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背后是资本逐利,等不及百年树人

收割股民,祸在当下,收割幼儿,罪在千秋。

3、办幼儿园就像开发廊,资本的眼里只有冰冷的财务数据

再来看看补习班之外的民办教育,曾经法律规定民办教育是非营利的,“非营利”的限制,导致很多逐渐做大的民办教育机构无法在A股轻易上市圈钱(个人对A股批评很多,但对教育机构上市的严格把关是点赞的),无奈只能奔赴海外上市,这导致很多学者和教育领域的企业家呼吁放开枷锁。

2016年,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几次审核未过后终于获得通过,非营利性的枷锁最终放开。正是在这个法案修订通过的前后,资本圈涌入教育领域的资本陡增,蜂拥而入的资本在只争朝夕的扩张性和追求利润的绝对意志下,必然将教育这片价值导向的慢工出细活的园丁之地,变成利益导向的抢人机器或者压榨成本的血汗工厂,就像这次事件中的红黄蓝。

民办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年龄序列,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教育等等,与绝大多数国民息息相关的是中学及以下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涉及国家发展指数,涉及教育公平,涉及国民根本所需,因此应该作为公共服务,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公有传统的国家由国有力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来为广大国民尽量均等的提供服务。换言之,义务教育阶段,包括2020年即将纳入的高中和应该纳入的幼教,都应该由公立学校占据绝对主导。

1)首先,若基础教育领域全部由公立教育提供,国家财力能否负担?

在教育部官方的对外口径中,十二五期间,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折算,发展民办教育每年大约节省公共财政2500亿元。这2500亿大概是个什么体量呢,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等)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2500亿占年度总支出的6.4%,即便民办教育全部由公立取代,这个体量的支出也并非国家财政所不能负担。

教育主管部门以诸如缓解公共财政压力、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等理由,给民办教育冠冕堂皇的让出教育阵地,而办学执照的审批环节,以及多头管理的现状,又催生出大量权力寻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式焦虑,使民办教育成了暴利行业,名校民办公助、公立校长校外办校之类的怪象层出不穷,教育领域乌烟瘴气。

2)其次,在数量上公立教育是否已经提供充分,只是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催生民办教育的空间?

现实是在数量上中小学教育相对充分,但学前教育严重不足。幼儿园入学难在很多城市成为民生痛点,很多年轻父母为了孩子的入学名额要提前几年排队,还要遭受3-10倍甚至更高于公立幼儿园的价格支出,学位难抢,天价难负,已经成为住房压力之外的另一座大山。

尽管过去几年全国大幅度提高公立幼儿园数量,但民办幼儿园依然是绝对主力,根据教育部2017年初口径,截止2016年底全国民办幼儿园占学前教育的比例为53-53%,公立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尤其在大城市更加短缺,在个别城市,例如深圳,公立幼儿园的比例甚至只有4%。

在幼教等公立供给不足的领域,资本介入、平台经营、并购上市、利润对赌,一些列资本化运作下,开学校就像开发廊,单店收入和成本就成了CFO和CEO桌上冰冷的数据,季度利润、增长速度,关乎市值和财富,只争朝夕立竿见影,而教育价值百年树人师德师风,哪里还容得下考量。幼儿园单店市场容量固定,公司的市值扩张就只能寄望于三种途径:压缩单店师资成本、增加学费或收费名目、快速扩张多开分店。

以红黄蓝为例,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对成本开支讳莫如深,它的利润蹊跷的低于国内同行,在本轮利空暴跌前,静态市盈率高于130倍,为了做大利润展现其超常的成长性,选择了走轻资产高利润的加盟模式(地级市加盟单店费用接近80万,含特许加盟费管理费品牌费等),仅2016年,加盟幼儿园数就扩张了46%。

以秀强股份收购的江苏童梦为例,该公司在2016年被并购前有18所幼儿园,前10个月利润71万,但估值高达2.7亿,相应的对赌承诺未来三年实现利润7200万,并协助开办幼儿园从2017至2019年必须达到60家、100家和150家,如此匪夷所思的扩张背后,师资、管理如何实现同步成长。

虐童背后是资本逐利,等不及百年树人

(此图取自蓝鲸教育,统计有遗漏,供参考)

截止目前,A股涉及学前教育并购的上市公司包括威创股份、秀强股份等接近10家,每次收购都是高市盈率估值,并辅以光速级成长承诺,资本催肥下的幼儿教育,质量和垃圾食品一样堪忧。收割股民,祸在当下,收割幼儿,罪在千秋。

3)再次,在质量上公立教育是否已经足够优秀,从而使私立学校只是成为少数家庭的选择?

综合来看,在学前教育阶段,公立幼儿园是有口皆碑的性价比较好的学校,中低端私立园更贵质量更差,中高端私立园质量更好但价格离谱。但衡量教育质量得看用什么口径,用素质教育的口径来看,公立学校在名义上占优但在实际运行里,好学校务虚育人却无法应对考场,差学校放任不管几近坍塌,而私立教育,更重视可以被量化的教育指标,比如应考,比如外语、艺术等各种技能。这就涉及前面所说教育导向的问题,如果残酷的社会本身就看重分数,公立学校为何要掩耳盗铃提供所谓的素质教育,拱手将市场让给校外的培训班和私立学校?

在素质教育的瞎指挥下,公立中小学在教学质量上的竞争力逐年下降,给了民办中学做大做强的空间。民办中学以考试为导向,从而带来更高的升学率,更高的知名度带来更好的生源和更昂贵的学费,更多的收入聘请更好的师资,带来的结果就是资金、生源、师资、品牌都向顶级私立中学集中,而顶级私立中学又跨地域的吸纳全省/市的资源。

以成都为例,成都有家喻户晓的五大私立名校,被称为“五朵私花”,其中有两大民办品牌,嘉祥系(包括嘉祥锦江即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嘉祥成华、嘉祥郫县)和成实外系(包括成都外国语、成都实验外国语等),其中成实外2016年刚在港交所上市,市值133亿港元,2016年度实现利润3亿元人民币。两大民办中学品牌在中高考升学率上,秒杀绝大部分公立中学。以此相适应的是,最顶级的师资、超纲的教学和考试内容、最优秀的生源,当然还有高不可攀的学费,同时还设立特别奖学金留住尖子生,以下是2017年度几家私立初中的情况:

学校 学费/年 代管费/年 住宿费/年 招生数
嘉祥锦江 34800 即时确定 1200 本地生535含本校直升、外地生95
成实外 34800 400 1200 本地950外地350
西川中学 32000 1500 1100 本地生490、外地生50

平均下来,单个学生在私立中学的年度教育花费在4.5万元以上,作为对比的是,公立初中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几乎免除,住宿、生活等其余杂费合计不及私立的零头;在高中阶段,省级示范高中的学费和择校费仅为460/5000元/人/学期。

公立和私立在教学方式、效果、收费上的分野,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教育公平因为收入/地域的差距而严重破坏,私立中学已经不是少数人的多样化选择,而是富裕阶层的优先选择,这是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系统运转的失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7-11-26
下一篇 2017-11-27

相关推荐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