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料大涨引发行业变局:隆基股份利润增速落后同行

    年报业绩差强人意,公司的长期待摊费用与同行相比畸高,考虑到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9.05亿元,同比增长25.95%,利润增幅与中环股份(002129.SZ)和能源为代表的多晶硅生产厂商。下游硅片涨价相对滞后,G1由年初的每片3.15元上涨至6月份的4.79-5.03元,M6由3.25元增长至4.89-5.13元,M10由3.90元增加至5.87元,硅片价格的增幅远低于硅料增幅。 行业协会预计,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为55-6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影响,上半年装机量不达预期,电池、组件环节的盈利空间遭到挤压,隆基股份主营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和销售的子公司隆基乐叶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48.27亿元,同比增长117.02%,而净利润却由上年同期的1.15亿元跌落至-3.86亿元。 具体到隆基股份的业务分部,公司2021年上半年的披露口径将硅片事业部和组件事业部合并为光伏产品分部,将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合并为光伏电站分部,据此调整2020年上半年的分部数据后,可计算出光伏产品分部的营业收入由上年同期的234.33亿元增长至348.87亿元,增长率为48.88%,保证金的变动亦可从一个侧面印证这一点,截至2021年上半年,该质保金余额为10.82亿元,远高于上年同期的5.95亿元。 隆基股份2021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73%而净利润仅增长9.19%。进入三季度,市场开始猜测硅料是否有下跌的可能,有券商称市场上大部分硅料产能将在2021年年底和2022年一季度投产,算上三个月的爬坡期,预计2022年二季度硅料可以恢复供需平衡,预计硅料价格可能出现大幅回落。 不过,2021年三季度硅料价格仍维持在高位,9月15日,国内太阳能级多晶硅成交均价每吨在20.90万-21.38万元,硅片价格微涨,G1、M6、M10每片成交均价在4.99元、5.10元和6.11元,结合7月和8月新增…

    2021-10-09
    4.7K
  • 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遇冷,仿佛就是为董明珠设计的

    员工持股计划的要求是,到退休年龄才可以退出,如果中途离职,股票会被完全收回并注销。

    2021-10-08
    3.4K
  • 颜值经济景气度高涨 江苏吴中“医美+化妆品”布局大美容赛道

    刚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不仅是旅游、交通出行、餐饮等行业的传统旺季,也是资本市场看,2020年至今,医美行业的热度也是不断提升。同花顺数据显示,两市51只医美概念股中,33只年内涨幅为正,哈三联(002900.SZ)、奥园美谷(000615.SZ)一度上涨近3倍,截至9月30日收盘分别涨144.38%、84.47%。 医美概念股年内涨幅TOP 10(单位:%) 在此背后,是医美行业所处的高增长赛道。2019年我国医美行业规模约1400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3250亿元;2015-2019年,医美行业年复合增长率22.5%,人均消费金额达5909元。 不仅如此,从我国医美行业人均诊疗次数、渗透率来看,与海外相比还有6倍的增长空间。 另据艾媒咨询数据,2020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达75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96.7亿美元。 颜值经济景气度高涨,吸引资本竞相布局。仅就医美赛道来看,今年以来已有20多家公司跨界进入。相比其他行业外公司跨界布局,医药研产“科班”出身的年报中表示,公司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在稳步夯实医药产业的基础上,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潜力,全力推进医美产业布局,确立了以“医药+医美”为两大核心产业的战略布局。 “一方面进一步巩固提升医药产业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把医疗美容上游产品端等作为新兴大健康子行业重点培育,着重在非手术类医疗美容上游产品端展开布局,围绕注射类、药妆、功能性化妆品、器械类等多个方向,全维度寻找优质并购资源。”公司进一步表示。

    2021-10-07 资本
    3.2K
  • 单晶硅VS多晶硅之后,光伏产业又迎来技术路线之争,这一次隆基股份还能赌对吗?

    隆基、晶澳、晶科、阿特斯等企业在2020年6月联合倡议发布了M10标准;中环、东方日升、同为、天合等企业则在2020年7月组建了另一个生态联盟。

    2021-10-01
    9.5K
  • 硅料大涨,五大光伏龙头联合发声“叫苦”,行业困局如何破?

