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1 日凌晨,加密市场遭遇本轮周期最大的崩盘,因市场震荡与连环清算,稳定币 USDe 出现严重脱锚,币安上的 USDE/USDT 价格最低跌至 0.65 美元。
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法币与加密资产市场的关键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 1:1 锚定法币,为投资者提供价格相对稳定的交易媒介与避险工具。一旦这种锚定关系受到冲击,市场信心将迅速瓦解,甚至引发系统性恐慌。
此次稳定币脱锚事件虽未造成如 2022 年 LUNA 崩盘那样的全局性系统危机,但其对市场信心的冲击不可小觑。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质疑稳定币的「稳定」属性,尤其是那些依赖稳定币进行资产储备、交易对冲与跨链桥接的用户群体。
在市场情绪尚未完全平复之际,花旗集团 CEO Jane Fraser 的一席讲话再给稳定币泼了盆冷水。
Fraser 在 10 月 14 日的纽约金融科技峰会上指出,当前市场对稳定币的关注可能存在「过度放大」,某种程度上可能已经超出了其实际作用与风险承受能力。「稳定币虽然是加密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设计初衷并非替代传统法币或银行存款,而是作为一种过渡性工具存在。」她暗示,尽管稳定币在加密市场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其长期价值与稳定性仍高度依赖于发行机构的信用、监管框架的完善以及市场基础设施的健壮性。
与此同时,Fraser 强调了代币化存款的发展前景。她表示——
「代币化存款——即将传统银行存款转化为可在区块链上流通的数字代币——具有重塑全球支付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提高资金流转效率,还能为金融机构带来全新的风险管理与合规工具。」
Fraser 的言论被市场视为传统金融界对稳定币「祛魅」的一次重要表态。
此外,今年 7 月,英国央行行长 Andrew Bailey 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敦促英国银行不要发行自己的稳定币,认为银行存款的代币化能够提供更大价值。他还警告稳定币如果被广泛采用,可能会耗尽银行的流动性并带来金融稳定风险。
实际上,就在过去几个月稳定币持续成为媒体头条的同时,摩根大通、纽约梅隆银行、汇丰银行、法兴银行等金融巨头已悄然展开代币化存款的试点,印度央行、英国金融业协会更是官方下场推动试点。
汇丰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代币化存款别具潜力,尤其是在受监管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可作为安全和合规的方式,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支付和财资管理效率。

代币化存款 vs. 稳定币
代币化存款(Tokenised Deposits,也称「许可型稳定币」、Bank Coins),是将银行存款转换为分布式账本上的代币,其本质是商业银行发行的数字 IOU(债务凭据 / 应付承诺),代表对商业银行余额的直接债权。
代币化存款一般运行在许可型网络或私有区块链中,仅限经 KYC 审核的已批准参与者(白名单钱包)使用;银行可对网络进行监督,并在必要时执行交易可逆(如纠错、退款、事故处置)。
与公共稳定币不同,代币化存款始终处于受监管的银行体系之内,更适合企业级、合规性强的场景,其典型用例包括机构内外支付、财资、跨行结算、大额 B2B 支付等。
若把 USDC 等视为由金融科技公司发行的数字 IOU,那么代币化存款就是由商业银行发行、以账户内资金 1:1 全额支持的数字 IOU。
稳定币之所以能够实现「锚定法币」的功能,本质上依赖于发行方的信用背书与储备资产的管理能力。而代币化存款是由传统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其背后直接对应真实的银行存款,它是银行在合规边界内对法币的「升级」,通过链上记账的形式赋予传统存款 24/7、可编程与即时结算的能力,同时保持账户级别的可逆与风控。
与公共稳定币相比,代币化存款牺牲了开放性与全球可达性,换取合规性、可逆性与明确的对手方风险;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相比,代币化存款更偏私营部门 / 银行体系的结算基础设施,与潜在的国家级零售 / 批发 CBDC 并行共存。

近年来,花旗、摩根大通、汇丰等国际大行均在积极探索代币化存款的应用场景,包括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证券结算等领域。花旗集团 Fraser 的此次表态,实际上是对这一趋势的公开认可与推动。她指出,机构客户正在寻求无缝、实时的跨境资金流动,要求低成本且合规,「而这最佳的实现方式是通过代币化存款」。
