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财经

  • 资本充足率下滑,业绩持续性存疑,大丰农商行IPO折戟并不意外

    从厦门IPO材料,拟登陆深交所主板。2018年5月预披露更新后,就开始了漫漫等待期。 令人意外的是,4年等待换来的却是上市被否的消息。一直以来无人问津的大丰农商行,一朝被否天下皆知。 此前,金融机构IPO“上会必过”几乎成为心照不宣的惯例。那么,大丰农商行如此罕见IPO被否背后,暗藏着哪些问题? 01 受制于区域经济,业绩持续性存疑 作为一家区县级农商行,大丰农商行的业务主要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开展。从该行披露的信息也可以看到,其网点地址几乎都在大丰区内。 这是因为,客观上,银保监会此前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提出,农商行应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商业银行法》也对经营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未经批准,江阴银行是其2.8倍,就连目前A股最小规模农商行瑞丰银行,资产规模也远超大丰农商行。 业内人士分析称,银行这个行业,目前在国内来说是属于规模带来收益的,规模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而“袖珍”如大丰农商行,也意味着其风险承受能力相比较其他上市农商行要弱一些。 02 利息净收入超九成,资本充足率下滑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21年大丰农商行实现总营收13.33亿元,同比增长5.87%;净利润5.73亿元,同比增长12.43%。单从数据来看,营收、利润双双增长,表现尚可,然而细分至营收占比,该行去年的利息净收入高达12.43亿,占总营收的9成以上。 可以说,大丰农商行是一家非常传统,完全依靠“吃息差”的银行。当前,几乎所有银行最重要的业绩来源都是息差,做好这一项主营业务本身无可厚非。但从驱动因素来看,息差生意主要依靠资本金,而大丰农商行截至2021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滑0.33个百分点至14.75%;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各下滑0.34个百分点至13.6%。 据招股书显示,…

    2022-07-20 资本
    2.5K
  • 微软IE 6月16日正式退市,我们真的要进入web3时代了吗?

    看着只是一款鸡肋的、没多少用户的、互联网上古时代的浏览器退市了,但它宣告的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同样,a16z、红杉等资本已在Web3领域四处出击,跑马圈地,Web3的竞争已然白热化。 君不见,阿里早年收购的《南华早报》成立了ARtifact Labs;抖音海外版)加入到Immutable X中,推出带有Immutable X的NFT。 IE因垄断而生,因垄断而走上巅峰(一度占据95%的浏览器市场份额),也因垄断而黯然退场(可能是垄断的日子太滋润了,不想革自己的命)。同样,微软的老板比尔盖茨因垄断而成全球首富,微软也因垄断被拆分肢解,首富的宝座早已让位他人。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群企业终将像IE浏览器那样退出历史舞台(拎不清形势,安于现状),一批新的企业终将站上潮头,成为奔涌的后浪。 当然,Web3目前还面临隐私保护、链上安全等诸多挑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打怪边升级。说到这里,小编想到其实国内也不缺布局Web3的企业,而且有些已经在细分赛道做到了全球领先,比如从事欧科云链,其在区块链

    2022-06-15
    3.3K
  • 重营销轻研发,高价奶粉被称智商税,飞鹤“高端奶粉”故事讲到头了吗?