    今天,能源(JKS)、东方日升(300118)、光伏产业链价格的飙涨最终影响会落到组件环节,这也是组件企业此时共同发声的缘由。事实上,去年光伏玻璃价格大涨之际,这些企业也曾联合发声。 五家企业联合发声 在今次发声中,五家组件企业称,2021年光伏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截至9月22日,单晶致密料价格相比年初累计涨幅已高达153%,玻璃同比8月报价上涨18.2%、胶膜同比8月报价上涨35%,然而,在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同步飙升的同时,组件价格全年依旧维持平稳,仅上涨约9.1%。 这导致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甚至用陷入“困局”来形容行业当前的状态——上下游发展的严重失衡,将打破原本稳定有序的产业生态链,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年底抢装是

    2021-09-30
    5.6K
  • 左手收购股权右手设立子公司 江苏吴中加码医美产业布局和产品管线

    继战略控股尚礼汇美,拿下韩国玻尿酸品牌艾莉薇的代理权后,医美产业布局再度加码。 江苏吴中今日盘后公告,拟以现金或发行股份等方式,收购上海维娜化妆品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维娜”)不少于70%的股权,标的公司100%股权估值约7亿元。 公告显示,上海维娜主营业务为化妆品产品的研产销,业务范围包括专业护肤和生活健康等,主打韩国品牌,产品应用领域以女性护理为主,同时兼顾多个年龄层、不同性别人士的多层次护理需求。 主要产品有宫系列、蓓霓芬系列(含彩妆)、蓓霓芬SPA系列、emeth系列、in eve系列、show I系列、S.H.U系列、初恋系列、清韩美系列等化妆品,以及洗发水、护发素、护手霜等生活用品。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上海维娜未经审计的营收分别为4.65亿元、2.6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7亿元、0.9亿元。 江苏吴中表示,本次收购上海维娜股权,有利于加快推进公司医美产业战略落地和规模化运营布局,拓展公司医美板块产品管线。并借助上海维娜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后续可快速导入公司其他医美产品,加快推动形成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快速发展的医美产业布局。 同时,江苏吴中宣布拟以自有资金1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吴中美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项目);从事医疗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化妆品、一类、二类医疗器械、个人卫生用品的批发、进出口、佣金代理及相关配套业务,国际贸易(一般项目)。 江苏吴中是一家以医药产业为核心,覆盖房地产、投资等领域的综合性上市企业。公司旗下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中医药”)目前已建成涵盖基因药物、化学药物与现代中药,集研产销为一体的完整医药产业链,形成以“抗感染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消化系统”等为核心的产品群。 半

    2021-09-28
    3.9K
  • 江苏吴中又一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有望在临床中获得更多支持

    医疗机构应优先采购并在临床中优先选用。同一品种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相关产品获批上市,除江苏吴中外,江苏奥赛康药业、广州一品红制药等企业已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江苏吴中披露的数据显示,“注射用奥美拉唑钠”2020年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约为7.77亿元(PDB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末,公司“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项目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636.4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吴中全资子公司吴中医药共有29个在产药品(41个品规)在《国家医保目录》(2020年)中。9月27日,公司宣布新进入的在产药品1个,产品名为“利巴韦林注射液”,该药是抗病毒药,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

    2021-09-27
    5.2K
  • 中国创新药企的“基石”底色:首创和同类最佳的管线布局、研发实力+快速商业化能力

    在近期举行的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港股创新药企舒格利单抗(PD-L1单抗)、CS1002(CTLA-4单抗)与CS1003(PD-1单抗)的临床研究数据,以及艾伏尼布在携带易感IDH1突变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中国注册桥接研究临床数据,引发行业关注。 基石药业最开始引起笔者的关注是其项目对外授权时获得了巨额资金。美国EQRx公司获得了舒格利单抗(抗PD-L1单抗)及CS1003(抗PD-1单抗)两个品种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基石药业则获得1.5亿美元的首付款,及最高可达1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额外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此外,基石药业和辉瑞就舒格利单抗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辉瑞对基石药业进行了2亿美元股权投资。 我们从首付款的金额可以看到跨国巨头们对于这个产品质量的评估。从基石的授出情况看,这款产品有成为同类最优的潜力,这是一个企业拥有强较创新能力的标志。 今年是基石药业管线商业化的元年,中报显示公司收入为人民币7940万元。9月6日,基石药业宣布公司港股通名单,这意味着符合相关资格的境内融资能力;行业寻找合作伙伴的能力。 管线:首创和同类最佳才是真正的创新 在国内的创新医药企业中,有几种不同的路径。 1.以恒瑞/中国生物制药/石药为代表的传统大药企走的是ME TOO的路线。因为他们都拥有强大的销售团队,走ME TOO路线研发成功率高资本投入又小,小的研发投入后虽然比原创药晚一点上市,但可以通过强大的销售团队快速的实验产品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比如恒瑞的PD1在国产药企中批得不算早,但是销售额却远超其他厂家,这就可以看出ME TOO可能适合大企业走。本质上这种ME TOO路线还是销售优先的策略,可以说是一种升级版的仿制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物。 最近A股药王一路杀跌,导火线是康方的PD…