代币化存款应用场景:
- 财资管理:全球子公司账户秒级归集 / 调拨,不受传统清算时间限制。
- 跨行结算:如花旗在 RLN(受监管负债网络)试点中探索多家银行的代币化存款互操作,实现跨行支付与证券货银对付(DvP)的即时清算。
- 资本市场:用于回购(Repo)等交易的秒级 DvP,显著缩短清算周期、降低对手方风险、释放流动性。如摩根大通用 JPM Coin 进行回购结算,将代币化国债与 JPM Coin 进行近乎即时的 DvP,释放流动性。
- 财资系统直连:企业可在财资面板中直接执行 24/7 的跨币种与日内转账与资金调度。
代币化存款的优势:
- 安全与可逆:因参与者已 KYC,是已知主体,银行可在合规框架下进行错误更正或风控处置,技术操作风险较低;密钥丢失也可由银行协助恢复。
- 监管与保险:代币化存款本质属于银行负债范畴,通常纳入存款保险,更易被监管接受。
- 对手方清晰:机构的债权对象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而非不透明的第三方储备池。
代币化存款的局限:
- 生态封闭:通常只能在发行行或联盟网络内流通,难与他行或 DeFi 互通,可用范围受限,网络效应通常不如公共稳定币。虽有 USDF 联盟等致力于跨行互操作,但仍局限于成员内部。
- 治理集中:需要信任银行的账本与规则,这对部分用户来说具有可控性优势,但存在信任风险;抗审查性低于公链稳定币。
✨ Starlabs Consulting 注:USDF 是由 USDF Consortium 所发行的银行级稳定币,由受监管的美国商业银行在联盟内发行与流通,用于银行间和企业级支付、结算与资金管理等场景。
各国代币化存款发展概况
英国|6 家银行联合启动代币化英镑存款
9 月 26 日,英国金融业协会 UK Finance 宣布启动代币化英镑存款(GBTD,GBP Tokenized Deposits)试点项目。该试点由英国六家主要银行合作推出,包括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劳埃德银行集团、国民西敏寺银行、Nationwide 和桑坦德银行。GBTD 项目的底层基础设施由总部位于英国、专注区块链互操作性的 Quant Network 平台提供。
UK Finance 是一家代表英国超 300 家金融服务企业的行业协会。GBTD 试点持续至 2026 年中,探索其对客户、企业及英国经济的益处,并推动支付控制、欺诈防范和结算流程效率的提升。
在应用方面,GBTD 项目将测试三大领域:在线市场支付、再质押流程和批发债券结算。
此前,2025 年 4 月,英国财政部发布了「未来金融服务加密资产监管体系」政策说明,明确区分合格稳定币、代币化存款和电子货币。
据 Starlabs Consulting 获悉,英国 FCA(金融行为监管局)目前正完善加密货币监管框架,预计将于 2026 年正式实施。但英国央行表示代币化存款可在现有法规下试行。
尽管英国的试点项目尚处于早期阶段,但贷款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认为,为银行体系内的现有货币构建数字货币轨道,将比依赖私人发行的代币更为持久。如果试点项目成功,未来十年英镑在零售、批发和跨境市场的流通方式或将发生改变。
印度|央行启动存款代币化试点
10 月 8 日,印度储备银行(RBI,印度央行)启动了存款代币化试点项目。该试点将在批发型 CBDC 平台 e₹-W(批发型卢布)上运行,并将邀请部分主要银行参与。
RBI 总经理 Suvendu Pati 表示,「此次试点是测试存款代币如何补充现有 CBDC 框架,从而提高印度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透明度和可编程性的关键一步。」
据悉,存款代币化试点是对 RBI 零售 CBDC 沙盒的补充,目前仅限于机构用户。该试点第一阶段重点关注参与银行之间的跨行转账和结算流程。在扩展到更广泛的用例之前,它将评估存款代币化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这种结构化、分阶段的方法与 RBI 过去两年推出的批发和零售 CBDC 试点项目的谨慎尝试如出一辙。
在后续阶段,RBI 计划将代币化扩展至同业存单(Certificate of Deposit)和商业票据等货币市场工具。通过在批发型 CBDC 轨道上发行和结算这些工具,以提高短期融资市场的流动性、透明度和运营效率。
美国|摩根大通、纽银加入试点
10 月 8 日彭博报道,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正在测试代币化存款,以简化全球支付和结算流程,使客户能够全天候即时转账,同时缓解其传统系统的限制,并有可能通过在区块链上转移代币化存款来降低交易成本。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托管银行之一,BNY 在托管资产规模达 55.8 万亿美元。BNY 财资服务执行平台负责人 Carl Slabicki 表示,代币化存款项目是升级实时和跨境支付努力的一部分,旨在将其 2.5 万亿美元日支付流量的一部分转移到区块链轨道上。
