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幸咖啡垂死回生,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近期,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净新开门店1221家,同比增长25.4%,截至2021年末,瑞幸咖啡共有6024家门店,其中自营门店4397家,联营门店1627家。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其门店总数已经超过了星巴克中国(5557家)。 而根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2019年,瑞幸咖啡新开门店存活时间满12个月的仅占63%,2021年这一指标提升至93%。可见,如今公司整体门店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关店率大幅下降。 在融资上的精力回归到产品本身,本文开头提到的椰云拿铁和之前爆火的生椰拿铁,就是公司聚焦核心咖啡业务的成果。 在采访中,瑞幸咖啡也表示,一个产品爆火的背后是公司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据爆料,瑞幸咖啡平均要淘汰掉22款产品,才有机会筛出一款满意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这点看,不管是陨石、厚乳还是生椰、丝绒,瑞幸咖啡在新品方面的发力的确可圈可点。 笔者之前对电商营收占比两连降,品牌年轻化成“嘴炮”?》)就提出过,很多传统企业并不知道怎么讨好年轻人,只是一味地加码营销,但却没有在产品研发上花心思,下功夫。 而瑞幸咖啡之所以能够推出如此多的爆款,除了注重研发之外,其对于年轻人的喜好把握得可谓十分精准。 据天府财经网了解,瑞幸咖啡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其所有的门店店长以及运营经理70%都来源于内部晋升,不少主管都是95后。其管理制度也更符合年轻人的理念,比如弹性工作制、内部信息扁平化,开通了与CEO直接对话的通道等。 这些对品牌的年轻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然,瑞幸咖啡能够起死回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踩准了“天时”,即国内咖啡市场的大爆发。 前两年,伴随着财务造假的烂摊子在去年才刚收拾完,要想重新获得投资人的信任,还需要更好的业绩证明,希望瑞幸咖啡能把路走得再稳一点。
-
洽洽食品业绩增速砍半,电商营收占比两连降,品牌年轻化成嘴炮?
近日,财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收59.85亿元,同比增长13.15%;实现归母净利润9.29亿元,同比增长15.35%。 对比前几年的业绩,《抖音开启“洽洽年货节”等。 与之对应的是,公司的销售费用快速攀升。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1年洽洽食品全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6.98%至6.04亿元,高于营收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洽洽食品的营收与净利润保持双增,离不开产品涨价的拉动。去年10月,为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洽洽食品宣布对瓜子系列提价8%-18%。提价之后,其瓜子产品从原本的中低端一举跃升到至瓜子品牌价格榜的前列。 但作为休闲食品,瓜子并不属于刚性消费,价格的提高,势必会抑制部分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公司整体业绩增长。于是,公司的现金流也在提价后的第四季度变成了负值。 另外《眼镜财经》注意到,从营收结构看,2021年公司的葵花子产品仍是营收的最大贡献者,占比65.89%,销售收入为39.43亿元;坚果类产品收入13.66亿元,占比22.83%。 但从增速看,葵花子的增速却在放缓,2021年仅增长5.86%,而同期坚果类的增速达到43.82%。 可见,2021年,洽洽食品的业绩增速大部分是由坚果类产品贡献的,其传统优势品类瓜子有些卖不动了。 尽管坚果类增速尚可,但其作为公司的第二大品类,境遇也不容乐观。 2017年,洽洽食品陆续上线了以坚果为核心的每日坚果、原味坚果单品、风味坚果单品、坚果麦片等系列。但早在2017年之前,每日坚果所在的坚果领域便有三只松鼠、年报中,洽洽食品把2022年工作的首要目标定为“提升品牌力,整合线上线下营销,全面品牌年轻化”。 一直以来,洽洽都是一家严重依赖线下渠道的传统零食企业,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司有1000多个经销商户,其中国内有980多个,国外有50多个。 而当前,洽洽食品传统的销售渠道增长已经相对饱和,或许只有俘获新的年轻…
