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顶新耀:战略转型进入新阶段 聚焦提效加速商业化

    近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HKEX 1952.HK)2024全员大会在苏州召开。本次会议以“升级、融合、转型”为主题,强调聚焦“蓝海”领域、提高运营效率、创立最佳商业化实践的战略,树建创业文化,向实现2030年愿景目标迈进。云顶新耀董事长、康桥资本CEO傅唯,云顶新耀CEO罗永庆,云顶新耀董事会及管理团队成员,与公司全体500多名员工齐聚一堂。 (云顶新耀全体员工合影) “现在正是从Biotech到Biopharma转型的重要时刻,我们要继续重视效率和聚焦,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源,做出最大的成绩,通过我们的商业化,把药物送到患者手中。”傅唯在全员大会致辞中表示。 罗永庆围绕“聚焦”、“高效”、“转型”,对公司的目标、转型战略及行动、阶段性成就,以及未来战略目标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自2022年下半年起,云顶新耀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主动变革进行战略转型,从聚焦肾病、重症抗感染、自体免疫、mRNA癌症治疗疫苗等蓝海领域,追求商业化的极致效率,到2023年精简组织、删减项目、重塑创业文化、开启商业化,再到2024年的引进与自研双轮驱动、融合提效、加速商业化。公司依托敏捷、高效的人才组织和以自我造血为主的稳健财务资本策略、积极主动的战略BD,在研发、商业化、生产三个层面建设起战略支撑,将继续聚焦“蓝海”领域、提高运营效率、创立最佳商业化实践。 (云顶新耀企业战略)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研发、临床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自2022下半年以来的转型变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2023年,云顶新耀逆风翻盘,收入大幅增长,同比增长884%,运营成本大幅下降4.76亿元,同比下降33.7%。 根据公司远景规划,到2030年,云顶新耀要成为亚洲领先的全球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四大重点产品实现100亿人民币销售峰值。为此,公司提出了“升级”、“融合”、“转型”三大赢的战略思路,“升级…

    2024-08-08
    7.7K
  • 汤臣倍健发布2024半年报,产品创新升级布局科学营养

    8月5日晚间,汤臣倍健(300146.SZ)发布了2024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汤臣倍健实现营业收入46.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91亿元。受市场环境影响,汤臣倍健的业绩有所下滑,但仍保持行业领导地位。 后疫情时代,健康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市场回归常态。中康CMH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零售药店渠道保健品及健康食品销售额同比下滑20.5%。作为行业龙头的汤臣倍健,今年上半年在药店渠道的销售额也出现了下降。 线上渠道方面,则竞争日趋激烈。欧特欧咨询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营养保健赛道线上零售额TOP 50品牌份额为29.0%,相较2022年还下滑了5个百分点。新入局者多,品牌集中度越来越低。部分依托流量带货的白牌、贴牌产品通过准入门槛相对低的电商渠道涌入市场,对头部品牌造成较大冲击。 报告期内,汤臣倍健重点开展渠道优化、产品创新升级和品牌建设。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汤臣倍健上半年在品牌推广方面的投入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在产品创新升级方面,汤臣倍健两大核心大单品“蛋白粉”和“健力多”先后升级。其中,线上推出的全新升级“星钻”蛋白粉,优质高蛋白含量达82%,其原料大豆分离蛋白获得双国家发明专利。线下全新升级的“金装”蛋白粉、“白金”蛋白粉也将于年内上市,“金装”和“白金”蛋白粉的优质高蛋白含量高达83%,且具有低乳糖、低脂肪、溶解快的特点。“健力多”今年5月推出新品氨糖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肽片,其新添加了“双重软骨营养胶原蛋白肽”和“透明质酸钠”,氨糖、软骨素含量大幅提升,给消费者更全面的关节养护选择。 专业益生菌品牌lifespace也迅速推出5款新品,将专利菌更大范围应用到产品中。其中“小蓝条”益生菌固体饮料升级添加自主专利菌“LPB27”,“小蓝腰”益生菌金奢版含有自主专利菌“SlimU-2”,并以高活菌率、好口感等特点打造差异化优势。 此外,汤臣…

    2024-08-05
    3.5K
  • 桂林银行股权再遭转让,IPO之路还要走多久?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桂林银行8279.11万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91%)拟以3.26亿元的低价挂牌转让,转让方为南方电网旗下广西鑫盟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据悉,此次转让主要是为落实央企严控非主业投资的要求。自2020年以来,国资委就发文要求各央企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和投向,加快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今年6月,国资委进一步要求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对于桂林银行而言,这不是第一次遭遇股权转让。2022年下半年,桂林银行的股权就被三位股东挂牌转让,总转让股份数量高达3.5亿。 然而,历经两轮股权转让后,桂林银行长达十几年的

