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通光电债务压顶经营入不敷出,每年7亿多利息沦为银行打工仔

    年报显示,过去一年,亨通光电的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412.7亿元,同比增长27.44%,净利润达14.36亿,同比增长35.28%。 但《财报发出后,公司的股价却持续下跌,最低点甚至达到了9.3元,创6年新低,距离年初的跌幅达到33%。截至5月19日收盘,公司股价为10.89元。周四虽大涨5.83%,但仍处于破发状态,最新市值只有257亿。 业绩和股价完全不匹配的亨通光电,未来真的会像股民期待的那样,成长为一只白马股吗? 股价迟迟不见起色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时,就有股民对亨通光电毫无波澜的股价提出了质疑。《眼镜财经》在股票最近为什么不涨”。 2019年,有文章爆料称亨通光电疑似为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文章发出后,亨通光电遭遇跌停,市值一天内蒸发逾44亿元。 虽然亨通光电在文章发出后立即澄清内容不实。公司董事长钱建林还反驳称,“相信优质的公司股价最终还是会涨上来的”。但是3年过去了,亨通光电的股价不仅没有涨上来,还一直保持震荡下跌的态势。 事实上,亨通光电也曾经历过高光时刻,自2003年上市以来,公司有过几次跨年度的翻4、5倍的超级行情。2018年初,公司的股价一度飙升至32.66元。 公开资料显示,亨通光电成立于1993年6月,2003年8月上市,每股发行价11.2元。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信息与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营收超过亨通光电的。因此,有融资存活,据《眼镜财经》统计,上市近19年以来,亨通光电累计增发10次,其中成功6次,失败3次,进行中1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达107.03亿元。 此外,近年来,亨通光电的

    2022-05-20 资本
    2.4K
  • 四川锂矿竞价焦灼 协鑫已完成债权及部分股权收购

    截至5月18日晚间,斯诺威矿业股权竞价已超出既定结束时间近40个小时,争夺战依旧处于焦灼状态,参与者竞价激烈,几乎每隔几分钟就加价一次。相较335万元的起拍价,已经翻了150多倍。 据公开信息,2021年斯诺威正式进入破产程序。5月19日,据知情人士透露,协鑫已完成对斯诺威矿业99%的债权以及43%的股权收购。协鑫已然成为这场焦点争夺战最大的赢家。 随着协鑫在移动锂电产业硅谷增添行业头部力量。

    2022-05-19
    2.8K
  • 光明乳业管理层动荡不安,唯一“能打”的子品牌市占率骤降

    财报显示,过去一年实现营业收入292.06亿元,同比增长15.59%;净利润为5.92亿元,同比下降2.55%。 《蒙牛并称为乳制品三巨头。在2002年上市之初,其营收体量更是稳居行业首位,但如今却被竞争对手越甩越远。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被对手远远甩下的行业老三 2021年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92.06亿元,目标完成率为108.17%。同期,伊利股份(600887)总营收为1105.95亿元,蒙牛乳业(2319.HK)总营收为884.56亿元,将光明乳业远远甩在了身后。 不仅如此,过去一年光明乳业的净利润5.92亿元,完成率仅为88.54%。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公司解释称,主要是原材料成本上涨及新冠疫情影响,导致年报中,光明乳业列举了过去一年公司发布的系列新品,如致优A2β-酪蛋白鲜牛奶、0蔗糖如实饮用型系列、莫斯利安白桃大福新口味、英雄联盟联名款宇宙风味爆珠酸奶、优加3.8蛋白纯牛奶等。 但以上产品在市场上都未产生太大的水花,对销量的贡献也较小,远达不到蒙牛旗下纯甄、特仑苏,伊利旗下的金典、安慕希那样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光明乳业研发费用再创新高,达8925.94万元,同比增长22.53%。逐年增高的研发费用,却没砸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实在让人疑惑。 管理层动荡,14年5次换帅 对于光明乳业的没落,媒体们都默契地从王佳芬的离职开始算起。 2008年,因为内部体制问题,执掌光明乳业15年的王佳芬主动离职。在其离职前后,光明乳业的管理层便开始了“动荡不安”的旅程。 郭本恒继任之后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光明乳业最后的“高光时刻”。其在职期间推出了明星产品莫斯利安,并收购新西兰新莱特。2007至2015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长136.08%,营收规模也由82.06亿元增长至193.73亿元,一度让光明乳业重见“光明”。 但在2015年,郭本恒因贪腐落马,光明…