    中国飞鹤(06186.HK)刚刚经历了“水逆”的一年。 过去一年,公司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27.8亿元,同比增长22.5%,但净利润增速却从2020年的89%降至-7.6%,录得68.7亿元,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境地。 据天府财经网了解,2020年9月,飞鹤宣布拟超30亿港元入主原生态牧业,加码上游奶源,通过收购原生态牧业71.26%的已发行股份,公司于2020年录得议价购买收益17.29亿元,加大了2020年的净利润基数。但即便剔除这部分收益,飞鹤2021年业绩增速较前两年也明显放缓(21.2%)。 奶粉大王的故事,讲到头了吗? 01 “飞鹤奶粉折成公斤价,全世界最贵” 国产奶粉的产量正在下降。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液态奶、干乳制品产量分别增长9.68%、5.95%,但奶粉的产量仅增长1.76%。除了飞鹤之外,其他奶粉企业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澳优、雅士利、贝因美等企业业绩增长都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2021年在飞鹤227.76亿元的营收中,94.46%都是婴儿配方奶粉贡献,而毛利率在一大票乳企中名列前茅。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19-2021年,飞鹤的毛利率分别为70%、72.5%和70.3%,堪比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十分堪忧。去年10月以来,飞鹤股价从最高时的25.244元一路下跌至7.47元,跌幅达到70%。 不少观点认为,飞鹤股价的一蹶不振,与去年6月8日冷友斌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自杀式”发言有关。当时冷友斌表示,2021年出生率有可能会有“断崖式的下跌”,年轻父母担忧疫苗对胎儿的影响,有可能6个月之内不会再去怀孕。因此,未来两年会对飞鹤和行业形成非常大的挑战。 此番言论发出后不久,飞鹤的股价便一路下滑。但事实上,冷友斌并非危言耸听,国家统计局数据披露,中国出生率已经从2016年的12.95‰跌至2021年的7.52‰,新生儿数量由2016年的1786…

    2022-05-27
    4.4K
  • 张家港行业绩增30%逾期贷款增50% 年内30多次机构调研仍扶不起股价

    业绩持续大涨的张家港行(002839.SZ)连日来门庭若市。 公司披露的年报发布以来,就已经有数十家机构对其表现出极大兴趣,上门调研。 2021年,是张家港行上市的第五个年头。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16亿元,同比增长10.05%;实现净利润13.04亿元,同比上升30.3%。天府财经网注意到,这一业绩增速在41家上市行中高居第二,仅次于江苏银行(增长30.72%)。 今年一季度,张家港行继续保持高增长,当期实现营收11.99亿元、净利润为4.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29.74%。 但与业绩大涨,备受机构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家港行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截至5月18日收盘,公司股价为4.89元,已较历史高点跌去近八成。公司年内累计仅上涨4.79%,在41家上市行中排在第10,实在有点对不住机构们的热情。 股吧中,有不少股民吐槽,张家港行作为绩优股,表现却偏偏不如绩差小盘股。 01 净利差净息差双降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连降4年 2021年,张家港行录得利息净收入36.91亿元,同比增长2.5%,占营收比重79.96%。 净利息收入受资产规模与净息差影响。天府财经网注意到,截至2021年末,张家港行总资产1645.79亿元,同比增长14.44%。2021年净利差为2.18%,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净息差2.43%,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尽管资产规模在扩张,但是在净息差下降的情况下,报告期内,该行净利息收入增幅较小。 而息差生意依赖于资本金。截至2021年末,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为14.3%,一级资本充足率11.5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2%。 综合往期财务数据,2018-2021年,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94%、11.02%、10.35%和9.82%,已经连续4年下滑。同期,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65%、15.1%、13.75%和…

    2022-05-18
    4.4K
  • 瑞幸咖啡垂死回生,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近期,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净新开门店1221家,同比增长25.4%,截至2021年末,瑞幸咖啡共有6024家门店,其中自营门店4397家,联营门店1627家。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其门店总数已经超过了星巴克中国(5557家)。 而根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2019年,瑞幸咖啡新开门店存活时间满12个月的仅占63%,2021年这一指标提升至93%。可见,如今公司整体门店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关店率大幅下降。 在融资上的精力回归到产品本身,本文开头提到的椰云拿铁和之前爆火的生椰拿铁,就是公司聚焦核心咖啡业务的成果。 在采访中,瑞幸咖啡也表示,一个产品爆火的背后是公司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据爆料,瑞幸咖啡平均要淘汰掉22款产品,才有机会筛出一款满意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这点看,不管是陨石、厚乳还是生椰、丝绒,瑞幸咖啡在新品方面的发力的确可圈可点。 笔者之前对电商营收占比两连降,品牌年轻化成“嘴炮”?》)就提出过,很多传统企业并不知道怎么讨好年轻人,只是一味地加码营销,但却没有在产品研发上花心思,下功夫。 而瑞幸咖啡之所以能够推出如此多的爆款,除了注重研发之外,其对于年轻人的喜好把握得可谓十分精准。 据天府财经网了解,瑞幸咖啡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其所有的门店店长以及运营经理70%都来源于内部晋升,不少主管都是95后。其管理制度也更符合年轻人的理念,比如弹性工作制、内部信息扁平化,开通了与CEO直接对话的通道等。 这些对品牌的年轻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然,瑞幸咖啡能够起死回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踩准了“天时”,即国内咖啡市场的大爆发。 前两年,伴随着财务造假的烂摊子在去年才刚收拾完,要想重新获得投资人的信任,还需要更好的业绩证明,希望瑞幸咖啡能把路走得再稳一点。