    2024-07-29
    3.7K
  • 厦门国际银行营收净利双降,资产质量待改善,甩卖不良债权回血

    短短一年时间,厦门国际银行为何业绩大幅缩水? 通常来说,银行总资产突破万亿体量之后,往往业绩表现会更加平稳,同时更加注重资产质量,但厦门国际银行却似乎是个例外。 《眼镜财经》注意到,厦门国际银行去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降低,且归母净利润规模下滑明显。 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明显攀升,截至去年末已经达到了1.96%,超过不少同等规模的上市银行,与此同时,该行同时拨备覆盖率连接下滑,从最高点超过300%一直降到了去年的116.18%,整体资产质量成色有所下降。 去年营收超120亿,净利润不足10亿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厦门国际银行总资产为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7%;存贷款总额分别为7140亿元、6292亿元,同比增长3.15%和2.26% 与此同时,2023年,厦门国际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5.13亿元,同比下降26.94%;实现归母净利润8.79亿元,同比下降83.47%。 营收下降超过25%,净利润同比下降超80%,而就在一年前的2022年,厦门国际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1.2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7.21亿元。 短短一年时间,厦门国际银行为何业绩大幅缩水? 《眼镜财经》注意到,厦门国际银行去年利息净收入大幅下降,从2022年127.3亿元同比降到了39.4%至77.15亿元。与此同时,信用减值损失也高达72.8亿元,同比大增22.8亿元,增幅45.5%,主要系贷款及贷款。 但无论如何,如此快速发生的利息净收入下降现象,反映了市场利率波动和竞争加剧对厦门国际银行利润的直接冲击,而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则表明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或许存在一定的缺陷。 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双降 业绩明显下滑的同时,厦门国际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下降。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厦门国际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依次为0.71%、0.84%、1.06%、1.26%和1.96%。不良贷款率在突破1%…

    2024-07-09
    3.3K
  • 失眠催生的万亿睡眠经济,麒盛科技会不会是又一个行业黑马?

    有一句老话叫做“存在即合理”,哪里有需要的人,哪里就会有相应的市场。比如有人需要外卖,就有中国超过9000万人的送外卖人群;有人宅在家里不出门,就有各种“宅经济”形成的产业。 而在2023年的睡眠研究报告中,14亿中国人人均睡眠时间为7.4小时,近半数人每晚睡眠不足8小时,因为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却在缩短,19-35岁人群的失眠率高达30%,睡眠成了困扰年轻人最大的问题。 正因为“睡个好觉”成了很多人的心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睡眠质量买单,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供需产业链的行业,各类“睡眠神器”开始层出不穷,睡眠经济也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3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但在众多的睡眠经济产业中,谁才是最具潜力的成长的企业呢? 前有“让天下人睡好”的睡宝床垫,后有“把好的睡眠带回家”的慕思床垫,但睡眠好不好,可能与那些动辄就是售价高达上万元的床垫没有太大关系。于是,一种崭新的睡眠仪横空出世,目的也是让失眠的人都能睡好,但这种新型的睡眠仪真的有用吗?会不会又是像那些高级床垫一样,不是智商税,就是最后演变成一个奢侈品一样的摆设? 所谓“健康无小事”,不止是生产重症疾病药物、治疗仪器的相关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成长性,睡眠经济细分到助睡的睡眠仪,也在这几年迎来高速发展的峰值期。2023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726.5亿元,同比增长2.9%,而个人护理、保健、按摩器材市场销售额达到667.3亿元,同比增长6.2%。 健康科技产品需求旺盛,而且上升速度也非常值得看好。尤其细分到睡眠仪领域,市场销售达3.9亿元,产品大多来自新兴品牌,在巨头品牌尚未形成之前,这个赛道充满许多可塑性的企业,把握住机会,就有破圈和一枝独秀的成长潜力。 以往的睡眠经济可能会围绕喷助眠喷雾、点香薰蜡烛、吃褪黑素软糖、喝助眠牛奶、戴蒸汽眼罩等方式,包括那些价格不菲的高级床垫…

    2024-07-08
    4.4K
  • 一年赚82亿,“办公椅出口第一股”恒林股份为何能一枝独秀?