-
洋河股份“老三”地位危矣!3年增长近乎停滞 董事长坦认高端市场无话语权
年报和一季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收253.5亿元,同比增长20.14%,净利润为75.08亿元,同比增长0.34%;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30.26亿元,同比增长23.82%,净利润为49.85亿元,同比增长29.07%。 可见,经过两年时间的“填坑”,洋河终于重回双位数增长,而从其一季报成绩来看,还在快速前进。 近几年,从营收规模看,洋河是茅台、投资者们对其“再上一个台阶”一直抱有期待。那么,对于当前的洋河而言,是该选择守擂,还是进攻呢? 01 进击? 董事长承认高端市场没有话语权 从体量上看,洋河距离前两位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当前洋河省外市场营收占比始终没有一个质的突破。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洋河省外市场销售占比自2019年突破50%以后,一直在52%以内原地踏步,这在各大酒企发力全国化的今天,显得有些无力感。 事实上,为了扩大规模,加快全国化进程,洋河一直致力于进行销售改革,比如调整营销架构,推进营销组织机构下沉,实现各品牌独立运作等。但仅依赖于营销,还是很难追上前两大巨头的体量。 此外,过于依赖营销也会导致经营成本上升。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21年洋河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6.12%至35.44亿元,接近同期营收增幅的2倍,销售人员的人均薪资从2018年的9.6万元上涨至17.5万元。 不难推测,洋河涨薪意在提高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销量和规模。但另一边,公司的营业成本也由2020年的48.03亿元上涨至2021年的56.93亿元。也就是说,如果要进一步提升营业收入,洋河的销售策略或许会更为激进,而这可能会进一步摊薄净利润。 那么,除了提升销售规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行策略呢? 其实,细究茅、五的经营策略就会发现,这两家长期占据酒类市场双雄地位的杀手锏就是高端化。据天府财经网了解,目前泸州老窖来说,2021年泸州老窖以国窖1573为代表的高端酒收入规模已达到…
-
黄明端,过气“零售之王”能否担当苏宁“中兴之主”?
股票简称变为“ST易购”,当日股价“一”字跌停,最新市值只有285.82亿元。 在此之前,公司股价已经连跌近2年,自2020年7月中旬以来累计下跌近八成,市值缩水近千亿。 从业绩来看,2021年苏宁易购实现营收1389.04亿元,同比下滑44.94%;净亏损432.65亿元,业绩同比下滑912.11%。这是公司连续2年亏损。 “属于苏宁的零售时代已经正式落幕。”股吧里有人如此评论。 作为曾经的零售巨头,辉煌是真,落魄也是真。未来,身负重担的苏宁易购该向何处去? 01 自救措施“然并卵”,亏损扩大近10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2020年开始,苏宁易购的危机就已经显现。 在那一年里,公司不断通过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来筹措资金。到2020年底,苏宁控股集团股东年报,净亏损42.75亿元,业绩下滑143.43%。 到了2021年,地主家早已凑不出余粮了,但日子还得过下去。这一年,苏宁易购在经营上迎来更大波折,从二季度开始,公司受流动性影响,经营压力倍增,采购结算资金支付也发生困难,商品库存规模更是急剧下降至历史低谷,经营出现停滞。 在此背景下,公司亏损幅度扩大近10倍,达到432.65亿元!就算去掉计提的资产减值、确认投资损失等,亏损幅度仍接近85.6亿元。公司将此概括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此,公司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自救措施。比如,2021年7月引入战略投资,并完成了董事会改选;8月百亿新增授信落地,加码品牌联合行动;9月加速落地超级品牌日等等。 一顿操作猛如虎,但从短期业绩来看,上述措施“然并卵”。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公司亏损幅度从2021年二季度的39.08亿元扩大至三季度的41.16亿元,四季度进一步恶化至356.96亿元。 直到2022年一季度,苏宁易购才算是喘了一口气,当季亏损缩窄至10.29亿元。尽管如此,业绩仍同比下滑325.55%,其2…