    2022-05-16
    4.0K
  • 东方日升连亏2年后豪赌:大幅加码产能投资,签订百亿采购长单

    即使在2022年东方日升(300118.SZ)仍然显得夺目。 5月9日,公司宣布,将向双良节能(600481.SH)长期采购硅片,预计协议金额约为3年总计142.27亿元。此前,为了补充异质结电池组件产线资金,东方日升还计划定增募集资金50亿元。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由于在2020年和2021年业绩下滑明显,连续2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东方日升却在2022年接连亮出大手笔举措,这很难不让人将其视为一场豪赌。 那么,随着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资产透支的风险逐渐显现,东方日升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能够全身而退吗? 01 在原料涨价潮中受煎熬 东方日升主要从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光伏独立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据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31亿元,同比增长17.2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42亿元,同比下降125.59%;实现扣非净利润-6.47亿元,这也是公司十余年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次,且2020-2021年连续为负,两年合计亏损7.82亿元。 分季度来看,1-4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逐季上涨,分别为38.54亿元、44.84亿元、46.50亿元和58.42亿元,但是经营亏损却呈扩大态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65亿元、-2.63亿元、-0.33亿元和-4.1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东方日升主业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融资产为7446.88万元,与年初相比减少6252.91万元,同比减少45.64%,主要系本期持有的中信博(688408.SHSH)股价波动较大,报告期末公允价值较期初下降所致。 今年以来,中信博股价一路下滑,年内降幅一度超70%。 02 产能加码效果待验证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从去年6月开始,东方日升接连售卖旗下资产,剥离胶膜、光伏发电等非核心业务,以回笼资金。 2021年6月,公司出售江苏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12.76%股权,…

    2022-05-12
    3.6K
  • 股价破净,营收、净息差倒数,无锡银行坐拥区域优势却拖后腿

    A股上市年报披露完毕,去年一路坎坷的无锡银行(600908.SH)交出了一份看似可圈可点的年度答卷。 无锡银行2021年实现营收43.49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20.47%;扣非净利润15.63亿元,同比增长19.68%。 这样的增长态势也延续到了今年一季度。该行一季度实现营收11.98亿元,同比增长9.07%;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22.52%。 业绩表现虽然不俗,但无锡银行的股价却迟迟不见抬头。5月10日无锡银行收于5.72元,较23元的历史最高点已经下跌超75%,且长期处于破净状态。 除了股价低迷,无锡银行还隐藏着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齐降、内控失效罚单不断等问题,这不得不让经济数据十分靓眼,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万亿元,同比增加8.8%,产值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二。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无锡经济数据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但其背后的“金主”无锡银行,业绩增长却算不上惊艳。 虽然无锡银行2021年营、利双增,但天府财经网横向对比发现,其业绩表现平平无奇。 从营收增速来看,同花顺数据显示,A股42家上市行中,有4家银行的营收增速超过20%。除了无锡银行,江苏9家上市银行中还有4家2021年营收增速超过两位数,且有3家增幅高于无锡银行。 再从营收规模看,仅在农商行范围内比较,先抛开相距较远的渝农商行、青农商行,距离相近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沪农商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紫金银行的营收规模均能够力压无锡银行一头。 果说渝农商行、沪农银行有腹地优势,那么,无锡银行的营收规模比不过常熟银行和张家港行,又该作何解释呢? 除此之外,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21年无锡银行的净息差为1.95%,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净息差是反映银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净息差越大,银行获利能力越高。而无锡银行近3年的净息差都处于行业相对垫底的位置。 02 资本…