    2022-05-19
    3.6K
  • 张家港行业绩增30%逾期贷款增50% 年内30多次机构调研仍扶不起股价

    业绩持续大涨的张家港行(002839.SZ)连日来门庭若市。 公司披露的年报发布以来,就已经有数十家机构对其表现出极大兴趣,上门调研。 2021年,是张家港行上市的第五个年头。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16亿元,同比增长10.05%;实现净利润13.04亿元,同比上升30.3%。天府财经网注意到,这一业绩增速在41家上市行中高居第二,仅次于江苏银行(增长30.72%)。 今年一季度,张家港行继续保持高增长,当期实现营收11.99亿元、净利润为4.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29.74%。 但与业绩大涨,备受机构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家港行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截至5月18日收盘,公司股价为4.89元,已较历史高点跌去近八成。公司年内累计仅上涨4.79%,在41家上市行中排在第10,实在有点对不住机构们的热情。 股吧中,有不少股民吐槽,张家港行作为绩优股,表现却偏偏不如绩差小盘股。 01 净利差净息差双降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连降4年 2021年,张家港行录得利息净收入36.91亿元,同比增长2.5%,占营收比重79.96%。 净利息收入受资产规模与净息差影响。天府财经网注意到,截至2021年末,张家港行总资产1645.79亿元,同比增长14.44%。2021年净利差为2.18%,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净息差2.43%,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尽管资产规模在扩张,但是在净息差下降的情况下,报告期内,该行净利息收入增幅较小。 而息差生意依赖于资本金。截至2021年末,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为14.3%,一级资本充足率11.5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2%。 综合往期财务数据,2018-2021年,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94%、11.02%、10.35%和9.82%,已经连续4年下滑。同期,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65%、15.1%、13.75%和…

    2022-05-18
    4.7K
  • 首届“518中国营养节”启动 倡导食物多样化,科学摄入7大营养

    5月18日,由新华网主办、京东健康支持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2022)》也在“518中国营养节”启动仪式上发布,营养专家对年轻人一边过度消耗健康,一边又焦虑式“赶潮养生”、“熬熬待补”等现状给出针对性营养建议。 除了有专业大咖现身,“518中国营养节”还设置了一份“彩蛋”,自由式滑雪世界冠军谷爱凌、女排世界冠军袁心玥、丁霞、李盈莹等运动员代表领衔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中国国家自行车队、中国国家橄榄球队等多支冠军队伍为518中国营养节打call,呼吁大家关注科学营养观。 作为“518中国营养节”倡导者之一,汤臣倍健充分发挥行业领导品牌优势,联合全国部分线下连锁药店组织、开展518营养节,在多个城市同步开展线下启动会,开设科普讲座,为大众普及科学营养知识。并在全国十二个城市发起了“全国地方菜营养大PK”主题活动,吸引数十万网友分享各具营养特色的地方菜,从各地特色美食中了解均衡搭配理念。 据悉,“518中国营养节”将每年在5月18日举行,以“科学营养,营养中国”为主题,践行大食物观,普及膳食营养健康知识,助力健康中国。