    2021-09-24
    3.8K
  • “营销狂魔”敷尔佳:刚分红10多亿就来A股圈钱?未上市业绩先变脸

    哈尔滨IPO申请获受理。而就在2019年、2020年,“不差钱”的敷尔佳刚刚进行了9轮累计10.42亿元的分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账上还躺着6.93亿货币资金。 敷尔佳本次发行拟募资18.97亿元,其中8.85亿元用于品牌营销推广,6.55亿元建设生产基地,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只有5691万元用于研发及质量检测中心建设。 这也延续了公司重营销、轻研发的一贯做法。天府财经网注意到,报告期内(2018-2020年及2021年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累计达4.36亿元,研发投入累计只有252.34万元。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8月31日),公司仅取得一项包装盒外观设计的授权专利。 刚分红9个月就来A股IPO的动机有点耐人寻味,不排除有恶意“圈钱”意图。 打擦边球 行业野蛮生长 敷尔佳主营产品分为医疗器械、化妆品两类,主要收入来源于医疗器械类产品,其中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白膜)、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黑膜)为第一、第二大产品。 作为起家产品,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最初主要用于直播带货、KOL“种草”夸大宣传、混淆视听,打政策“擦边球”。 比如有投资者提问称,“公司已经有相关械字号的面膜正在推出市场,妆字号的护肤品也有”。专业医美公司尚且如此,普通消费者自然“傻傻分不清”。 监管趋严 敷尔佳业绩变脸 随着行业整治,加上消费者认知水平逐渐提升,以及线下医美受疫情影响,一度靠“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等概念,以及网红带货模式实现倍增的敷尔佳,经营业绩开始变脸。 敷尔佳源自医药经销商华信药业的皮肤管理业务板块。中泰证券指出,2015年后私域风起,华信药业依托线下经销美容院渠道形成背书,打通私域起家,成为“医美面膜”概念先行者;并在2018年开始线上公域转型,通过KOL投放、合作李佳琦、签约代言人、赞助综艺等手段,带动线上迅速放量。 招股书显示,敷尔佳2018年营收仅3.73亿元、净利润2亿…

    2021-09-24 资本
    18.8K
  • “三无公司”亚虹医药:成立十年无产品报审,专利技术买国外授权

    国内“创新药”领域,其实是一个很“内卷”的市场。从最近热议的PD-1药物就能看出来,立项、开发、临床等每个环节无不要砸几个小目标,但是短短三年内,六款国产PD-1接连获批上市,在医保和竞争对手双杀下,大家只能血拼成本,导致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而将于9月23日眼镜财经》从招股书等材料中发现,亚虹医药成立11年来,竟然还是无产品、无收入、无客户的“三无”状态,甚至连产品报审还没有过,净亏损以年均超过100%复合增长率扩大且难以弥补,财务压力高企极度依赖外来IPO缓解资金压力,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5亿股,拟募集资金20.70亿元。其中,5.34亿元用于“药品、医疗器械及配套用乳膏生产项目”,12.06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1.30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核心产品均有国外授权 第一大供应商是合作方 作为创新药公司,亚虹医药的后续经营有赖于核心产品APL-1202与APL-1702的研发进展。不过,《眼镜财经》注意到,APL-1202的部分专利来自国外大学授权,之后研发过程也较多合作、外包,而APL-1702已经由国外公司进行到II期临床试验,该公司再介入合作研发。 其中,APL-1202的化合物用途专利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下简称“JHU”)授权亚虹医药使用。招股说明书披露,JHU分别于2014年3月、2020年7月,将“喹啉化合物作为血管新生、人类甲硫氨酰氨肽酶、以及SIRT1的抑制剂,以及治疗病症的方法”的境内、外专利独占许可给亚虹医药。据悉,在APL-1202开发过程中,JHU发现了作用机制、筛选出化合物并初步发现了针对NM上市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8.34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65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1.13亿元。 实际上,亚虹医药的核心在研产品APL-1202及APL-1702即使能够上市成功,也不一定能获得医生…

    2021-09-22
    10.5K
  • CSCO癌症诊疗指南更新,基石药业两品种双双纳入,涉及三瘤种

    近日,2021版中国肿瘤临床协会(CSCO)癌症诊疗指南完成更新,其中对新增诊断手段和治疗用药进行了推荐。 其中,港股创新药企普吉华®(普拉替尼胶囊)和PDGFRA外显子18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精准靶向药物

