对消费者情绪的敬畏
将顾客指责为“虐”,网络金句引用不当,本质上是将消费者当成了对立面。这种表述不仅放大了矛盾,还在根本上动摇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品牌的存在是因为有消费者的支持,一旦消费者感到被轻视和冒犯,就会选择用“拒绝消费”的方式进行报复。失去消费者的支持,再强大的品牌也无法维系。
5. 缺乏系统性品牌管理
从始至终,西贝的应对更像是一系列临时反应,而不是有系统支撑的危机管理体系。缺乏预案、缺乏专业公关团队的主导、缺乏一致的对外口径,导致每一步回应都带来新的舆情爆点。相比之下,成熟的品牌管理体系应当做到“预判风险—快速响应—统一口径—持续沟通”,而不是在混乱中被迫应对。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