    2022-05-18
    2.2K
  • 金达威“不老药”NMN前景不明,业绩下滑局面一季度恶化

    熬最深的夜,吃最多的保健品。在18-35岁年轻人的消费清单里,保健养生排到了前三位。 据测算,当前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超万亿。近年来,消费人群越来越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功能性保健品行业也成为不少公司的掘金之地,比如曾经主营饲料添加剂的金达威(002626.SZ)。 不过,《资本市场的重新审视。 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16亿元,同比增长3.19%;归属于财报注意到,2017-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0.85亿元、28.73亿元、31.92亿元、35.04亿元和36.1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5.37%、37.80%、11.11%、9.79%和3.19%。2021年大幅放缓。 到了今年一季度,金达威则是营收、净利润双降,同比分别下滑17.74%和59.91%。 研发投入2.29%,不符高企认定条件 长期以来,国内保健品行业一直重营销,轻研发。号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厦门市首批新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达威也不例外。 2021年,金达威的研发费用只有8294.69万元,占营收比重为2.29%。无论是从绝对金额还是营收占比来看都不算高,而且并没有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 《眼镜财经》注意到,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应不低于3%。而年收入超30亿的金达威,2021年的研发费用占比仅为2.29% 此外,从研发人员的学历结构看,公司195名研发人员中,本科生最多,有95人,硕士生35人,其余60名研发人员的学历水平没有公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达威相关产品的科技水平可能并不高。 或许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于是2021年在总研发人员减少12人的情况下,补充了11名硕士生。 “不老药”NMN遭严查,如意算盘落空 2020年12月1日,金达威发布公告称,拟…

    2022-05-17
    4.0K
  • 基石药业择捷美三期非小细胞肺癌注册研究进展:获益进一步增强

    5月17日,港股创新药企择捷美®(

    2022-05-17
    1.9K
  • 宁波银行屡踩监管红线,前4月累计被罚605万,拿下消金牌照仍面临合规考验

    宁波银行(002142.SZ)最近动作频频。无论是完成100亿金融债发行,还是溢价50%花费10亿元拿下消金牌照,无不透露出,2022年该行要趁势而上,继续大干一场的决心。 此前,宁波银行发布的眼镜财经》注意到,一季度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面下滑,其中资本充足率较年初的下降0.52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一张张巨额罚单正在揭开宁波银行快速增长过程中暗藏的合规风险。 净息差承压,资本充足率全面下滑 一家银行的收入主体由净利息收入与非息收入两部分组成,其中又以净利息收入为重心。净利息收入则是由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决定,利息收入由发放贷款及垫款贡献。 2021年,宁波银行实现利息收入677.62亿元,同比增长19.32%;净利息收入326.97亿元,同比增长17.37%。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产生的利息收入为453.46亿元,在总利息收入中占比66.92%。 利息收入增长背后,宁波银行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末,宁波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8627.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45%。其中,企业贷款总额4644.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57%;个人贷款总额3331.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32%。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1年宁波银行利息收入上升,但利息支出增幅更高,同比增长21.21%,最终导致利息净收入增幅不及利息收入。同期净息差为2.21%,同比下降9个基点;净利差为2.46%,同比下降8个基点。 在当前国家支持城商行消费贷展业的区域限制,实现全国范围展业,有助于公司加速推进面向个人的财富管理业务。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1年末,宁波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为3331.28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2198.47亿元,同比增长23.25%,在个人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65.99%…

    2022-05-16 金融
    2.0K
  • 瑞幸咖啡垂死回生,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近期,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净新开门店1221家,同比增长25.4%,截至2021年末,瑞幸咖啡共有6024家门店,其中自营门店4397家,联营门店1627家。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其门店总数已经超过了星巴克中国(5557家)。 而根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2019年,瑞幸咖啡新开门店存活时间满12个月的仅占63%,2021年这一指标提升至93%。可见,如今公司整体门店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关店率大幅下降。 在融资上的精力回归到产品本身,本文开头提到的椰云拿铁和之前爆火的生椰拿铁,就是公司聚焦核心咖啡业务的成果。 在采访中,瑞幸咖啡也表示,一个产品爆火的背后是公司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据爆料,瑞幸咖啡平均要淘汰掉22款产品,才有机会筛出一款满意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这点看,不管是陨石、厚乳还是生椰、丝绒,瑞幸咖啡在新品方面的发力的确可圈可点。 笔者之前对电商营收占比两连降,品牌年轻化成“嘴炮”?》)就提出过,很多传统企业并不知道怎么讨好年轻人,只是一味地加码营销,但却没有在产品研发上花心思,下功夫。 而瑞幸咖啡之所以能够推出如此多的爆款,除了注重研发之外,其对于年轻人的喜好把握得可谓十分精准。 据天府财经网了解,瑞幸咖啡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其所有的门店店长以及运营经理70%都来源于内部晋升,不少主管都是95后。其管理制度也更符合年轻人的理念,比如弹性工作制、内部信息扁平化,开通了与CEO直接对话的通道等。 这些对品牌的年轻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然,瑞幸咖啡能够起死回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踩准了“天时”,即国内咖啡市场的大爆发。 前两年,伴随着财务造假的烂摊子在去年才刚收拾完,要想重新获得投资人的信任,还需要更好的业绩证明,希望瑞幸咖啡能把路走得再稳一点。