-
时代天使上市11个月暴跌近八成,暴利业绩难掩畸形商业逻辑
2021年6月,“中国口腔正畸第一股”时代天使(6699.HK)登上IPO。 不过,《投资者抛弃,时代天使究竟发生了什么? 中国版“隐适美”? 随着颜值经济的爆发,FOS。根据招股书,四种产品的建议零售价格分别为3.2万元、4万元、2.6万元和2.4万元,但其出厂价却分别只有7600元、9600元、8700元和5500元。 出厂价不到万元,终端销售两三万,可见牙齿正畸行业的暴利。时代天使的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眼镜财经》注意到,2018-2020年,公司财报中提到,服务的牙科医生数量达到2.5万位,同比增长25.6%。数量虽多,但“滥竽充数”的恐怕也不少。 当然,除了跨行替代之外,时代天使还想通过数字化和
-
汤臣倍健一季度营收22.8亿“Life-Space”国内产品同比增长46%
4月28日晚间,抗衰老及精准营养等前瞻性研究方面重点出击,不断强化和夯实汤臣倍健的产品科技力,致力成为全球科技力和创新力最强的VDS企业之一。 在向强科技转型的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汤臣倍健继去年在特定葡萄籽中提取出抗衰物质PCC1,登上全球权威科学杂志《Nature Metabolism》之后,近期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在权威期刊连续发布全球首个大规模中国人群NAD+与衰老研究、女性NAD+水平与贫血的关系等多项抗衰老前瞻性基础研究研究成果。 品牌提升方面,作为TEAM CHINA中国国家队运动食品及营养品供应商,汤臣倍健在北京冰雪赛事过程中获得中国体育代表团充分肯定,公司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持续为国家队备战提供各项服务保障,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科学营养支持。
-
海澜之家弱市下体现超强韧性 三大引擎助推业绩全面提升
在疫情局部反复、极端天气频发、消费疲软的不利影响下,2021年国内服装消费市场整体增速有所放缓,总体呈现弱复苏的态势,男装市场收缩更加明显。 据欧睿数据显示,疫情前男装行业市场规模近6000亿元,2020年受疫情冲击后,行业规模骤降至5108亿元,同比下降14.28%,未来市场预计保持3%的平稳增速。 然而,4月27日,财报显示,公司业绩指标稳步增长,经营趋势持续向好,实现营业收入201.88亿元,同比增长12.41%;实现归母净利润24.91亿元,同比增长39.60%,彻底击穿了上述市场风险。 过去一年,海澜之家在产品、渠道、品牌多元化布局效果初显,稳步形成业绩的三大助力引擎。被称为“男人的衣柜”的海澜之家以稳步复苏的势态,继续保持行业头部企业领航态势。 引擎一:产品力持续增强,吸引年轻群体 海澜之家聚焦核心业务,赋能产品高附加值,始终保持对时尚服装的敏感洞察,功能性产品量比和金额占比超50%。2021年海澜之家推出多种系列产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优质面料为载体,增加Z世代喜欢的科技感、功能性设计,在满足广泛穿着场景等功能需求,增强穿着体验。报告期内先后推出六维弹力裤、黑白小T、石墨烯全能茄克等多款功能极致单品,极大地提升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同时,以联名IP为桥梁,向消费者传播中国文化自信、精神内核。年初以农历新年为契机,推出“牛年贺岁”“十二生肖”等极具中国传统文联名产品,唤起年轻人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以中国航天大事件为原点,联合中国航天推出“太空创想”系列联名,展现国人自豪感。在不断以联名IP的方式,持续丰富品牌文化内核,在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好感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穿透力。 此外,海澜之家选择可再生资源,织造绿色环保面料,采用SORONA、再生涤纶、天丝面料等再生资源,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产品中。创新使用水果染技术,用天然水果汁扎染布料,不使用任何化学助剂,在保证…
-
转型困难重重,债务压力递增,红星美凯龙利润不够支付利息