    10年前、乃至更早的2012年,对于中国家具产业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洗牌。那时候的从业者可能意识不到,若干年后,市场会变成以电商为主、互联网+的产业形态;同样,也没有人会预料到,若干年后,家具仅仅是一个载体,而为其赋能更多的是注入

    2024-07-04 消费
    5.6K
  • 二股东斥资上亿元增持,华菱精工股价应声涨停

    在协议收购第一大股东黄业华家族股权未果后,华菱精工(603356.SH)第二大股东捷登系转而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筹码。 6月27日晚间,华菱精工发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东捷登零碳计划增持最高1200万股,增持股份比例约在7.5%-9%。如果增持完成,捷登零碳直接持股比例将达到17%-18.5%,与黄家持股不相上下。6月28日,华菱精工“一”字涨停,收13.2元/股。 据了解,华菱精工主要从事电梯零部件、钣金件加工、新能源(风电、光伏支架)等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至今形成涵盖电梯类、钣金件加工、新能源等领域产品的服务体系。在本次增持股东捷登零碳的资源导入和新管理团队的转型准备下,公司加大对新能源方向的探索与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与渠道,加大对新能源光伏、储能产业的投入与开发。 而捷登零碳母公司捷登集团旗下还有另一家上市公司宝馨科技(002514.SZ)。宝馨科技于2001年成立,2010年在深圳主板上市,原本是一家钣金制造企业,由捷登集团收购后,自2021年转型以来,公司在新能源业务布局上稳扎稳打,聚焦光伏和充换电两大核心赛道,持续推进异质结HJT产线基地投建进度,布局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及产业转化研究,推进光伏等绿电开发投建、充换电服务及产品制造等新能源业务,并且调整优化传统制造板块业务。2023年光伏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销售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多,充换电桩及配套产品销售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5倍多。 捷登系在两家上市公司的布局,有望使两家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不同赛道齐头并进,形成产业链互补。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华菱精工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转型成功与否关系着公司未来的走向。捷登系的加入,可以充分发挥两家上市公司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补优势。未来捷登系和黄业华家族将如何协调双方的关系,化解股权转让过程中的矛盾和争议,也是华菱精工能否迎…

    2024-07-04
    7.6K
  • 净利润增长2倍,汇顶科技是否已经见顶?

    可能已经过去2023年,没有人会预料到2024年居然是属于消费电子“狂欢”的一年,就像没有人能预料到,

    2024-07-04
    2.1K
  • 业绩增长乏力、风险指标逊色,北京银行频繁受罚凸显内控薄弱

    北京银行近一年多来,除了面临业绩的压力外,还频繁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两年,随着息差下行,中大型银行面临业绩压力,给不少银行经营带来挑战。2023年,北京银行营业收入达667.11亿元,同比微增0.66%,归母净利润为256.24亿元,增长3.49%。 《眼镜财经》注意到,北京银行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同时与东、西部上市城商行相比,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稍显不足。 此外,作为首家资产突破3万亿元的城商行,其在存贷款增速和资产质量等方面未能领先,引发投资者关注。加之近一年多来,北京银行频频受罚,继2023年6月的4800万元罚款后,仅在今年前三月就累计被罚超过600万元,暴露出其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 多项关键数据表现不及同业 北京银行是目前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行之一。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其表内总资产就已达3.03万亿元,是首家突破3万亿元资产规模的城商行。 然而,尽管资产规模居领先地位,北京银行在业绩和风险指标方面未能全面领先于后起之秀。 截至2023年底,29家上市城商行中,资产增速超过10%的城商行达15家,其中包括齐鲁银行、成都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和宁波银行。 与此相比,北京银行2022年资产增速为10.65%,而同样资产超过3.4万亿元的江苏银行增速达14.20%,显著领先北京银行。 贷款方面,北京银行2022年实现贷款总额2.02万亿元,增速为12.13%,相比之下,江苏银行增速为12.32%。 存款方面,2023年有7家城商行的存款总额超过万亿元,北京银行的存款总额最高,超过2万亿元,但增速仅为8.18%。相比之下,宁波银行的存款增速达20.76%,成都银行、威海银行、江苏银行、哈尔滨银行和苏州银行的存款增速也均高于北京银行。 在净利润方面,2023年全国城商行的净利润总额为2931亿元,增长14.8%,较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江苏银行、北京…