    2021-09-16
    3.5K
  • 金智科技拟设“碳中和基金”,首期规模5亿,与低碳园区业务协同

    在新碳中和”主题基金,有私募基金共同发起设立碳中和基金。 金智科技董秘李剑向笔者表示,设立基金的目的是发挥公司在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两块主营业务上的积累优势,在低碳园区建设中实现能源流和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公告显示,金智科技与海通吉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通吉禾”)于9月14日签署了《关于拟共同发起设立碳中和基金的合作意向书》。据悉,海通吉禾是海通证券重要的产业投资基金募集与管理平台之一。基金名称暂定为海通智达碳中和投资基金(有限合伙),计划规模为10亿元,其中首期规模5亿元。 关于该碳中和基金的投向选择,李剑向笔者称,既会赋能金智科技内部项目的投资、建设,尤其是推进公司大力发展的低碳园区业务;同时会考虑发展成为母基金模式,形成“资本市场获得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股权类投资的布局,可以与上市公司形成战略整合,增强相关产业链技术实力,由投资带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收入和利润。 该基金的首期出资结构上,由金智科技出资2亿元,海通吉禾及其控股股东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其余2亿元资金由海通吉禾负责向其他合格年报显示,金智科技拥有货币资金3.76亿元,其中1.11亿元是受限制的

    2021-09-15
    5.3K
  • 恒勃股份IPO一半募资补充流动资金 核心产品销量连年下滑

    9月6日,创业板受理了恒勃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勃股份”)的资本市场的老面孔,曾在能源车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司主打产品销量随燃油汽车市场同步下滑。 尽管如此,公司选择逆势而为,本次新能源产业。根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新能源车年销量占比超过15%。 这对主要面向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恒勃股份显然不是个好消息。以电动车为例,其以电池和电机作为动力源,不存在进气系统和炭罐,所以电动车的发展对恒勃股份无疑将产生冲击。 恒勃股份直言,若未来纯电动车的发展速度超出公司预期,将会对燃油车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公司将面临下游燃油车产销下滑导致产品需求减少的风险。 恒勃股份曾估算过乘用车空滤器的市场需求量,2018~2020年分别为2254.3万件、2034万件、1888.9万件,逐年下滑,2021年上半年只有881.8万件。 唇亡齿寒,2018~2020年公司的空滤器销量分别为185.61万件、167.52万件、150.58万件,2021上半年只有74.53万件,与整个市场同步下滑。 由于是同步下滑,公司乘用车空滤器市占率还算稳定。 当然,恒勃股份在守护自身的市场地位方面也很尽力,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始终保持在5%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明知传统燃油车市场下滑是大势所趋,恒勃股份却偏向虎山行。公司本次IPO拟募资5.28亿元,其中1.52亿元、7278.33万元分别用于台州、重庆两个传统项目的扩产,另有2.5亿元拿来补充流动资金,是最大头,占计划募资总额的47.33%。 似乎补充流动资金才是恒勃股份此次IPO的主要目的,其他募投项目只是陪衬。 03 2018年业绩蹊跷大降 恒勃股份在新三板只待到2019年1月,所以其此前的财务数据只能追溯到2018年中报。如今随着IPO招股书出炉,财务数据得以连贯,不过这也暴露出了问题。 招股书显示,恒勃股份2018~2020年及…

    2021-09-14 资本
    11.3K
  • 基石药业正式纳入港股通 投资潜力进一步释放

    9月6日,股票正式被纳入投资者可以通过港股通渠道,对公司股票直接进行交易,基石药业未来的走势值得进一步关注。 港股通是香港联交所和深交所、上交所的合作计划,是内地资本投资港股的重要渠道。港股高盛分别发布研究报告,给予基石药业增持评级,同时大幅上调公司目标价。其中,摩根士丹利将目标价从14港元上调至21.5港元,上调幅度达54%。高盛从14.8港元上调至18港元,上调幅度22%。 基石药业近期公布的半普吉华®和舒格利单抗两款药物获批在即。不仅如此,目前公司正与合作伙伴辉瑞和EQRx紧密合作,尽快推进包括舒格利单抗在内的肿瘤免疫产品在中国大陆及海外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进程,从而实现产品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对于纳入港股通,基石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江宁军博士表示,这充分展现出

    2021-09-06
    3.0K
  • “牛散”联合黑嘴操纵股票 广东、湖北等地14名主要涉嫌人员被抓

    近日,深圳证监局与公安机关开展联合行动,成功查办一起抢帽子操纵证券市场大案,一举将位于广东、湖北、河南等地的14名主要涉嫌犯罪人员抓获归案,其中7人已被批准逮捕、4人取保候审。 该案主犯“牛散”系惯犯,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通过几名中介与多个黑嘴团伙勾结,利用直播间、投资者高价买入70余只腾讯、

    2021-09-02
    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