近两个交易日,年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为155.13亿元,同比增长8.97%;净利润20.47亿元,同比增长18.31%。总得来看,公司业绩有所提升。 但从股价走势看,商业地产项目,可以作为新开发区的地标,拿地之后可以通过卖场的经营带动地价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资产估值,帮助集团拿到更多的万科(859.53亿元)。 也正因如此,和众多地产企业一样,“高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为借款支付的利息就有26.95亿元,远高于全年净利润(20.47亿元)。 但巨额的负债却没有阻止红星美凯龙给大股东分红的热情。自2018年上市至今,红星美凯龙已经连续4年分红,合计分红近35亿元。 2021年,公司仍派发现金股利4.3亿元,占扣非净利润的26.27%,账面上可见的利润基本上都给大股东分了,也难怪资本市场会转头抛弃红星美凯龙。 但即便如此,大股东仍然很缺钱。据天府财经网统计,近半年来,红星美凯龙已累计发布7份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公告。截至3月19日,控股股东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直接持有公司26.1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0.12%;累计质押12.89亿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49.24%,占公司总股本的29.60%。 02 转型困难重重 面对红星美凯龙的债务问题,以及线上渠道给公司零售所带来的冲击,转型、改变重资产的线下运营模式变得迫在眉睫。 实际上,近年来,红星美凯龙以“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为战略方向,做了不少业务调整,但效果都十分一般。从经营数据也能看出来,红星美凯龙喊了几年的“轻资产运作”,在净利润表现上却没见什么起色。近两年,公司的净利润甚至还达不到2013年的水平。 因此,红星美凯龙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或者说,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在2021年年报中,红星美凯龙大篇幅地描述了“家装家居一体化”等关键词,称公司要继续围绕“全渠道泛家居业务平台服务商”的…
-
线上漏洞百出,增值服务待解,孩子王的全渠道服务生态圈终究是梦一场
近日,深圳市市监局网站公布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眼镜财经》注意到,孩子王采用自营为主,联营为辅的销售模式。联营模式是指供应商在其门店内开设专柜/货架,将商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2018-2020年,公司联营销售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4.21%、3.52%和2.26%。这意味着,尽管孩子王是母婴零售领域的头部玩家,但其渠道吸引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线上业务乱象丛生 随着80后、90后成为生育的主力,线上渠道逐渐成为母婴产品销售的主战场。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数据,100%受访的母婴消费人群都有在线上购买母婴产品的经历,甚至40%的受访人群表示未曾在线下母婴零售店购买母婴产品。 线上渠道取代线下渐成大势所趋,这对发家于线下的孩子王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为此,孩子王不断对外强调发力线上业务,自建互联网团队,渴望打通网站、App、小程序等线上渠道,进而迭代为全渠道母婴平台。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线上业务拓展十分缓慢。2018-2020年,公司线上营收分别只有3.62亿元、5.49亿元和7.50亿元,占比分别为5.42%、6.65%和8.98%。 线上业务迟迟不见起色,与其运营能力脱不了干系。比如,单线上可拍库存与店内实际库存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点,孩子王都迟迟解决不了。 有孩子王用户告诉天府财经网,早在两三年前,其通过孩子王App在门店下单时,就遇到了App上产品可拍,但到店内提货时却被告知缺货的情形。而类似情况,直到目前还时有发生。 天府财经网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一位来自厦门的孩子王App用户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今年3月,该用户于通过App在孩子王厦门集美店内成功下单,却因店内缺货而无法发货。不仅如此,客服还会私自取消客户的订单。而取消订单后又迟迟不予退款。 甚至,虚假发货、物流没有更新最终还被确认收货等离奇事件也时有发生。 增值服务难变现 除了线上业务漏洞百出,…
-
多元化一地鸡毛,高端化名不副实,波司登进入至暗时刻?