    2022-05-11 金融
    2.4K
  • 洋河股份“老三”地位危矣!3年增长近乎停滞 董事长坦认高端市场无话语权

    年报和一季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收253.5亿元,同比增长20.14%,净利润为75.08亿元,同比增长0.34%;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30.26亿元,同比增长23.82%,净利润为49.85亿元,同比增长29.07%。 可见,经过两年时间的“填坑”,洋河终于重回双位数增长,而从其一季报成绩来看,还在快速前进。 近几年,从营收规模看,洋河是茅台、投资者们对其“再上一个台阶”一直抱有期待。那么,对于当前的洋河而言,是该选择守擂,还是进攻呢? 01 进击? 董事长承认高端市场没有话语权 从体量上看,洋河距离前两位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当前洋河省外市场营收占比始终没有一个质的突破。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洋河省外市场销售占比自2019年突破50%以后,一直在52%以内原地踏步,这在各大酒企发力全国化的今天,显得有些无力感。 事实上,为了扩大规模,加快全国化进程,洋河一直致力于进行销售改革,比如调整营销架构,推进营销组织机构下沉,实现各品牌独立运作等。但仅依赖于营销,还是很难追上前两大巨头的体量。 此外,过于依赖营销也会导致经营成本上升。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21年洋河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6.12%至35.44亿元,接近同期营收增幅的2倍,销售人员的人均薪资从2018年的9.6万元上涨至17.5万元。 不难推测,洋河涨薪意在提高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销量和规模。但另一边,公司的营业成本也由2020年的48.03亿元上涨至2021年的56.93亿元。也就是说,如果要进一步提升营业收入,洋河的销售策略或许会更为激进,而这可能会进一步摊薄净利润。 那么,除了提升销售规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行策略呢? 其实,细究茅、五的经营策略就会发现,这两家长期占据酒类市场双雄地位的杀手锏就是高端化。据天府财经网了解,目前泸州老窖来说,2021年泸州老窖以国窖1573为代表的高端酒收入规模已达到…

    2022-05-10 消费
    4.7K
  • 黄明端,过气“零售之王”能否担当苏宁“中兴之主”?

    股票简称变为“ST易购”,当日股价“一”字跌停,最新市值只有285.82亿元。 在此之前,公司股价已经连跌近2年,自2020年7月中旬以来累计下跌近八成,市值缩水近千亿。 从业绩来看,2021年苏宁易购实现营收1389.04亿元,同比下滑44.94%;净亏损432.65亿元,业绩同比下滑912.11%。这是公司连续2年亏损。 “属于苏宁的零售时代已经正式落幕。”股吧里有人如此评论。 作为曾经的零售巨头,辉煌是真,落魄也是真。未来,身负重担的苏宁易购该向何处去? 01 自救措施“然并卵”,亏损扩大近10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2020年开始,苏宁易购的危机就已经显现。 在那一年里,公司不断通过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来筹措资金。到2020年底,苏宁控股集团股东年报,净亏损42.75亿元,业绩下滑143.43%。 到了2021年,地主家早已凑不出余粮了,但日子还得过下去。这一年,苏宁易购在经营上迎来更大波折,从二季度开始,公司受流动性影响,经营压力倍增,采购结算资金支付也发生困难,商品库存规模更是急剧下降至历史低谷,经营出现停滞。 在此背景下,公司亏损幅度扩大近10倍,达到432.65亿元!就算去掉计提的资产减值、确认投资损失等,亏损幅度仍接近85.6亿元。公司将此概括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此,公司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自救措施。比如,2021年7月引入战略投资,并完成了董事会改选;8月百亿新增授信落地,加码品牌联合行动;9月加速落地超级品牌日等等。 一顿操作猛如虎,但从短期业绩来看,上述措施“然并卵”。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公司亏损幅度从2021年二季度的39.08亿元扩大至三季度的41.16亿元,四季度进一步恶化至356.96亿元。 直到2022年一季度,苏宁易购才算是喘了一口气,当季亏损缩窄至10.29亿元。尽管如此,业绩仍同比下滑325.55%,其2…

