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宗商品会不会再掉头向下有一轮调整?
从本轮大宗反弹以来,铁矿石最高反弹了60%;布伦特原油反弹了近50%;LME锡反弹接近30%;LME铜反弹了15%;LME铝反弹了12%。CRB工业原材料指数环比反弹10%,同比收益率从最低时候的-20%连续4个月反弹,已至-8.9%。
商品在这个时候会受到三个逻辑线的压力:逐渐临近的美元加息;重新走高的获利盘;以及需要验证的全球经济和投资走势。
对于其未来走势,我们的看法是:随时会有调整,但大周期还没走完。
其一,趋势性回升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掉头调整很正常。从过去70年的经验看,每一轮周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长达1个季度左右的短逆转甚至都存在,出现波折和二次下行并不少见。
其二,目前上升期大概率仍没有走完。每一轮周期一般3年以上,其中上升期占一半。从周期长度看,即使比较陡峭的周期,比如2009年,上升期也有8-9个月,目前收益率仅仅上行4个月。而从收益率的修复看,即使是力量比较弱的周期,比如2012年,其收益率也震荡恢复至4%左右,而目前大宗收益率仍有-9%。
第四,那么现在还是通缩么?如何看待未来的通胀周期?
从2012年初至2015年底的近40个月都可以称为通缩,因为PPI底,且在趋势性上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从2016年1月起,随着上游大宗商品(CRB指数)的触底,PPI已经进入上升通道,CPI也将震荡回升,这时候已经无所谓通缩。不要关注PPI还是不是在负值区间,PPI从-6变为-3,和PPI从3变为6,在金融学的意义上是一样的,对应的都是工业品的价格回升过程。
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再通胀周期。我们已经看到包括食品、服务类、工业品类价格的普遍上涨。如果没有权重和基期的调整,继续按照去年标准,那么这个2月CPI已经到了2.85。从高频数据看,目前价格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而且中国通胀的特征之一是资产型通胀,楼市价格的这轮全面的、高斜率的反弹,反映的也是通胀的过程。
尽管在权重调整后,CPI可能不会挑战政策底线(年均3%),但仍不排除个别月份会冲高,从而形成有关通胀天花板的心理约束。
在去年底,我们提出“通缩底部,不言通缩”和“一般物价再通胀周期已经形成”的时候,不少人是看深度通缩的。为何会有这种差异?我们认为一则是对经验规律性的理解不同;二则主要是一个概念化的、机械的认识约束了大家对于涨缩周期的理解,那就是产能过剩。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产能过剩是一种沉没成本。如果我们回到奥派有关商业周期的理论就可以知道,它可以约束价格斜率,但影响不了价格周期。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