    2024-07-04
    6.7K
  • 豫园股份15亿交易里闪现河南国资,定增告吹后遗症不断

    定增告吹后,豫园股份不得不频繁资产出售。

    2024-07-02
    2.0K
  • 晶科能源Q1业绩光速“变脸”,回A两年融资200亿,市值暴跌近60%

    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跌破1元/W成本线,2024年以来整体价格仍有下探趋势,跌价的压力使得组件龙头晶科能源(688223.SH)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一改去年上升势头,营收、净利润双双同比下滑,扣非后净利润降幅达八成。 事实上,在去年第四季度,晶科能源就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此外,今年最重要的增量产能遭遇火灾,或对全年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晶科能源的烦恼又添几许。 《碳见光伏》注意到,上市后,晶科能源加码N型产能的步伐不停,两次大手笔募资均在百亿级别,上市两年共募得200亿元,目前还有97亿元定增尚在推进。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大量投资导致晶科能源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与大举扩产形成对比的是,晶科能源二级市场遇冷,股价较高点回撤近六成,市值也蒸发超1100亿元。随着股价跌跌不休,公司此前回购的3亿元也被套牢。 连续两季业绩下滑 560亿项目一期投产即遇火灾 资料显示,晶科能源于2022年登陆资本市场,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电池片、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光伏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2023年,光伏市场技术迭代加速,晶科能源凭借TOPCon技术路线重回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的宝座。2023年组件出货中N型出货48.41GW,占比约62%。 得益于N型组件出货量的快速放量以及一体化运营,2023年晶科能源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营收同比增长43.55%至1186.82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也增长153.2%至74.4亿元。 《碳见光伏》注意到,业绩大涨后,“变脸”也来得相当快。晶科能源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30.84亿元,同比下降0.3%;对应归母净利润11.76亿元,同比下降29.09%;扣非后净利润则直降84.34%至1.91亿元。 对此,晶科能源称,光伏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产业链价格整体处于低位,不同市场利润水平差异较大。公司作为全球化市场布局的一体化企业,…

    2024-06-28
    1.5K
  • 周大福2024财年盈利不及预期 毛利率创新低、门店增速放缓 千亿市值已失守

    周大福2024财年业绩报告显示,营业总额同比增长14.8%,主要经营溢利增长28.9%,但股东应占溢利仅恢复至2022财年同指标的96.8%,远低于市场预估。同时,2024年4-5月经营数据披露,整体零售值同比大幅减少20.2%,内地市场零售值同比下降18.8%,港澳市场零售值同比下降29%。同店销售表现也呈现恶化趋势,珠宝镶嵌、铂金及K金首饰销售额大幅减少,黄金首饰及产品销售额也下滑。此外,金价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显著增长,抑制了金饰消费需求,进一步影响销售业绩。周大福决定将深圳工厂部分部门迁移至顺德,也透露出收缩的信号。在停工停产和业绩不振的冲击下,公司市值已失守千亿港元。同时,周大福开放下沉市场加盟的策略也导致毛利率下降,加盟批发业务对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周大福在资本市场上的日子不算好过,市值已大幅蒸发。

    2024-06-20 消费
    3.8K
  • *ST海越面临多重风险,已有股民胜诉投资者仍可报名维权

    6月18日,*ST海越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面临多重风险,包括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退市风险警示、其他风险警示以及业绩亏损风险。公司自查发现存在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通过供应商拆借资金形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虽已归还部分资金,但彻底解决尚存不确定性。此外,因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若2024年年报披露后出现规定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同时,公司业绩亏损,2023年度净利润为负。值得关注的是,*ST海越因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关联交易受到证监会处罚,投资者可维护自身权益,且已有投资者诉*ST海越虚假陈述索赔案二审胜诉。

    2024-06-20
    1.8K
  • 旗下童颜针AestheFill艾塑菲正式上市 江苏吴中迎来重要利润增长点

    6月16日,江苏吴中旗下进口童颜针AestheFill艾塑菲在苏州W酒店举办品牌上市峰会。AestheFill艾塑菲的上市破解了童颜类再生产品安全与疗效的难题,塑造新优势。江苏吴中专注高端医美注射类产品,除已上市的艾塑菲外,其他医美产品也在布局中。2021年12月,江苏吴中通过交易取得了达透医疗51%的股权,获得艾塑菲在中国大陆的独家销售代理权。艾塑菲已在国外临床应用10余年,未来将成为江苏吴中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2024-06-19
    2.8K
  • 科沃斯业绩会:深陷增收降利,检讨战略不足,境内收入首现负增长

    科沃斯高管表示,2023年,国内消费市场整体复苏乏力,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公司扫地机器人国内市场中低价格段降本款产品布局有所缺失,且对新业务领域投入显著增加,共同压低公司整体利润表现。

    2024-06-06
    4.9K