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讲的是一位“屌丝”王多鱼天降横财,得到了继承300亿遗产的机会,但条件是必须一个月内合法地花光10个亿。为了花光这10亿,王多鱼铺张浪费,穷奢极欲,胡乱投资,结果钱不但没有花光,反而却越来越多。
这种过度浮夸、荒诞不经的剧情,却被很多人总结出了投资理财的“大道理”:富人之所以越来越富,因为他们在拥有了大量财富和资源之后,就能够利用这些财富和资源做杠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取更多财富,雪球自然也就越滚越大。
笔者对上述逻辑不敢恭维,资源和财富是富人越来越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否则如何解释创业失败后任务缠身,然后又东山再起的例子?
先让我们抛开电影,举一个现实中的真实案例:一代名媛,美国富家女芭芭拉·赫顿,在她年满21岁生日时,由她继承的信托基金的遗产高达4200万美元。这笔钱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令她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女性之一。而当她61岁病逝的时候,财富已挥霍一空,银行的账上仅剩不到3500美元,正好只够办理后事。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富翁都像芭芭拉·赫顿那样,穿顶级服饰,戴价值连城的珠宝,开昂贵的车子,住豪宅,或者像“西虹市首富”王多鱼那样,挥金如土,穷奢极欲,叼着雪茄,整天打高尔夫球……但这样的人充其量只是富二代、富三代(到此为止,因为富不过三代),而不是富翁。而对富翁的生活充满这种想象的人,也注定永远不会成为富翁。
富人第一个特质:量入为出
举例来说,假如你动用信用卡来购买2000元的西服,然后每个月支付200多元的最低付款额,你就不具备成为富翁的素质。因为你通过支付利息(起码18%)消费了明天不存在的钱,这就等于做了一笔赔本的交易。如果把这笔账倒过来算,你量入为出,拒绝信贷消费,每个月定期存款200元,而不是还债200元,你就迈向了致富之路。
富翁和希望成为富翁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买单的方式不同。富翁懂得量入为出,绝少借贷消费,因为信贷消费必须支付利息。富翁们深知,财富必须靠积累,绝非靠消费。
或许你不信,绝大多数美国第一代富翁,全都是量入为出的典范。比如美国共同基金先驱、亿万富翁谭普敦爵士(Sir John Templeton),一生过着极其简约的生活,从来没有坐过头等舱,从来不开名牌车,甚少消费奢侈品。他的生活和美国普通中产阶级没什么两样。
那么穷人为何受穷呢?因为穷人终年靠借债过日子,债务犹如滚雪球,利上滚利,越积越多,《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这样。在中国,自古就有“穷在债上,冷在风中”之说。
富人第二个特质:节制自律
富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富人一定是那些做事有规划,在生活上自律,照顾自己的健康,并有能力妥善管理钱财的人。即意味着,富人往往付出更多,索取更少。
比如美国第一代创业者约翰·洛克菲勒,他从小就为自己定下两大人生目标:赚100万,活100岁。他的第一个目标在33岁时就实现了。为了实现第二个目标,他一生过着节制的生活,不饮酒、不吸烟,最终活到了97岁。
而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定是一个在生活上缺乏自律的人,一旦他对社会的索取失去控制,他的支出也就失去控制,再多的财富也会被他挥霍一空,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富家女芭芭拉·赫顿。
富人第三个特质:持续不断地创造财富
美国名嘴奥普拉曾经在她的脱口秀里做过一个试验:
节目组将一个装有100万美元的包丢进垃圾车,让流浪者强森捡回去。强森打开背包后欣喜若狂。电视机荧屏前的观众也跟着他一起欢呼,都希望他能善用这100万美元,尽快安家,摆脱无家可归的生活。
强森背着包住进了宾馆,随后带着钱“挨家”拜访他的“邻居”,他慷慨地这个给5千,那个给1万,请大家上饭店大吃一顿,庆贺了一番;给自己买了一辆高级吉普,到百货公司挥霍一番,让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开着吉普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又是这个亲戚给5千,那个朋友1万,俨然一副衣锦还乡的派头。他吃住在宾馆里,朋友前来探访诉苦,他都慷慨解囊……这样的生活仅维持了半年,100万美元就花得分文不剩!
奥普拉通过这一节目得出结论: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在于,穷人拿着钱去消费,富人拿着钱去创造财富,比如做生意、创业。几年以后,原来的富人还是富人,原来的穷人依然会是穷人。比如马化腾,如果他当年拿着50万美元在深圳买房,而不是创办腾讯,那么30年后的马化腾充其量只是一个生活相对富足的中产阶级。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还会对《西虹市首富》讲的那套歪理深信不疑吗?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问,既然富人的生活那么没劲,当富人还有啥意义?是啊!又没有人逼着你当富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