    2022-05-09
    7.3K
  • 江苏租赁豪气分红难掩经营颓势:业绩增速放缓,业务转型失利

    4月22日晚间,号称A股上市金融租赁“独苗”的年报出炉,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39.41亿元,同比增长5%;归属净利润为20.72亿元,同比增长10.4%;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5元,刷新上市以来最高分红纪录。 业绩风光、豪气分红的背后,其实透露了江苏租赁股东们的无奈。天府财经网注意到,江苏租赁自2018年3月上市以来,股价持续下跌且长期处于破发状态,或许唯有大手笔分红才能抚慰股东们受伤的心。 可是,在业绩增速下滑,负债承压的背景下拿一半净利润来分红,是否属于明智之举呢? 01 股价腰斩,业绩增速放缓 乍一看江苏租赁的年报,营收利润双双创新高。但是,天府财经网回溯公司过去几年来的投资者。 尽管江苏租赁的业绩增速一年不如一年,公司还是响应了大股东的要求,加大了分红力度。根据公告,江苏租赁拟实施每10股派3.5元(含税)的分红方案,合计分红总额10.5亿元,约占扣非净利润的一半,分红金额比上年增长约17.19%,远超10.4%的净利润及9.81%的扣非净利润增速。 这不是江苏租赁第一次豪气分红,天府财经网梳理发现,公司上市4年,年年分红,且出手一次比一次阔绰。2018-2020年分红金额分别是5.97亿元、7.17亿元和8.96亿元,整体分红率29.87%。 算上2021年的分红,江苏租赁4年累计分红32.6亿元。以大股东江苏交控21.43%的持股比例计算,4年可分得近7亿元。 赚钱之后以分红回报投资者本无可厚非,但是,江苏租赁不仅盈利能力每况愈下,负债率还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仍然抛出大额分红计划,其在公司发展与股东利益的选择上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2018-2021年,江苏租赁总负债分别为480.12亿元、563.66亿元、682.8亿元和847.55亿元,负债率分别达81.34%、82.45%、83.99%和85.35%。长年80%以上的负债率,并且持续…

    2022-05-05
    5.8K
  • 海尔生物年报“见光死”背后:物联网噱头大于实质,疫苗冷藏成一锤子买卖?

    3月中旬以来一度走出六连阳的年报出炉,股价反弹便戛然而止,重返震荡下跌通道。这与其出色的业绩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年报显示,2021年,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1.26亿元,同比增长51.63%;归母净利润8.45亿元,同比增长121.82%;扣非净利润4.18亿元,同比增长32.97%。 虽然当前的市场普遍存在恐慌情绪,但像海尔生物这种年报“见光死”的却也并不多见。那么,市场到底对海尔生物有何担忧? 01 名为“生物”公司,实为“冰柜”业务 海尔生物股价自2021年8月触及150元历史顶峰后,便开始一路下跌,今年3月一度触及59元,7个月最大跌幅超60%。截至4月27日收盘,公司总市值仅200亿,相较去年8月最高时缩水近60%。 要想知道海尔生物是怎么跌下来的,首先要搞明白它是怎么爬上去的。 公开资料显示,海尔生物的主营业务是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产销,主要为样本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疫苗安全、血液安全等场景提供覆盖全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解决方案。 样本安全,可以理解为为中华骨髓库、国家基因库、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库等机构采集的样本提供低温保存;药品及试剂安全业务则是为生物制剂类药物提供低温保存。 据天府财经网了解,海尔生物可以提供覆盖-196℃至8℃全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主要收入为低温存储设备的销售收入。 简单点说,就是擅长做冰箱制冷的海尔集团把业务延伸到了生物医疗领域,海尔生物主要做的就是为生物医疗行业提供“冰柜”。因此,虽然公司归属于医疗领域,但其生意模式更多地偏向于制造业。 在疫情期间,由于疫苗在运输和存储时需要全程冷藏和监控,作为“制冷龙头”海尔生物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根据公司描述,其在被动制冷方面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应用,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疫苗冷藏箱甚至可以在无日照条件下保持疫苗安全存储温度一个星期以上,在疫苗冷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