    2022-05-16
    4.3K
  • 洽洽食品业绩增速砍半,电商营收占比两连降,品牌年轻化成嘴炮?

    近日,财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收59.85亿元,同比增长13.15%;实现归母净利润9.29亿元,同比增长15.35%。 对比前几年的业绩,《抖音开启“洽洽年货节”等。 与之对应的是,公司的销售费用快速攀升。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1年洽洽食品全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6.98%至6.04亿元,高于营收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洽洽食品的营收与净利润保持双增,离不开产品涨价的拉动。去年10月,为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洽洽食品宣布对瓜子系列提价8%-18%。提价之后,其瓜子产品从原本的中低端一举跃升到至瓜子品牌价格榜的前列。 但作为休闲食品,瓜子并不属于刚性消费,价格的提高,势必会抑制部分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公司整体业绩增长。于是,公司的现金流也在提价后的第四季度变成了负值。 另外《眼镜财经》注意到,从营收结构看,2021年公司的葵花子产品仍是营收的最大贡献者,占比65.89%,销售收入为39.43亿元;坚果类产品收入13.66亿元,占比22.83%。 但从增速看,葵花子的增速却在放缓,2021年仅增长5.86%,而同期坚果类的增速达到43.82%。 可见,2021年,洽洽食品的业绩增速大部分是由坚果类产品贡献的,其传统优势品类瓜子有些卖不动了。 尽管坚果类增速尚可,但其作为公司的第二大品类,境遇也不容乐观。 2017年,洽洽食品陆续上线了以坚果为核心的每日坚果、原味坚果单品、风味坚果单品、坚果麦片等系列。但早在2017年之前,每日坚果所在的坚果领域便有三只松鼠、年报中,洽洽食品把2022年工作的首要目标定为“提升品牌力,整合线上线下营销,全面品牌年轻化”。 一直以来,洽洽都是一家严重依赖线下渠道的传统零食企业,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司有1000多个经销商户,其中国内有980多个,国外有50多个。 而当前,洽洽食品传统的销售渠道增长已经相对饱和,或许只有俘获新的年轻…

    2022-05-13 消费
    5.1K
  • 东方日升连亏2年后豪赌:大幅加码产能投资,签订百亿采购长单

    即使在2022年东方日升(300118.SZ)仍然显得夺目。 5月9日,公司宣布,将向双良节能(600481.SH)长期采购硅片,预计协议金额约为3年总计142.27亿元。此前,为了补充异质结电池组件产线资金,东方日升还计划定增募集资金50亿元。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由于在2020年和2021年业绩下滑明显,连续2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东方日升却在2022年接连亮出大手笔举措,这很难不让人将其视为一场豪赌。 那么,随着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资产透支的风险逐渐显现,东方日升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能够全身而退吗? 01 在原料涨价潮中受煎熬 东方日升主要从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光伏独立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据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31亿元,同比增长17.2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42亿元,同比下降125.59%;实现扣非净利润-6.47亿元,这也是公司十余年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次,且2020-2021年连续为负,两年合计亏损7.82亿元。 分季度来看,1-4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逐季上涨,分别为38.54亿元、44.84亿元、46.50亿元和58.42亿元,但是经营亏损却呈扩大态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65亿元、-2.63亿元、-0.33亿元和-4.1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东方日升主业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融资产为7446.88万元,与年初相比减少6252.91万元,同比减少45.64%,主要系本期持有的中信博(688408.SHSH)股价波动较大,报告期末公允价值较期初下降所致。 今年以来,中信博股价一路下滑,年内降幅一度超70%。 02 产能加码效果待验证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从去年6月开始,东方日升接连售卖旗下资产,剥离胶膜、光伏发电等非核心业务,以回笼资金。 2021年6月,公司出售江苏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12.76%股权,…