前几日有媒体报道,指数UPF>80,能够有效抵御96%紫外线,其款式包括商务通勤系列、时尚系列、休闲系列、户外系列等。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波司登第一次推出防晒服,只不过此前的产品一直不温不火,市场关注度较低。 不过,据《年报中,公司表示:“集团计划终止盈利能力不济的服装品牌,让集团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上。” 也是从那时起,波司登的多元化战略开始“摇摇欲坠”。据《眼镜财经》梳理,波司登男装销售额从2014财年的4.78亿元下滑到了2015财年的2.76亿元;非羽绒服业务整体销售收入从2014财年的13亿元下滑到了2015财年的10.11亿元。 到了在2016财年上半年(2015年4月1日-2016年9月30日),波司登非羽绒服业务继续下滑6.4%,其中男装、摩高和其他业务分别下滑12%、21.9%和22.2%。 可以看出,多元化业务的种种尝试只是让波司登短暂地经历了“高光时刻”,而后便再次陷入业绩低迷。为此,公司不得不忍痛断臂求生,开始大量关店。据了解,仅在2015年,波司登就关闭了5133家门店,到了2017年,仅剩5070家门店。 在多元化战略实施后的几年里,一路狂奔的波司登不断突破着自己的边界,同时也越来越迷失自我。而当波司登还在非羽绒业务领域苦苦寻找出路时,羽绒服赛道已经大变天。 高端化名不副实 内忧外患之下,波司登重新聚焦羽绒服赛道,并把赌注押在了“高端化”战略上。 2018年,波司登提出“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收缩多元化”的全新目标,聚焦中高端羽绒服市场,开始了“二次创业”。 而波司登立足高端化的策略之一就是对标加拿大鹅,先从羽绒服提价下手。国金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波司登主品牌提价幅度高达30%-40%,单价1000-1800元的羽绒服占比由从47.6%上升至63.8%;1800元以上的羽绒服占比由4.8%上升至24.1%;千元以下的羽绒服则从占据半壁…
-
高端市场缺席,省外扩张乏力,今世缘新帅“奔百”之路前景坎坷
对于新帅顾祥悦来说,进一步布局高端化和扩大省外收入都是急需解决的两大难题。否则,白酒企业中任此职务时间最长的国企领导。 在这超过20年的时间里,周素明带领今世缘(603369.SH)从销售额不足2亿元的地方酒厂,成长为如今营收超63亿元的知名酒企。 而如今,随着周素明的离任,今世缘留给市场的最大悬念,莫过于新帅顾祥悦如何带领公司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职务调整”公告中,除了要提前实现营收超百亿目标,今世缘还提出了两个重点——拓展品牌、拓展市场,尤其是要提高省外市场占有率。 这并不让人意外,从今世缘当前的营收来看,2021年,公司全年预计营收只有63亿,且不说达到茅台、山西汾酒省外收入72.9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0.18%。除此之外,口子窖、
-
市值跌逾6成,名创优品拟回港上市,“十元店”难讲出新故事
自2020年公司登陆IPO并不让人意外。《毛利率则从26.7%提升至29.3%。 但《眼镜财经》注意到,目前名创优品的业绩增长主要依赖于销售商品,也就是通过扩张门店,提高销售收入,与此同时,公司也会向门店收取一部分加盟管理费。 因此,要想维持业绩的快速增长,名创优品就要马不停蹄地开店扩张。据了解,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名创优品全球门店数量5045家,进驻包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内门店数3168家;海外店铺数量1877家。 而最新的融资活动所得现金流净额为负;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亦较上一财年末减少人民币16亿元。 因此,在形式更加严峻的2022年,名创优品“融资扩张”的商业逻辑,资本们并不看好,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公司在美腾讯、阿里、小米、IPO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就是扩张门店。 就当前的形式看,潮玩市场容量尚未饱和,尤其对于一线城市来说,Z世代的购买力尚未得到满足,但在利好之下,也将有更多玩家涌入赛道。 而从TOPTOY的竞争力来看,集合店的定位虽然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比较多,但也容易留给顾客“面目模糊”的印象。在大众点评、电商的普及,以及其他同质店铺的扩张,此前一直保持着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双增长的哎呀呀,突然迎来销售额断崖式下跌。在门店数量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哎呀呀2014年全年销售规模仅为3.58亿,较前一年下降87%。 随后,叶国富另辟蹊径,把重心从美妆转移到日用品上,2013年,叶国富和日本设计师合作,创立了名创优品(MINISO)。依旧是相似的内核——低价种类齐全的日用百货,快速扩张的门店数量。 就这样,靠着同一套玩法,叶国富再次复制了一个连锁品牌。据了解,业内传闻叶国富的绰号是“心灵捕手”,因为他总能精确地瞄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知道他们在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不难猜测,叶国富想把TOPTOY变成潮玩领域的“名创优品”。但…