    2022-04-28 资本
    8.2K
  • 业绩行业垫底,罚单接到手软 紫金银行高管两次增持都被“埋”

    近日,紫金银行(601860.SH)公告称,董事会选举朱鸣担任副董事长一职。这是该行继今年1月份董事长变更后的第二次高管变动公告。 事实上,紫金银行上市短短3年多时间,已经更换了三任董事长,还有多位董监高离职。 高层人员频繁变动,为紫金银行的经营管理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根据该行发布的2021年业绩预告。天府财经网梳理发现,在已经公布业绩的A股上市股票的方式履行稳定股价义务,增持金额不低于其上一年度从公司领取税后收入的25%,即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216.14万元。 最终,相关高管累计增持60.6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2%,累计增持金额221.34万元,成交价格区间为3.17-3.84元。 到了去年12月21日,紫金银行股价再次触发实施稳定股价措施的启动条件,9大高管被迫出动,以不低于173.61万元的自有资金增持,以提振二级市场信心。 截至2022年3月9日,相关高管累计增持1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047%,累计增持金额54.64万元,完成增持计划的31.47%,成交价格区间为3.13-3.19元。 然而,上述区区不到300万元增持金额,在紫金银行上百亿的市值面前无疑是杯水车薪。紫金银行的两次稳定股价措施不但未能提振跌跌不休的股价,还把高管们给套住了。 04 业绩严重掉队,增速行业垫底 紫金银行的股价为何缩水至此?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业绩支撑。 自上市以来,紫金银行的业绩表现就一直算不上乐观。 2021年业绩快报显示,紫金银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45.02亿元,同比增长0.56%;录得净利润15.16亿元,增长5.2%;扣非净利润14.8亿元,增长8.42%。 天府财经网梳理A股10家上市农商行发现,除青农商行和无锡银行尚未发布2021年业绩外,在其余8家已公布业绩的农商行中,头顶“全国首家A股上市省会城市农商行”光环的紫金银行,业绩表现十分“辣眼”:0.56%的营…

    2022-04-26
    15.7K
  • 转型困难重重,债务压力递增,红星美凯龙利润不够支付利息

    近两个交易日,年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为155.13亿元,同比增长8.97%;净利润20.47亿元,同比增长18.31%。总得来看,公司业绩有所提升。 但从股价走势看,商业地产项目,可以作为新开发区的地标,拿地之后可以通过卖场的经营带动地价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资产估值,帮助集团拿到更多的万科(859.53亿元)。 也正因如此,和众多地产企业一样,“高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为借款支付的利息就有26.95亿元,远高于全年净利润(20.47亿元)。 但巨额的负债却没有阻止红星美凯龙给大股东分红的热情。自2018年上市至今,红星美凯龙已经连续4年分红,合计分红近35亿元。 2021年,公司仍派发现金股利4.3亿元,占扣非净利润的26.27%,账面上可见的利润基本上都给大股东分了,也难怪资本市场会转头抛弃红星美凯龙。 但即便如此,大股东仍然很缺钱。据天府财经网统计,近半年来,红星美凯龙已累计发布7份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公告。截至3月19日,控股股东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直接持有公司26.1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0.12%;累计质押12.89亿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49.24%,占公司总股本的29.60%。 02 转型困难重重 面对红星美凯龙的债务问题,以及线上渠道给公司零售所带来的冲击,转型、改变重资产的线下运营模式变得迫在眉睫。 实际上,近年来,红星美凯龙以“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为战略方向,做了不少业务调整,但效果都十分一般。从经营数据也能看出来,红星美凯龙喊了几年的“轻资产运作”,在净利润表现上却没见什么起色。近两年,公司的净利润甚至还达不到2013年的水平。 因此,红星美凯龙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或者说,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在2021年年报中,红星美凯龙大篇幅地描述了“家装家居一体化”等关键词,称公司要继续围绕“全渠道泛家居业务平台服务商”的…

    2022-04-25
    6.5K
  • 恒瑞医药利润罕见下滑,近九成机构离场,CMO还被同行小弟挖走?