    2022-05-12
    4.0K
  • 爱康科技业绩考核画饼?Q1订单增长亏损反扩大 资金缺口风险待解

    在5月9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2022年能否实现业绩目标,以及净利润能否转为正值,成为碳中和日报》注意到,公司一季度营收已经实现增长,但是扣非净利润的亏损幅度反而扩大。面对投资者关于公司扭亏可能性的疑问,董事长邹承慧也未作出正面回答。 另外公司毛利率为负数、大股东质押等财务风险事项进行说明。其中,财务压力是深交所关注重点,公司表示将通过各种措施解决资金需求。 01 扣非净利润扭亏难见信心 财报反映的信息来看,爱康科技持续亏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由于受到海外疫情影响导致其海外业务受限;公司制造业产品原料铜、铝、钢等光伏配件产品营收占比已达96.47%,而这部分业务毛利率仅为0.4%,毛利率整体比上年同期下降6.5%,其中营收占比53.35%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毛利率已降至负数。 另外,爱康科技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仍然无法实现盈利。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90亿元,同比增长121.04%;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7752万元,同比下降3.46%。 根据5月9日业绩说明会披露的信息,公司今年订单确实有所增长。截至目前,公司组件在手订单约为31.14亿元,支架在手订单约为5.94亿元,边框在手订单约为0.55亿元。2022年刚过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公司一季度完成的营业收入和目前在手订单约为47.53亿元,接近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的200%。 不过,有多位投资者提出2022年扣非净利润是否有希望为正值、公司对于扭亏是否有信心等疑问。对此,董事长邹承慧等高管并未作正面回答,只是表示:“公司新投高效电池及组件产线已陆续实现生产,通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均取得一定成绩,同时,通过推动更加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后续,公司将聚焦主营,推动破产重整导致公司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地实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企业延迟复工,物流及人员流动受限,产品签单变缓致部分客户订单无法落地、订单交付延期…

    2022-05-12
    6.6K
  • 毛利率下滑,现金流承压,弘业股份扭亏后离走出“寒冬”还有多远

    弘业股份(600128.SH)近日发布的2021年眼镜财经》查阅毛利率下滑,多家子公司资不抵债 贸易业务是弘业股份自成立以来从事的主要业务,业务范围涵盖出口、进口及国内贸易。其中出口贸易主营服装、玩具、渔具等大类产品,进口贸易主营医疗器械、化工等产品,内贸业务主营煤炭、液氨、尿素、化工品等。 2021年,弘业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3.21亿元,同比增长20.33%;净利润仅3321.63万元,同比微增3.12%。 虽然弘业股份实现了扭亏,但其毛利率水平自2019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下滑,2019-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7.96%、6.81%、5.92%。 在经营业绩增长的同时,《眼镜财经》注意到弘业股份的南京弘文、弘业泰州、弘业永润、弘业永煜、弘业福天、南通弘业进出口、法国 RIVE 公司、弘业缅甸、荷兰 RAVEN HOLDING B.V等多家子公司或亏损,或资不抵债。其中南通弘业在连续3年亏损之后,终于不堪重负,于今年3月申请进行期货币资金仅能覆盖上述借款的64.59%,较2020年86.91%的覆盖比例下降20多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弘业股份的经营现金净流数据表现也不容乐观。 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85亿元,同比下滑150.63%。若拉长时间维度来看,2019—2021年,弘业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17亿元、3.66亿元及-1.85亿元,处于连续下降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弘业股份于3月29日发布控股投资者,这家老牌贸易企业的前路可能并不顺畅。对此,《眼镜财经》将继续保持关注。