-
虚假宣传的太平鸟:屡次陷抄袭风波,销售是研发费用的26倍,净利率降至近8年最低
4月7日,信用中国网站显示,近日,因涉嫌太平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罚款2万。 具体处罚事由为,太平鸟上架销售的一款皮草马甲宣传页面标有“真狐狸毛年轻皮草”,实际上其合格证上印有“面料材质:貉子毛皮”字样,材质宣传与实际面料不一致。 太平鸟虚假宣传的行为也引发网友关注。《年报分析,太平鸟的营收虽突破百亿,但总体呈现跌落的态势,扣非净利润仅5个多亿元,净利率降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尤其第四季度利润下滑近七成,显示出盈利水准的日益力不从心。 在多方挤压下,这一年来,太平鸟股价一路下坠,截至4月7日,太平鸟市值约9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200亿元市值,蒸发超过一半。 成立于1996年的太平鸟,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多次转型,但是随着暴露的“软肋”越来越多,这只“老鸟”也不免疲态尽显。 宣传费用攀升,拉低净利率水平 3月29日晚间,太平鸟发布了2021年度双十一和羽绒服销量比较乐观,加大了品宣和数字化转型投入,费用增加;同时第四季度受疫情以及暖冬影响,门店销售额有所下滑。 主力品牌年度营收如下,太平鸟女装44.8亿,太平鸟男装33.7亿,乐町都市少女装14亿,Mini Peace童装12.7亿,除此之外的其他品牌营收总和为3亿。 近年来,为捕获年轻群体,太平鸟在原有代言人的基础上签约了王一博、白敬亭,利用流量为品牌加持。在此情形下,2021年品牌销售费用达39.49亿,同期增幅达20.65%,占了本期营业收入的36%以上,远高于同行的森马、毛利率还不错,但近五年来净利率一直维持在6%—8%之间,就在同行中落于下风了。2021年,公司净利率为6.2%,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门店扩张不谨,库存压力高企 2021年下半年,全国多地疫情卷土重来,国内各大商场、购物中心受此影响,客流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对门店经营造成了较大压力。太平鸟也面临线下门店关闭、客流量下降等等问题,终端零…
-
中国团队完成全球首个大规模中国人群NAD+与衰老研究 揭示潜在性别差异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关于NAD+与衰老的最新研究《Association of Human Whole Blood NAD+Contents With Aging》(人血液中NAD+水平与衰老的关系)在权威期刊《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刊登。 该研究中,中国科研团队开展了全球首个大规模中国人群血液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液NAD+水平与衰老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NAD+水平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中老年男性。 这一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暨南大学、抗衰老领域的布局除PCC1抗衰物质、NAD+相关的人群观测、机制研究之外,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还同步开展了衰老相关的人群流行病学观测研究、衰老相关健康表型及疾病风险相关性研究、抗衰老机制相关营养干预物质筛选与效果研究等,覆盖多个主流机制,最终希望实现衰老多机制、多标志物下的综合评价,以及多维度、个性化的营养干预。
-
酒便利实控人变更:河南侨华成为控股股东
知名专业酒水直营连锁品牌——河南酒便利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酒便利”,证券代码:838883.NQ)今晚(28日)发布公告称,通过表决权委托方式,公司控制权变更为河南侨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侨华”)。 去年11月初,河南侨华受让佳沃集团持有的酒便利29.7975%股份,成为酒便利的第二大股东。 最近,河南侨华与酒便利原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后者将其持有的公司10.4526%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河南侨华行使。完成后,河南侨华持有酒便利29.7975%的股权,同时拥有酒便利10.4526%股份的表决权,合计控制酒便利40.2501%股份的表决权,成为酒便利的控股股东。 资料显示,河南侨资本市场平台,在保持酒便利经营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运营情况逐步整合优质高端互联网+”电商公司的市场份额总和不足整个行业的10%。在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