    4月12日,AR、DPP-4)在审评中,预计在2022年获批上市。 上市公司来说本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曾经备受资本宠爱的恒瑞医药而言,如今却被奋起直追的“后辈”挖走了核心研发人员,这或许不是一个好兆头。 01 创新药赛道有多卷? 根据《财经大健康》报道,早在2020年,中国的医药高端人才身价已经超过了美国波士顿。有业内人士透露,中国CMO的年薪是500万起步,2000万元封顶,还不包括股份。 进入2021年,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整个创新药赛道的主题词变成了“内卷”。“大家开发的都是同一类药,与跨国药企已经上市的成功案例有着共同的靶点、相似的结构、同样的适应症、类似的剂型,以及差异不会太大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药企只能砸钱拼命搞研发来突出自己的竞争实力,用业内的话形容就是,“抢PI(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抢患者,抢CXO,CMO”。毕竟只有第一名,才符合资本对未来市场的想象。 在报道中,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一家创新药企投入的是肿瘤用药,一期临床就要花掉300万元至5000万元,二期上千万,三期则要大几千万乃至上亿元。 而数据也似乎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年报显示,恒瑞医药的工资薪酬情况从2018年的1.3亿飙升至31.4亿,其研发费用也从26.7亿暴涨至49.88亿,可见生物医药企业的“烧钱”程度。 但即使是这样,投入如此之大的恒瑞医药还是没能阻止竞争对手到公司挖人。换句话说,即使是曾经的资本宠儿,如果不能保持可持续的业绩增速,也会被资本“放弃”。毕竟,这个赛道从来不缺会讲故事的人。 02 恒瑞医药的“至暗时刻” 恒瑞医药的高管跳槽并非没有征兆。2021年来,恒瑞医药一直在经历“至暗时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股价的持续下滑。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去年一年,公司的股价可谓完美地演绎了“高开低走”的行情。自2021年1月开始,公司的股价陆续跌破90元、80元、70…

    2022-04-19
    8.3K
  • 敏芯股份股价遭遇膝盖斩,扣非净利润三连降,MEMS业务增长遇瓶颈

    上市不足两年的敏芯股份(688286.SH)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2020年8月,敏芯股份正式登陆年报中,敏芯股份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就已分别减少了30%、30.06%。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还是选择大举增加股权激励费用以及研发投入,以致2021年的扣非净利润亏损1.96亿元。据了解,2021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约为6500万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近几年的归母净利润。 那么,花费如此之多的研发投入,是否增加了公司产品竞争力呢? 在投资者活动中,敏芯股份就“市占率”问题表示,“目前国内的市场还是以国外知名厂商为主导,在目前产业链没有完全缺货的情况下,作为新生的企业打进市场的急迫性不是特别大。” 而当前,国内MEMS麦克风厂商也开始内卷,行业竞争致公司之间开启了价格战。也正因如此,敏芯股份的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MEMS行业看似整体向好,但当前,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入增长瓶颈期,如若没有新的“故事”,敏芯股份的市场竞争力或将进一步被弱化。 值得注意的是,敏芯股份在3月份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表示,公司在电子烟领域推出的器件已经开始在国际知名电子烟厂商出货,预计2022年上半年出货量会逐渐平稳。 近年来电子烟需求强劲,全球电子烟市场销售额仍持续上升,2021年,电子烟全球的销售规模已达到522亿美元。但未来,压力传感器能否成为公司业绩的另一增长点,或许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天府财经网也将继续保持关注。

    2022-04-14
    2.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