    2022-05-11
    3.8K
  • 股价破净,营收、净息差倒数,无锡银行坐拥区域优势却拖后腿

    A股上市年报披露完毕,去年一路坎坷的无锡银行(600908.SH)交出了一份看似可圈可点的年度答卷。 无锡银行2021年实现营收43.49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20.47%;扣非净利润15.63亿元,同比增长19.68%。 这样的增长态势也延续到了今年一季度。该行一季度实现营收11.98亿元,同比增长9.07%;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22.52%。 业绩表现虽然不俗,但无锡银行的股价却迟迟不见抬头。5月10日无锡银行收于5.72元,较23元的历史最高点已经下跌超75%,且长期处于破净状态。 除了股价低迷,无锡银行还隐藏着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齐降、内控失效罚单不断等问题,这不得不让经济数据十分靓眼,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万亿元,同比增加8.8%,产值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二。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无锡经济数据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但其背后的“金主”无锡银行,业绩增长却算不上惊艳。 虽然无锡银行2021年营、利双增,但天府财经网横向对比发现,其业绩表现平平无奇。 从营收增速来看,同花顺数据显示,A股42家上市行中,有4家银行的营收增速超过20%。除了无锡银行,江苏9家上市银行中还有4家2021年营收增速超过两位数,且有3家增幅高于无锡银行。 再从营收规模看,仅在农商行范围内比较,先抛开相距较远的渝农商行、青农商行,距离相近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沪农商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紫金银行的营收规模均能够力压无锡银行一头。 果说渝农商行、沪农银行有腹地优势,那么,无锡银行的营收规模比不过常熟银行和张家港行,又该作何解释呢? 除此之外,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21年无锡银行的净息差为1.95%,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净息差是反映银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净息差越大,银行获利能力越高。而无锡银行近3年的净息差都处于行业相对垫底的位置。 02 资本…

    2022-05-11 金融
    2.6K
  • 晶科能源扣非净利大降,核心产品毛利率下滑,存货高企资金受限多

    在这波能源(688223.SH)直到今年才完成登陆股市场不到3个月后,晶科能源交出了第一份碳中和日报》将晶科与隆基、天合、晶澳进行对比,发现差距并不小,不仅是这“四小龙”中2021年净利润最低的一家,明显短板还包括:锁料能力不足、资产负债率高、资金使用效率低等。 因为在毛利率受挫,下滑1.54个百分点至13.4%。其中,最主要的光伏组件板块营收376.6亿元,同比增加15.8%,占全年营收的92.83%,毛利率为13.4%,同比减少1.69个百分点。 《隆基股份超过。随后节节败退,2021年又被晶澳科技赶超,退居第四。 光伏领域权威机构PV InfoLink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显示,2021年的TOP 10出货商与2020年基本相同,但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晶科能源,2020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第二,2021年位列第四。 这与其在产业链涨价潮中为稳住利润暂时调整了产品销售策略有关,晶科能源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及,由于硅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原因,2021年上半年,公司策略性地减少了低价组件订单的获取与执行,对于低价订单与客户进行议价、商谈延长交货时间,并根据市场供需及价格情况增加了硅片和电池片的对外销售。 不过,根据年报成绩单,晶科能源与同行的差距仍然不小。2021年,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分别实现营收809亿元、445亿元、413亿元、405亿元,晶科能源并没有掉队,但在盈利方面,上述公司却远远超出晶科能源。且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两年:2020年,这四家公司中晶科能源的净利也是最低的。 对于业绩不如预期的原因,在2021年报中晶科能源认为,这是硅料价格不断上涨,带动硅片价格随之上涨,组件产业链价格无法实现及时有效传导,公司产品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所致。 《碳中和日报》向业内了解到,晶科能源之所以受到的不利影响更大,是因为对硅料的备货准备不足,签订的锁料长期订…

    2022-05-10
    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