BNY 尚未公布代币化存款正式上线时间表。接近该项目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待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和技术验证后,可能会在明年进行更广泛的推广。
今年 6 月,摩根大通(J.P. Morgan)推出了自己的代币化存款试点项目 JPMD,登陆 Base 链。JPMD 是一种获得许可的美元存款代币,使摩根大通的机构客户能够全天候在链上转移资金。
此外,摩根大通于 2019 年 2 月推出的 JPM Coin 也属于代币化存款,支持企业客户在摩根大通体系内进行结算,可 1:1 兑回摩根大通的美元存款。该代币用于机构支付、集团内的流动性以及 24/7 跨境内部转账。
中国香港|汇丰银行推出跨境代币化存款服务
10 月 9 日,汇丰控股(0005.HK)公告,在香港和新加坡推出基于区块链的代币化存款服务(TDS),企业存款以数字代币存放,支持全天候、多币种资金划转,资金结算时间从传统的数天缩短到几分钟;通过分布式帐本和智能合约,外汇兑换和合规检测均能自动化完成;首批试点已落地香港、新加坡,后续将扩展至英国、欧洲等更多地区。
这是香港首个由银行主导、基于区块链的结算服务。汇丰表示,这项服务专为企业和机构客户、以科技为导向的公司设计。
据 Starlabs Consulting 了解,蚂蚁国际已率先采用该项服务,透过汇丰在新加坡的分行,完成实时新元与美元数码代币支付。此过程中,蚂蚁国际直接透过内部财资管理平台 Whale Platform,向汇丰发出指示进行代币化存款转账交易。Whale Platform 是基于区块链的资金管理系统,集成了零知识证明和同态加密等功能,可在区块链网络上提供保密且可验证的交易处理。
据悉,汇丰代币化存款项目搭建于自家区块链,并可支持其他代币化用例所需进行的资金结算,包括由金管局牵头的 Ensemble 项目用例。
此前,香港特首李家超在 2025 年施政报告中提到,将扩大贸易单一窗口,推动银行推出代币化存款。金管局与上海市数据局等,将在 Ensemble 项目探索跨境金融合作、推进与商业数据通和 CargoX 对接等。
日本|新生银行探索多币种代币化存款
今年 9 月,日本新生银行(SBI Shinsei)与新加坡 Partior 和东京 DeCurret DCP 合作,探索用于跨境结算的多币种代币化存款。三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框架,实现各种货币的实时清算。
三家公司宣布,该项目将把 DeCurret 的 DCJPY 平台(该平台已允许日本银行发行以日元计价的代币化存款)与 Partior 现有的国际网络连接起来,后者支持美元、欧元和新加坡元。根据该计划,SBI Shinsei 将专注于发行日元以外的存款,DeCurret 将把 DCJPY 与 Partior 整合,而 Partior 将在其平台上增加日元支持。
✨ Starlabs Consulting 注:
Partior 是一家跨境支付与结算基础设施公司,主打多币种代币化存款与原子结算的银行间网络,最初由星展银行(DBS)、摩根大通(J.P. Morgan)及淡马锡等参与发起。其定位是基于区块链的 SWIFT 替代方案,专注于批发银行间结算。该平台已在新加坡、香港和伦敦开展试点交易,并与全球 20 多家金融机构签约。
DeCurret DCP 是日本的一家数字资产与数字货币基础设施服务商,聚焦数字货币平台(Digital Currency Platform, DCP)与代币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DeCurret 于 2021 年推出了 DCJPY,获得包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MUFG)、三井住友银行 (SMBC)、瑞穗银行 (Mizuho) 和日本邮政银行 (Japan Post Bank) 在内的 70 多家日本银行和企业的支持,成为日本最雄心勃勃的数字货币联盟之一。
欧洲|法兴银行推出 EURCV,德意志银行正在研究
2023 年 4 月,法国兴业银行推出欧元挂钩的稳定币 EUR CoinVertible(EURCV),主要面向机构客户。EURCV 名为「稳定币」,但实质上是针对机构客户的代币化欧元存款,由银行真实存款全额支持。EURCV 可转给没有在发行行开立账户的客户,但必须将其列入白名单。
今年 6 月,德国最大的贷款机构德意志银行的数字资产与货币转型负责人 Sabih Behzad 表示,该行正在研究稳定币和各类代币化存款,并考虑是否创建自己的代币化存款解决方案用于支付。
虽然欧盟已全面实施《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但代币化存款不在其监管范围内,仍受传统银行和存款相关法规约束。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